鲁彦周

时间:2024-02-26 05:56:36编辑:雅博君

鲁彦周的个人简介

鲁彦周1928年10月3日出生于安徽巢湖,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著名作家、戏剧家、电影家195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在随后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他共创作了400多万字的小说、影视、戏剧、散文作品。他始终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贴近时代、贴近人民、贴近生活,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鲁彦周2006年11月26日晚因病在合肥去世,享年78岁。

鲁彦周 - 简历

安徽巢县人。中共党员。

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民运支前干部,皖北行署文教处编辑,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副主席、主席,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6年11月26日晚10时,因病逝世,享年78岁。

鲁彦周 - 作品

著有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逆火》、《乱伦》、《苦竹溪,苦竹林》、《啊,玛阿特》,电影文学剧本《凤凰之歌》、《三八河边》、《风雪大别山》、《天云山传奇》、《廖仲恺》等,短篇小说集《桃花风前》,长篇小说《古塔上的风铃》、《彩虹坪》、《双风楼》、《阴阳关的阴阳梦》、《梨花似雪》,散文集《淮北寄语》以及《鲁彦周小说散文集》、《鲁彦周电影剧本选集》等。

鲁彦周 - 生平

鲁彦周1928年生于安徽巢县,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参加革命,50年代初就步入了文学的殿堂,创作了不少饮誉当时的作品,如话剧《归来》、电影文学剧本《风雪大别山》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他一方面注意用文学反映新中国那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另一方面也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社会现实有自己的看法。他敏锐地意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获得全国性大奖的《归来》实际上不只是写夫妻关系的,而是写党进城之后开始忘记农民,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农民支援了革命战争,可是胜利后,农民却被摆到最次要的位置。发表后,北京的各大报纸都有评论。
鲁彦周当然不甘心失去创作的激情和文学的生命,在经历漫长的沉默和等待之后,他终于得到一抒胸臆的契机。
1976年粉碎“四人帮”和此后的拨乱反正,鲁彦周看到了社会巨变的希望,也意识到自己文艺新生的开始。他觉得国家的形势和个人的命运都处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文学艺术应当在促进社会进步中承担重要的职责,自己应该结束停笔十年的状态。1977年后,他重新操笔,第一个作品是与别人合写反映治淮工程的电影《巨澜》。夏衍同志说表现“文革”中城市的干部和知识分子被迫害的作品比较多,但没有一部反映农村情况的电影,就叫陈登科、鲁彦周弥补这个缺陷,这就是电影《柳暗花明》的由来。
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相继召开。鲁彦周当时在京做《柳暗花明》的最后定稿工作,住在北影,前后有半年多的时间,亲身感受到那种热烈的气氛。他常常在晚上坐22路车到天安门广场,天气很冷,回去往往是在午夜。那时广场正在开展大辩论,在西单贴大字报,热闹非常。对于国家政治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曲折有各种各样的分析和评论,说明反思历史已经成为一股潮流。鲁彦周深受感染,他又和文艺界一些人士有较多的来往,互相启发,大家议论起来都是慷慨激昂。作为一个作家,他觉得应该鼓起勇气,用自己的笔为转折年代的文艺留下点什么。他在脑子里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意念:通过文艺作品歌颂三中全会精神,批判一些阻扰三中全会精神贯彻的人;同时写一些人物的命运和遭遇,通过他们的生活、工作和爱情,告诉人们,过去的某些错误再也不能让它发生了。只是开始并没有和别人讲这个想法。他说:“1979年初,我就动笔写了,仅仅20多天就完成了小说初稿,写得比较快,也比较激动,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没有什么顾忌。为什么?是因为写的时候有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情,这从小说中能够看得出来,许多观点和反思的结果通过小说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再说写作过程中如果顾忌这个顾忌那个,那就肯定写不好。”
是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在基层生活的丰富见闻和停笔十年的遗憾共同迸发出这样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情,作家应有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则大大缓解了鲁彦周的种种顾虑。20多年的思考在20多天的创作中得到沉淀、发酵和升华,积压多年的情感、思想和创作欲望一下子得到释放,那种厚积薄发的感觉该是何等的畅快!以至于一向宽厚持重的鲁老至今讲起来依然激情难抑。
三中全会后,陈登科和鲁彦周等筹办《清明》杂志,大家相约每人拿出一篇自己认为比较好的稿子。《天云山传奇》就这样发表在1979年初出版的《清明》创刊号上。
小说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轰动,上海电影制片厂就看中了,并派了一个老编辑专程到合肥,请鲁彦周到上影将小说尽快改编成电影剧本,厂长徐桑楚非常支持这件事情。改编时,鲁彦周注意弥补小说写作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的地方,又根据视觉艺术的特点集中表现一些矛盾冲突。在政治语言上注意斟酌,在艺术结构上合理安排,在人物发展上力求顺畅,在感情的变化上防止人为的痕迹等是他考虑的重点。在沉寂多年之后,他关于文学创作的认识也大大地深化了,创作时就特别注意突破文学作品公式化、概念化和人物形象脸谱化、偶像化的羁绊,在文艺界的思想禁锢和思想僵化还相当严重的时候,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他说,脑子里虽然有“左”的影响存在,注意不要给别人抓辫子,但不会影响创作倾向,没有大的顾忌。当然,现在看来,他认为在艺术上可以写得更细腻一点,人物刻画可以更精致一点,这都是因为一气呵成的激情造成的遗憾。
不久,上影的《电影选作》率先发表了。电影拍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上影厂安排谢晋拍摄,没想到他的夫人坚决反对,说接这个本子太危险。认为小说是一回事,拍成电影影响可就大了,要出纰漏可就不得了。徐桑楚知道情况后马上找谢晋谈话,说政治上出问题,他作为上影厂一把手可以负全权责任,这才解除了谢晋的顾虑。电影拍出后,鲁彦周到上影厂看了两遍,还没有最后合成,心中就有数了。电影界老前辈张骏祥也表示可以。片子定型后在北京试片,鲁彦周特意到电影院,想看看观众的反映。一场放完以后,场内往往鸦雀无声,还能够听到有人哭泣的声音,足足有一分多钟后才突然爆发出热烈鼓掌的声音。有一位解放军战士,知道鲁彦周是编剧,就跑到他跟前敬礼,他真是既惊讶又激动,这对作家和编剧来讲当然是最大的安慰和鼓舞。
“电影公演之后,老百姓的强烈反响出乎我的意料。我一共收到好几麻袋的信件,有称赞和鼓励的,有诉说自己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遭遇,有要求代为申诉的,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有,而且都很感人,对我的创作表示了感谢和支持。还有人背个破包、等在我家门口、想让我帮助伸冤。这让我非常感动,可我自感只是个作家,没有权利解决这类问题。但我想,人家遭遇那么曲折,不能漠然置之,所以一般的都要回信,并且还介绍他们到政府的信访部门,也转了不少来信给有关单位。能够为群众特别是一些受到磨难的人们做点事,反映他们的实际生活和要求,我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更加认识到社会生活中发生这么多的冤屈是很悲哀的,也更加坚信自己原先的判断。”
鲁彦周在此后20多年的文学创作中可以说是著作丰赡、成就卓越。八卷本、400余万字的《鲁彦周文集》所收的绝大多数作品就是这个时期创作的,集中展示了他在小说、散文、影视、戏剧等领域探索的成果。写作成为他实现生命价值、参与社会进程的最有效的途径。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始终强调作家的良知和责任,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和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注重发挥文艺作品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不断以开放的胸怀探索艺术上的创新,许多作品都掀起了评论热潮。

鲁彦周 - 获奖

创作的独幕话剧《归来》曾获1956年全国话剧汇演剧本一等奖;电影文学剧本《凤凰之歌》曾获1958年文化部电影剧本征文奖。电影文学剧本《廖仲恺》(已拍摄发行)获文化部优秀电影奖。《找红军》获儿童文学奖;《天云山传奇》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的同名电影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金鸡奖、百花奖、文汇奖和文汇最佳编剧奖。

鲁彦周 - 评价

《清明》杂志现任主编季宇评价说,鲁彦周在文学上造诣很深,“我个人认为,他是文学大师。王蒙曾经说过,安徽有两座山,一座是黄山,一座是‘天云山’,他说鲁彦周就是一座山。”鲁彦周对新人大力扶持。“当年,电影《庐山恋》的作者毕必成把电影剧本给上海电影制片厂时,因为当时他是新人,并没有引起注意,上海电影制片厂想把这个本子拒绝了的。鲁彦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了,他看了电影剧本后,却很欣赏,主动找到电影厂,说这个本子有改的价值。在他的极力支持下,《庐山恋》才最终与观众见面。”

白烨评价说,鲁彦周的去世给当代文坛带来很大损失,“从《天云山传奇》到《梨花似雪》,他一直是面对现实反思历史。” 同时,他还为鲁彦周鸣不平,他认为《梨花似雪》出版后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评价,“《梨花似雪》是非常重要的作品,但似乎出版后没什么太大的动静,出了也就出了。现在的文学界似乎更关注市场,关注时尚,对忽略了这种一直扎实创作但不爱凑热闹的作家。”

谈及鲁先生的文学人生,铁凝主席感慨万千,像鲁彦周先生那一代的作家,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却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他的《天云山传奇》,曾被拍成电影,当年她自己就曾被这些作品深深感动过。尽管交往并不多,但在她的印象中,鲁先生是一位对年轻作家充满善意的前辈。

王蒙:
安徽最知名的山有两座,一个是黄山,一个是天云山,这座只存在在
鲁彦周的艺术虚构里的充满苦难和正气的山岭。

从维熙:
他是一棵树,是有着独立思维、绝不随季候风而左摇右摆的大树。

李国文:
他那神态,矍铄中有一种飘然物外的恬淡,潇洒中有一种人生参悟的从
容,睿智中有一种沧桑岁月的历练,举止中有一种江南秀士的风流。

王安忆:
鲁彦周老师在我的印象中,性格的光芒度不是那么强烈。众人里,你很
少能特别地听见他的声音,但却也不是沉默。“沉默”这两个字于他是太尖 锐了,而他是温婉的。你虽然听不见他的声音,可你却觉得他在场。

上一篇:莫彦

下一篇:马基(动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