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恒昌

时间:2024-02-24 16:11:27编辑:雅博君

马恒昌的个人简介

马恒昌(1906年―1985年7月18日),劳动模范。奉天(今辽宁)辽阳人。1948年入沈阳第五机器厂当工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齐齐哈尔市第一机床厂车间主任、总机械师、党委副书记、顾问。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第一、二、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1985年7月18日因病去世。

马恒昌 - 简介

马恒昌曾经是齐二机床一个车间的普通组长,全国著名先进班组――马恒昌小组的创始人,曾任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总工会劳动部副部长,中国工会第八届、第九届执行委员,齐市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主任,齐第二机床厂总机械师、党委副书记等职,三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马恒昌小组”原是沈阳第五机器厂的一个小组。1948年11月,沈阳刚刚解放,这个小组在马恒昌的带领下,在敌机不断骚扰轰炸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完成一批批军工生产任务,以优异的成绩于1949年4月28日获得“生产竞赛模范班”的红旗。马恒昌对工友们说:“工人阶级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带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了全国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这一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国家下达给他们的任务,创造了69项新纪录。从1950年至1978年,“马恒昌小组”29年累计完成了43年零10个月的工作量,实现技术革新840多项。他是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马恒昌 - 光辉历程

马恒昌(1906-1985),男,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马恒昌小组”的发起人,辽宁省辽阳县人。

1948年在沈阳第五机机械厂当车工,先后任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班组长、技师、总机械师、厂党委副书记、全国刀具协会理事。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49年,马恒昌任班组长后,他打破常规,开拓创新,带领班组工友不断创造,改进工具,改进工作方法。他善于积累,总结工作经验,创造出研究技术制度、岗位负责制度、分工制度,以及帮助新工友和培养徒工等科学管理办法,为基层班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51年“马恒昌小组”向全国职工发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仪,得到全国18000多个班组的热烈响应,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和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他年年月月超额完成国家规定的生产任务,产品质量优异,班组工作井然有序,成为全国班组建设的红旗。

70年代,他带领刀具队到全国各地表演,推广先进经验,影响很大。“马恒昌小组”发扬了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以高度的责任心,创造性劳动,屡建功勋,成为全国工业战线上的英雄集体。马恒昌及其小组是全国机械工业战线的一面红旗。1985年7月18日,因病逝世,终年78岁。

1990年,江泽民同志挥笔写下了“马恒昌小组精神代代相传”的题词。

马恒昌 - 突出贡献

1949年3月初,已经秘密加入共产党的马恒昌带领车工一组倡议全厂工友开展“迎接红五月劳动竞赛”,掀起了支援前线的生产热潮,有力地推动了工厂支前生产计划的提前完成。4月,工厂以马恒昌的名字命名车工一组为“马恒昌小组”,并授予小组第一面“生产竞赛模范班”的红旗,马恒昌小组从此诞生。

1949年春,厂里开展了迎接“红五月”劳动竞赛,马恒昌小组又率先提出了“消灭废品、提高质量”的倡议。之后为完成生产螺旋铣床的任务,又创造性地建立了“技术研究会”、“先检查头一个活的制度”和“三人技术互助组制度”,在生产中改进了十多种工具,创造了连干37天不出废品的新纪录,使全厂废品率由5%降到1.5%,4月,工厂以马恒昌的名字命名车工一组为“马恒昌小组”,并授予小组第一面“生产竞赛模范班”的红旗,马恒昌小组从此诞生。并由此被厂命名为“生产竞赛模范小组”。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工厂遵照党中央和政务院的命令,东北人民政府将工厂的一部分向北迁移。马恒昌小组顾全大局,第一个报名、第一批北迁来到齐齐哈尔。在马恒昌小组带头示范作用的鼓舞激励下,职工顺利完成了北迁建厂任务,工厂仅用79天就开工生产了。二机床厂的退休老职工回忆,当时的齐齐哈尔市郊区有野狼出没,职工宿舍就在当时的郊区。夜班工人们自行车上拴个铁桶,一边骑车一边“咚咚当当”地敲桶,以震慑野狼。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当年工厂完成了军工急需的弹头机、火帽机等机械设备的制造工作。

马恒昌小组从广播里听到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节节胜利的消息深受鼓舞,决心为抗美援朝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他们当时想,仅靠我们一个小组的力量那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全厂、全国的工人兄弟都能动员起来,那力量可就大了!因此,就于1951年1月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班组和工人兄弟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得到了全国18000多个班、300多万职工的热烈响应。其中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事业的班组和员工。

这个倡议涉及面和影响力是空前的,一直延续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当时被称为“马恒昌小组运动”,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前苏联和东欧的部分国家曾多次派出工人代表团到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的马恒昌小组考察,前苏联还专门发行了马恒昌纪念邮票。1951年,马恒昌小组又重新修订了爱国公约,并订出捐献超额奖金50%和每人献工一天等多项长期捐献计划。据估算,共计为国家捐献相当于近1000吨粮食的财富。

1952年10月,马恒昌作为赴朝慰问团第七分团的副团长去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当马恒昌报告了全国工人阶级在马恒昌小组运动中取得的成果时,战士们欢呼雀跃起来。在炮火硝烟的朝鲜战场上,有200多位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将士,写信表示支持和响应“马恒昌小组运动”倡议,有的甚至写了血书。

文革期间,谁也不敢抓生产的混乱形势下,马恒昌不顾年逾花甲、奔走呼吁,劝勉职工坚守岗位、坚持生产,此时,他晋升为厂总机械师,但是始终不离开车间、机床,他每天早6点就到厂里,转一圈,来到组里督促生产。厂外“革命”闹翻了天,厂内马恒昌小组仍然坚守工作岗位,机床轰鸣,卡盘飞转,全车间、全厂的设备也开动起来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德高望重的马恒昌兼任了齐齐哈尔市职工技术协会委员会副主任。他主动担起了先进技术推广传播使者的重任。他把小组和厂内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在全厂开展以革新攻关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技协活动,攻克了一项又一项生产技术难关。几十年中,马恒昌和他的技术服务团队,足迹踏遍19个省市自治区,他们传经送宝无偿地进行技术服务。

当年马恒昌小组仅用六个月就改造了18种工卡具和5种加工方法,提高工效1至3倍,创造10项全国新纪录。截至去年,马恒昌小组完成90年的工作量,产品质量合格率平均到达99.76%以上,实现技术创新成果1169项,采用先进技术143项,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98项,多为企业创效益2056万元,节约材料、辅料、工具合人民币417万元。他们5年时间完成14年工作量,为中国第一台万能铣床、升降台铣床、第一台251型镗床等多种产品研制做出突出贡献。

60年来,马恒昌和马恒昌小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累计完成了93年的工作量,多为国家和企业创造效益2620万元,累计实现技术创新成果1190项。小组先后有3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2人被评为省劳动模范,3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11人被选为省市人大代表或党代表,小组5次被命名为国家级先进集体,54次受到省部级的表彰奖励。

马恒昌 - 幸福时刻

1950年9月,中共中央和政务院决定在庆祝共和国建国一周年的前夕,召开开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为464人,马恒昌就在其中。

马恒昌是在七岭子温泉疗养院接到东北总工会让他参加会议的通知。原来,马恒昌身体虚弱,加上积劳成疾,鼻子流血不止,次数也越来越频繁。为了让他尽快休息和安心治疗,领导、医生、同事多次做工作,硬把他从工作岗位上劝下来,并任命徐景荣为代理组长,主持小组工作,这才使马恒昌安心地去疗养。

第一次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如期隆重开幕了。各路英模代表一大早就步入了新华门,来到党中央所在地中南海怀仁堂。会议开始,毛泽东主席、刘少奇、朱德副主席、恩来总理等开国领袖出席了大会。会上,马恒昌代表小组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汇报了工作,向代表们介绍了民主管理和开展劳动竞赛的经验,受到代表们的一致欢迎,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马恒昌小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小组――“生产战线上的模范”,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先进班组,马恒昌本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开国劳模。

国庆节前夕,首都北京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城区处处是鲜花、彩旗,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氛围。 9月30日晚,党中央和政务院举行盛大的国庆招待会,代表们应邀出席。在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和代表们的提议下,一致推举马恒昌代表工人阶级第一个向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酒。当李立三同志将马恒昌介绍给毛主席时,毛主席象见了老朋友似的连说:“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马恒昌激动地说:“我代表工人阶级向您敬酒,为您的健康干杯!”毛主席也举杯示意,声音洪亮地回答道:“为了工人阶级幸福干杯!”并同他热情握手。毛主席同马恒昌热情握手。会后,很多代表争相跟马恒昌握手――因为马恒昌跟毛主席握过手,大家分享着马恒昌的幸福。从1950年到1976年,马恒昌共13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马恒昌 - 事迹介绍

1950年1O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保家卫国。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将工厂的一部分人员和设备向北迁移,背靠苏联“沙发”,新建工厂。突如其来的北迁,对于久居沈阳古城,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工人来说,确实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尤其是首批北迁人员,他们毫无精神准备,北迁能否顺利实现,首批人员的带头作用至关重要。

10月24日清晨,徐景荣、董振远和佟俊山等组员还象往日一样,早早来到了车间。这时,组里的机床设备己经拆卸装箱。经过厂长刘斌的暂短动员后,大家只知道是去北大荒,只听传说“半年严冬半年风,百里荒原百里空”的民谣,其它却一无所知了。但大家坚信,只要是党需要,国家需要,无论多么艰苦,多么困难,也要无条件的服从,马恒昌小组的先进就要体现在这个时候。马恒昌小组在徐景荣的带领下,第一个报名,打理行装做好了出发的准备。

第一批北迁共有94人,厂长刘斌带队,马恒昌正在疗养院疗养,但是,他已报名,从 12月24日起,他就属于北厂的人了。小组徐景荣、董振远、佟俊山、刘瑞民、王占学、赵殿奎、赵炳衡、章荣海、张明武、赵永春、中村良一(日本籍)作为94名成员的一部分被批准第一批北迁到齐齐哈尔。截止到195O年底北迁人数已达671人。

十月下旬的沈阳城区,还是郁郁葱葱,而北疆齐齐哈尔已是千里冰封,大地已被初冬的大雪所覆盖,显得格外清冷,与沈阳大都市特有的繁华形成一个鲜明的反差,这个反差预示着一场艰苦卓绝的创业斗争开始了。

94名北迁勇士经过一夜和多半天的长途奔波,25日下午2点多钟火车到达了北迁目的地――齐齐哈尔。当晚,勇士们从广播里听到了中央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大家欢欣鼓舞,能为抗美援朝作出自己的贡献而自豪欣慰、无怨无悔。

10月26日,抢运和安装设备的紧张战斗就开始了。马恒昌小组争挑重担,主动要求去火车站搬运机床。搬运的设备小有上千斤,大足有上万斤,在没有起吊设备的条件下,全靠橇棍橇,滚杠滚,滑板拖,绳子拉,真正称得上是人拉肩扛,组员们豪迈地说:“我们全组合起来就是一台起重机,一定要把机器运回去!”组员们越干越勇,越干越热,竟然脱掉了棉袄,只穿着被汗打湿的衬衣,浑身还冒着热气,眉毛、头发、胡茬子都结满了白霜。刘斌厂长发现以后,心疼地高声喊道:“那是谁?不要命了!都把棉袄给我穿上!”

徐景荣光顾干活,湿手抓在滚杠上,立即粘掉了一块皮,鲜血直流,他一声不吭,用手绢包扎一下,又和大家一道干了起来。

有一天,小组正在搬运一台立钻,足有 两米多高,上重下轻,只能立式搬运,不能放倒,这是北迁设备中惟一的一台立钻,大家格外小心,一点一点地挪动着,决不能有任何闪失。因为地面不平,高高的立钻突然向一边倾倒,在紧急时刻,只见一位小伙子一个箭步冲上去,用肩膀死死地扛住了倾斜的立钻,大家立刻冲上去,终于把立钻扶正了。刘斌厂长面对此情此景,深有感慨地说:“真不愧是模范小组啊。”这个在关键时刻扛住机床的小伙子就是“塔轮大王”佟俊山,后来有幸成为共和国第一批工人大学生,并与共和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成为同班同学,后来他学业有成。成为机械行业不可多得的设备管理专家。

说北迁创业艰苦卓绝,不仅仅因为那时缺东少西,物资方面匮乏和居住条件艰苦,还在于正值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大家要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冬里作业,每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谁都没遇过这么冷的天。

天冷人心热。在马恒昌小组的影响和带动下,北迁建厂工作在顺利进行中,机器安装提前5天完成;水暖安装提前3天完成;电气安装提前1天完成;工具场于 12月1日开工;工厂于 1951年1月13日全面开工。北迁勇士们。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仅用79天时间就完成了工厂初建任务,堪称是奇迹!当年,工厂就完成了军工急需的弹头机、火帽机、装药机等多种机械设备,并成功地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升降铣床和251型镗床,为中国机械工业的起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运动的深入开展。

马恒昌 - 小组

马恒昌小组自1949年4月28日建组至今,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他们曾以第一个试行班组民主管理分工,第一个组织工人技术研究会倡导班组技术革新,第一个倡议开展全国劳动竞赛,第一个制定和完善班组管理制度,第一个实行岗位责任制,而享誉全国工业战线,被誉为“中国班组建设的摇篮”,成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随着时间的更迭,马恒昌小组的组长已换了十七任。

但是,“马恒昌小组精神”却代代相传,这个小组相继6次获得国家级、54次获得省部级的表彰奖励;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3名,省部级劳动模范12名,市级劳动模范39名,3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面对新的形势,马恒昌小组第十七任组长孙普选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弘扬小组精神,发挥“班组建设发源地”的作用,引领全体组员爱国、爱企、爱岗,为企业持续发展不断做出新贡献。他们规划,到2010年小组的技师、高级技师要达到6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组员要占60%以上;每年要完成创新成果10项;产品质量免检;安全事故为零……。

现任组长孙普选代表参会的企业班组长向全国机械工业班组、职工发出倡议,在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与企业和衷共济,在岗位建功立业;围绕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积极参与技术交流和生产协作;努力提高政治思想和文化技术素质,使自己成为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人才。

孙普选是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孙普选说,是马恒昌小组的培养,让自己成长成熟,有了参政议政的机会、获得了无尚的荣誉。

在纪念马恒昌小组建组60周年大会上,马恒昌小组的12名组员在车间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唱响了《马恒昌小组精神永放光芒》男声小合唱。歌词是“马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创作的,大家找来老师利用休息时间认真学唱了两个星期。演出效果很好,厂里的工人评价:“你看‘马组’的人,干什么都像样,歌唱得真棒!”“马组”的成员知道,自己秉承了马恒昌的“基因”,习惯于做什么事都认真。

在铣床车间,马恒昌小组的车床上树立着一面面红旗,车间的墙壁上挂满了奖状、锦旗。工人技师马兵是马恒昌的孙子、“马组”的副组长。33岁的马兵一双大眼睛酷似爷爷。他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二机床紧紧相连:厂办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校,再到二机床的车间当工人。2004年马兵进“马组”,他的车床前方就是毛主席与爷爷马恒昌亲切握手的巨幅照片。他说:“作为马恒昌的孙子,只能干好,不能出错。”加班工作到深夜是家常便饭。“我们使用的数控车床,比起前辈,劳动强度轻多了,工作效率、精确程度大幅提高了。”马兵正在进修大学本科,他说:“马恒昌小组更是学习型小组。”

2005年,小组承接了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五轴联动数控龙门混联机床的精密电主轴、转子轴、精密主轴等关键部件的加工任务。该产品是国家急需的“863计划”重点发展项目,该部件尺寸精度为2级公差,形位公差为0.002至0.004之间,同时,在圆柱度、同轴度等方面有严格规定,属于超精度产品,是公司重点攻关项目之一。全组成员集思广益,通力协作攻克这一重大项目。小组承担任务有9类200多种,每年加工26万多件。实行专业化生产后,每人平均只能遇到30多种。

马恒昌和马恒昌小组精神早已经融入到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精神之中。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曲波说:“马恒昌和马恒昌小组精神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无形资产。”作为马恒昌小组所在企业,二机床一直把传承与弘扬马恒昌小组精神作为不断超越自我的文化支撑,始终将发展作为最大的主题,2008年,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是1999年的49倍,企业荣获“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称号,在“中国机械500强”机床行业排名中位列前三甲,成为重型机床制造之首。

当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几千名职工得知马恒昌成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时,热烈地击掌相庆,他们为名至实归的荣誉而备感骄傲。集团也精心组织职工集中投票。

斯人已去,浩气长存。马恒昌不仅仅是齐二机床的骄傲,也是黑龙江人民的骄傲,更是广大工人阶级的骄傲。齐二机床厂早在1955年就修建了马恒昌小组展览馆,2004年扩建到300平方米。如今,展馆累计接待了30万人次参观学习,被省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老工业基地精神教育基地称号。在齐齐哈尔市,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开国劳模的敬仰。二厂二中更名为“恒昌中学”,马恒昌公园正在建设中。

在马恒昌小组的诞生地沈阳市,劳动人民公园里一尊马恒昌的青铜塑像浓缩了家乡人对英雄的怀念。在一条半弧形的长廊墙壁上镌刻着几百位劳模的名字,马恒昌的名字位列第一。英雄的印记已经投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恒昌小组精神历久弥新。新世纪诞生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全国先进班组――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模具厂“袁政海班组”,也把马恒昌小组作为学习的楷模,他们响应马恒昌小组等先进班组代表全国机械行业发出的倡议,表示在“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主题竞赛中,再立新功。马恒昌小组也表示,以马恒昌精神为动力,在新的实践中踏着坚实的步伐向更为光明的未来迈进!

马恒昌 - 荣誉

1949年4月28日就被授予“生产竞赛模范班”;

1950年“马恒昌小组”被推选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1950年4月马恒昌获沈阳市模范党员称号;

1954年他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他多次代表小组到北京出席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马恒昌 - 档案馆

齐齐哈尔市档案局(馆) 保管珍藏的马恒昌小组档案为71号全宗,起止年代为1949年至1983年。全宗内档案采取年度――问题分类法。全宗档案分为二部分:一部分为文书档案,共62卷,全部为永久卷。另一部分为声像档案,其中照片档案2册,共有照片141幅;影片档案4盘,为16毫米长电影胶片。

全宗档案的主要内容是:马恒昌小组工作计划、总结;小组简介;历任组长有关材料;开展劳动竞赛、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材料;一机部命名马恒昌小组为英雄集体的决定及相关材料;出席各种会议及庆祝活动、受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材料;模范事迹材料;各兄弟小组学习马恒昌小组的材料等。

这部分档案中比较珍贵的文书档案有:1951年全国各地部分班组的应战书、挑战书;1953年马恒昌小组开展劳动竞赛的条件、规划、目标、经验及宣传工作;1959年形成的小组十年简介;1962年小组管理制度汇编;1964年马恒昌小组向机械工业战线各兄弟班组发出的倡议书;1966年技术革新展览说明;1978年一机部命名马恒昌小组为英雄集体的决定;1983年一机部关于马恒昌小组按工时计算提前从83年跨入2000年的贺电电文、译文等。

这部分档案中比较珍贵的照片档案有:马恒昌同志在1957年12月全国总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与毛主席亲切握手的照片;建组初期党代表王金平帮助马恒昌小组建立读报组,启发组员觉悟的照片;1949年获第一面劳动竞赛红旗并命名为“马恒昌小组”时马恒昌的工作照;1951年,马恒昌小组向全国发出劳动倡议书,全体组员争先恐后签名时的照片等。

这一张张黑白老照片,生动再现了新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劳动热情和精神风貌;这一页页发黄的案卷,真实记录了马恒昌及其小组的光辉业绩和战斗历程。马恒昌小组成立至今,一直是全国工业战线上的先进班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光辉旗帜。其在34年零42天的时间里完成了50年8个月零4天的工作量,且近10年产品合格率都稳定在99.6%以上,并完成技术革新总计1,013项,创造了人间奇迹;其在工作实践中,建立健全的一整套班组民主管理制度,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创举,曾被写入“鞍钢宪法”;其首开劳动竞赛之先河,对建国初期的工业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的机械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马恒昌小组文书档案与声像档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真实地记录了全国著名班组――马恒昌小组所走过的辉煌历程,极为珍贵。这部分档案对今天我们研究齐齐哈尔工业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马恒昌 - 评价

马恒昌同志是新中国第一代著名全国劳动模范、工人运动活动家,是工业战线与孟泰、王进喜齐名的“老英雄”。由他带领的马恒昌小组以金属加工技术精湛著称,在中国首先提出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作企业主人”的理念,依靠“劳动竞赛、民主管理、技术革新”三大法宝,开创了中国工业企业班组建设的先河。马恒昌同志创造了班组长工作“五在前”,关心组员“五必访”,思想工作“六坚持”等一整套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带领小组先后实现革新成果1174项,实施先进技术151项,推广先进操作法102项。

1951年1月17日,“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了全国各地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许多企业劳动生产率成倍、甚至10几倍地增长,使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运动。这一年,他们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国家任务,创造了69项新纪录,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9.61%。“马恒昌小组”的英雄业绩不仅为广大志愿军指战员深知和感动,而且受到了金日成同志的褒奖。

第十七任马恒昌小组组长、全国人大代表孙普选说:“许多年来马恒昌创造的‘忘我生产、无私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在新时期这种精神更得到了完善与升华:只有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马恒昌小组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马恒昌的长子、74岁的马春忠评价父亲:经历了自发―自愿―自觉的人生跨越。可以说知恩图报的朴素情怀是马恒昌为国家奉献毕生心血的基础,直至升华到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的责任感。1985年7月临终前,马恒昌对子女们说的是:“共产党的恩情咱老马家几辈子也报答不完啊!”报效新中国,成为马恒昌一生的信仰。

宋宁副总经理指出,马恒昌它所铸就的精神和光荣传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宝贵财富。由于在发展史上开创了“五个第一”,因而被誉为“我国班组建设的摇篮”,成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60年来,马恒昌精神已成为齐二机床特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企业精神的灵魂。新的历史时期,齐二机床所从事的事业,不论在国民经济全局中,还是在集团转型升级战略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公司上下要继续大力传承弘扬“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的“马恒昌精神”,传承弘扬“工人伟大,创造光荣”的传统,深入挖掘、丰富马恒昌精神的内涵,进一步增强企业上下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执行力。

齐二机床董事长曲波说,要高度重视马恒昌精神的继承与创新,致力于打造企业文化的第一品牌,切实履行好中央企业“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党执政的重要基础”三个重要使命,把满腔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感变为焕发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工人阶级的骄傲、时代的先锋,马恒昌小组当之无愧.”1990年江泽民同志视察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时为马恒昌小组题词“马恒昌小组精神代代相传。”

马恒昌 - 相关书籍

1、《追寻永恒―共和国英模的昨天和今天》 学习出版社

2、《中国职工劳模列传》工人出版社

上一篇:马塞尔·亚当斯

下一篇:纳速剌丁(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