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沧浪

时间:2024-02-23 21:42:11编辑:雅博君

陆沧浪的个人简介

陆洙,字沧浪,号似水,以字沧浪行。江苏省兴化人,明朝正德年间著名的画家、诗人,官至工部侍郎,因作诗惹怒宦官刘瑾,被刑折齿贬至贵州省黎平县,约殁于明嘉靖年间,今葬于贵州省黎平县城关北门。

诗画名家

陆沧浪的画题材广泛,尤以人物为佳。兴化东岳庙珍藏过他的一幅《东方朔》,其盈丈人物目光炯炯,神采奕奕,观者无论站在什么位置上,那双慧目总是直逼心田,被时人叹为神品。每年只在四月十四日(吕洞宾诞辰)才在东岳庙吕祖坛展现一次,是日比肩摩踵、观者如潮。里下河地区至 今还流传着很多陆沧浪神笔作画的传说。

他的诗,名气更大。在他官任工部文思院副使时,尚书吴宽特别赏识,推崇备致,使陆沧浪诗名大播。

在明正德间,他的诗画才能与高邮王馨齐名。王馨,字鸿渐,号西楼,明朝著名的散曲家。其名曲[朝天子]《咏喇叭》以讥讽时政、鞭笞宦官作恶而名噪天下。正如大多兴化人只知道陆沧浪是一位画家一样,王西楼也是高邮人熟稔的画家。高邮、兴化两地数百年来流传着一句内容几乎相同的歇后语,高邮人说:“王西楼嫁女儿――画(话)多银子少”,兴化人却说:“陆沧浪嫁女儿――画(话)多”。至今耳熟能详,可见其画作影响之深远。

陆沧浪的诗也与王西楼一样以讽刺时政见长。他曾以一首打油诗写一窝猪(朱),讥讪朱明王族的权利之争。陆沧浪思路敏捷,诗句智慧诙谐,他不满宦官刘瑾当道,曾笑书“杨果不果,刘瑾不瑾”。

陆沧浪恃才傲骨,不畏权势。当时,著名的诗人、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入阁为相,因惧于权势,唯阿在宦官刘瑾门下,为世人所不满,但无敢指责者。陆沧浪跌宕放言,直言无忌,竟以七绝一首直投李东阳,诗云:才名直与斗山齐,伴食中书日又西。  回首湘江春草绿,鹧鸪啼罢子归啼。

短短四句,既指责了李东阳才高德亏,有如宋朝孙近溥,在秦桧面前“漫不敢可否事”,被时人嘲为“伴食中书”,又奉劝他“行不得也”、“不如归去”,回到春草湘江的茶陵故乡以全名节。此诗一出,海内传诵,影响很大。李东阳十分惭恧,“由此避路去”,无颜再见这位诗友。

陆沧浪墓

贵州省黎平县城关北门,有一个叫“潭仓”的地方,那里原是一片荒坡野岭,自上世纪80年代起,进城务工的人逐渐在此建房栖身,现已经形成了一个居民区。这个居民区的北面,原有一座坐南朝北的古墓,不过而今它已是面目全非了,墓碑已无,残存的碑盖已经在一条小径的外侧作为了行路的保坎,两根高约4米的呈八棱火炬型石柱的华表,也丢在古墓左右两侧约6米的地方。古墓在小径内侧,现仅存5块圈墓的围石,这几块围石左右及上面全被一些乱石包围砌成一堵水泥砖墙的墙脚,墙内是一户陈姓人家。墓前小径外坎是一块约两米长、十余米宽的菜地,菜地下坎有个小水塘。至今尚存两根华表,中上阴刻楷书“陆沧浪先生华表”,右下阴刻楷书“康熙岁次己卯仲秋吉旦”,左下阴刻“云甫敬立”。小径内侧的古墓前,左边立有一块约1米高、80公分宽的石碑,上面横刻有“陆沧浪墓”四个隶书大字,大字上方刻有“黎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方刻有“黎平县人民政府1990年9月18日公布”字样。若不是两根华表和此碑所示,真不知此处存有一座名人之古墓。

陆洙在黎平逝世后,葬于北门,人称“陆公墓”,坐南朝北。城内文星楼下设二贤祠,供奉陆洙及唐朝王昌龄。

五开卫

《黎平府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沧浪磊落不羁,正德年间(1506~1521)以诗闻于上,待诏金马门,晋工部侍郎。以诗讽逆刘谨,谨怒,中伤之,折其齿,流五开卫黄团驿”。 朱元璋统一全国之后,创立了一套新的军事制度,即都司卫所制度。 都司即都指挥使司,是明朝设立在各省的省级最高军事领导机关。卫和所则是隶属于都司的下一级地方军事机构。在京师和各要害地区设卫所(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由都司率领,隶属于五军都督府。

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在今黎平五开卫(驻今城关东门后街的政法大楼处, 人称“滥衙门”),实行军政统管,属湖广都司。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设黎平府(驻今德凤镇黎平寨村东南之官团),辖七个长官司,属贵州布政司。从此,实行军政分管,卫归湖广(今湖北、湖南),府属贵州。1435年(明宣宗宣德十年),新化府并入黎平府,黎平府治移入卫城建署城(在前街黄龙山,今县府所在地),从此府卫同城。 1727年(清雍正五年),改五开卫为开泰县,属贵州黎平府,军政合一。1913年(中华民国2年),废黎平府设黎平县(名称沿用至今)。

陆沧浪被流放到五开卫后,五开卫的长官见其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便令他在郡中课童为生,悉心教诲子弟。从此,陆沧浪先生便开创了黎平教育文化之先河。

陆先生因缺牙少齿,讲话不关风,教学生认字时,一些字的读音就走了样,如:“吃”读成“七”;“英”读成“因”等。弟子们习惯成自然,以讹传讹,传播开去,就造成了f与h不分、n与l不分、无儿化音和没有后鼻音“eng、ing”等现象。陆先生明知自己读走了音,但也无可奈何――“心有余而齿不足”。从陆沧浪这第一代先生开始,以后他的学生,学生的学生,一代传一代,代代相传,将错就错至今。虽然推广了普通话,但日常口语依然如故。(该故事反映了方言的“俗词源”现象)

陆先生从教书的那天起,就由学生家长轮流供饭,每个学生供养一天。陆先生因缺牙齿,饮食十分困难,学生家长多以软食供奉,虽是千篇一律,但在品种花色上不时变换,倒也适合陆先生的味口。郡中有一顾姓人家,独出心裁,将本地特产香禾糯米蒸熟晾干,然后炒胀,用五花猪肉、花生米、香菇、核桃仁剁碎,再加入葱、姜、蒜等佐料与鸡蛋拌匀,用手捏紧打圆如核桃大小,然后蒸熟,揭盖时芳香四溢,食之既容易咀嚼消化,又利于滋补身体,陆先生非常爱吃。因此物专为陆先生制作,无名,且是圆形,“圆子”或“沧浪圆”的称谓便流传开来。

上一篇:罗毅(足球)

下一篇:穆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