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泽拉兹尼的个人简介
美国著名科幻奇幻大师,与厄修拉·勒古恩等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起科幻改革,并率先倡导科幻小说写作要从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三方面考虑,由此打破了太空冒险科幻一统天下的局面,被誉为“新浪潮”的旗手。简介
美国著名科幻奇幻大师,与厄修拉·勒古恩等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起科幻改革,并率先倡导科幻小说写作要从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三方面考虑,由此打破了太空冒险科幻一统天下的局面,被誉为“新浪潮”的旗手。
从1962年开始笔耕,在他32年的创作生涯当中,罗杰一共摘取了六次雨果奖,三次星云奖;六十年代科幻美国新浪潮运动,他站在了最前沿;他的《光明王》(Lord of Light),《光与暗的生灵》(Creatures of Light and Darkness)在科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奇幻经典《安珀志》(Amber Chronicles)数十年来畅销不衰……
生平
1937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 25岁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之后的若干年在克利夫兰和巴尔的摩的社会安全局工作。直到1969年,他终于选择成为全职作家,全身心的投入到幻想文学创作中去。
1962年,Roger在Amazing杂志上发表短篇Passion Play,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以Harrison Denmark的笔名屡屡在Amazing和Fantastic Stories上面发表中短篇。六十年代是他攒露头角的时期,他与Philip K. Dick, Samuel R. Delany, Thomas M. Disch, Ursula K. LeGuin,还有 Harlan Ellison等人一起成为美国新浪潮的先锋。在此之前的科幻几乎被太空动作冒险类型所垄断,这新生一代敏锐地意识到科幻要想长久生存下去,必然需要改革,需要试验,需要首先从文学角度出发。而Roger为新浪潮带来的是他独创的神话体风格。
1966年,Roger的This Immortal和Dune共同分享了当年的雨果奖。同一年的星云奖,他更是以He Who Shapes(后扩充并改名为The Dream Master)和The Doors of His Face, the Lamps of His Mouth同时摘得中篇和中短篇。
This Immortal设定在浩劫之后的地球,文明早已湮灭,异形尽情在这片废墟上纵乐。这部作品无疑是典型的Zelazny式风格:阴郁伤感,孤僻而又极端狡辩的主角,美貌的女人和怪异的异型;带着冷幽默和俏皮话的对话。 而The Dream Master的世界里,包括Render在内的一类精神病医生被称做Shaper,他们能够探知他人的心灵和梦境,另一个女子Shallot尽管梦想成为一个Shaper ,然而天生的目盲却扼杀她的希望。然而他们却需要共同来探索病人的精神世界――以及潜伏在深处的未知恐惧。
1967年的Lord of Light则迈向另一个高度,人类驾驶太空船来到一个僻远的星球,并殖民了当地的土著――一种被称为Demon的智慧生命,而且采用了印度教这种宗教手段来维护统治。曾经击败Demon的一个神(人类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他们所做的和暴君毫无差异,于是率领起义来对抗其它神的统治,他们建立了佛教。这部作品完全的展示了罗格独有的神话体风格,尽管里面不乏高科技术语,飞船,雪茄随处可见,然而在Roger的笔下却丝毫不见半分寻常科幻所有的钢铁气息,整部作品如同民族神话史诗一样恢宏睿智。一举夺下次年的雨果奖。从这部作品起,科学奇幻类型开始确立
七十年代之后,他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到Amber Chronicles这个长篇巨著上面。两个系列,长达十本的Amber系列无疑在奇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罗格在这个系列中塑造了一个被阴影所围绕的真实国度――Amber,而地球抑或阿瓦隆甚至其它世界都不过是阴影的一部分,各部分阴影时光流转,巫术法力迥然各异,然而只有Amber才是唯一的永恒之地。第一个系列从Nine Princes in Amber 开始直至The Courts of Chaos,以王子Corwin为视角人物。他从地球的一家医院醒来,发现自己的车祸是有人蓄意而为,为了查明真相,也为了从他的兄弟手里夺回Amber的王座,他不顾一切重返Amber。然而事情远非他所想的简单。整个系列剧情庞大复杂,层层迷雾之下,让读者随着寇文时而以为发现真相而惊喜,时而又为自己的轻断而汗颜。安伯诸子的性格迥异,聪慧多疑的Corwin,美丽文静的Fiona, 年轻冲动的Random,钻研艺术而略显疯狂的Brandon……
第二个系列则转换到Corwin的儿子Martin,从Trumps of Doom到Prince of Chaos,Roger的写法渐显狂野,什么东西都可能在他笔下出现,枪,剑,电脑,独角兽,艾丽丝仙境的角色……他不可思议把它们搅成一锅。
从电视改编短剧到桌面游戏,安伯系列的畅销带起了举不胜数的周边产品,无论从文学还是市场各个角度来说,安伯编年史都不愧是一朵奇葩。
创作风格
纵览Roger的创作生涯,他始终否认类型文学和主流文学在创作题材上存在巨大差异。他的作品包容神话,民谣,诗歌,主题从生命的不朽,宗教,复仇,到存在主义的探索。而另一个他所关注的是角色的成长,尽管他的作品大都可列为英雄风格,然而这并不代表他的角色就是通知通晓的神人,所谓的英雄是逐渐性格塑造起来,Roger称之为 “ 个人经历导致的精神成长”。Lord of Light里面的Sam从印度教的维护者到意识到印度教的腐败乃至于建立佛教来对抗,安伯的寇文从一心复仇到迷茫最后愿为安伯和他的兄弟而牺牲自己。这便是Roger诸多故事的”The Great Theme”
1995年7月14日,在与癌症斗争了数月之后,Roger Zelazny终于因肾衰竭而撒手人寰,一代幻想类型文学大师便这样离我们而去,留下的是五十五部长篇和一百五十余个短篇。
作品创作
刚一出道,泽拉兹尼就展示出了用之不竭的才华和创造力,经历了几年在短篇中篇领域的积累后,他在 1966 年发表了长篇科幻处女作《不朽( This Immortal )》,并一举获得当年的雨果奖。故事发生在核战之后的地球,被称为“素食者( vegan )”的外星人来到此地,主角康拉德·诺米寇斯受命作为向导带领一名素食者高官在残存的废土上游历参观。但这个任务似乎把他扔进了阴谋的漩涡,而地球和人类的命运也落在了他的肩上。这篇小说可以说是泽拉兹尼文学风格的样板:主角康拉德体格壮硕过人,但也有很多缺点,性情乖僻,还是个瘸子;情节曲折抓人;文笔恣肆,幽默飘逸。
同一年,以星云奖获奖中篇小说扩展而成的《梦的主人( The Dream Master )》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这本书中,主角兰德是一名被称为“塑形者( Shaper )”的精神病医生,这种专业医生可以进入病人的心灵和梦境,直接进行探查治疗。女主角艾琳非常想成为一名“塑形者”,但天生失明让她无法处理图象,因此求助于兰德。在帮助她的过程中,兰德发现自己的精神稳定性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撼动。
第二年,泽拉兹尼最经典的长篇代表作《光明王》问世。这部作品模糊了奇幻与科幻的界限,甫一开篇,那充满哲理和诗意的语言,就将读者带入了《罗摩衍那》般华美庄严的印度神话世界,创造神梵天、毁灭神湿婆和保护神毗湿奴等印度诸神统御着天庭,而与之相对的诸般鬼众也一应俱全。但随着故事进行,读者会发现这故事竟然是发生在地球早已毁灭的远未来!一艘人类殖民飞船来到一颗行星,利用高超的技术手段征服了被称为 Demon 的当地土著,并以印度教等级森严的宗教手段巩固统治,把科技力量牢牢握在手中。主角萨姆看到诸神的暴行,然悔悟,创建佛教,与之抗衡,欲将科技还给世人。在这部小说中,泽拉兹尼用电脑、飞船、无线电、思维窥探、意识转移等高科技手段,重新诠释繁复华丽的印度教,反复无常的神祗,以及业报轮回等宗教概念。《光明王》凭借宏大的布局,瑰丽的文笔,超凡的想象又为泽拉兹尼赢下一尊雨果奖,并在幻想王国中开创了“科学奇幻小说”这一全新子类,将他的事业达到新的高峰。
两年内的三本小说一下子奠定了泽拉兹尼的大师地位,在六十年代的最后几年中,他又创作了《亡者岛》、《光与暗的生灵》等多部脍炙人口的科幻小说。进入七十年代后,泽拉兹尼开始倾力打造他的奇幻名篇,从 70 年的《安珀九王子》到 78 年的《混沌之厅》,五本小说组成了《安珀志》第一部。这套小说无论是对泽拉兹尼个人而言,还是在奇幻文学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小说畅销不衰,而且还开发出了漫画、桌上游戏,甚至电脑游戏等各种周边,可以说是叫好又叫座的典范。
如何将自己设定的世界巧妙融入情节之中,展示在读者面前,是让奇幻作家们相当头痛的问题。在《安珀志》中,泽拉兹尼通过精湛的谋篇布局,解决了这个问题。主人公在医院醒来,发现自己得了失忆症,除了一场事有蹊跷的车祸外,什么也不记得。在他追寻自我的过程中,一个超乎常规的神秘世界渐渐显出端倪。在这个世界中,安珀是唯一的实在,其他世界都只是它的倒影――这其中也包括地球。而包括主人公科温在内的安珀子嗣们,可以自由穿行在影子之中,凭意念选择或者说塑造理想的目的地。而疯狂艺术家朵尔金绘制出的主牌,则让家族成员可以实时联络,甚至有传送门的作用。
但记忆的恢复并没有让科温摆脱困境,反而使他置身于激烈动荡的政权纷争和阴谋诡计中。安珀之主奥伯龙已经失踪,包括科温在内的九位王子各怀鬼胎,结盟与叛变的戏码不断上演,就连他的车祸甚至失忆症都是遭兄弟暗算的结果。不仅如此,随着故事进行,他所面对的谜团越来越多,敌人也愈加强大。进攻安珀的混沌之厅是怎么回事?勾结外敌的内奸到底是谁?安珀真的是唯一的实在吗?奥伯龙在哪?疯子朵尔金又是谁,怎么会有能力创造出试炼阵和主牌?
进展快速的情节和抓人的悬念,让读者难以释卷。而另一方面,泽拉兹尼紧凑俏皮的文笔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个五部曲加在一起,不过六百页左右,还赶不上如今一本史诗奇幻的厚度。精炼的词句简直如诗歌一般,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而幽默感更是随处可见。在《混沌之厅》中,科温靠诡计干掉一个对手,被斥为“手段下作”,他对此的回答是“这又不是什么奥运会”。甚至作者本人都开玩笑似的在《奥伯龙之手》中反串过一个角色:那是个常年守在地牢里,名叫罗杰的安珀卫兵,以“撰写一部充满恐怖和病态元素的传奇小说”为乐。
《安珀志》第一部获得了极大成功,就如同《哈里·波特》一样,它凭借曼妙的语言和精彩的故事,不仅吸引了奇幻读者的交口赞誉,更受到许多类型外读者的推崇。后来,泽拉兹尼又在 1985 年到 1991 年中创作了《安珀志》的第二部,其中包括《末日主牌》、《安珀血脉》、《混沌印记》、《影子骑士》、《混沌王子》五本小说。这次的主角换成了科温之子梅林,他身兼安珀与混沌之厅的血脉,拥有两者的魔力,聪慧过人,洞察世事,无所畏惧。但他又不像父亲一样野心勃勃,有些随遇而安的性情。
“洛格卢斯,”她说,“会引领你走向辉煌。”
“何种辉煌?”我问。
“你想要何种?”
“我不知道我是否想要辉煌本身。这就像是要作工程师,而不是想设计点什么。或者说想当作家,而不是想写小说。辉煌只是个副产品,本身没有意义。更何况,这不过是个自我膨胀的过程罢了。”
――《混沌王子》
第二部的故事同样在地球开始,梅林一直在影子中追寻父亲的足迹,在地球上也已经住了几年。小说一上来就抛出了吊人胃口的悬念,是谁在每年四月三十日试图暗杀梅林?在这五本书中,安珀的故事更加狂野离奇,剑与魔法共舞的同时,更有电脑之类现代科技推波助澜。而梅林所游历的世界也越来越诡异,就连爱丽思梦游仙境中的角色也登台献艺。有些读者认为,第二部的故事似乎过于混乱,但这并不妨碍安珀爱好者对它的喜爱。毕竟能重温旧梦,并看到第二代英雄们的故事,就已经是很大的满足了。
除了五十五部长篇以外,泽拉兹尼一生中还创作了一百五十余个短篇。其中《独角兽开局》和《趁生命气息逗留》等作品,都是幻想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篇。
纵观泽拉兹尼的作品,可以发现很多内在的共性。作为“新浪潮”的掌旗人之一,他很注重作品的故事性和文学性,情节曲折离奇;文笔跳脱,充满诗意,幽默俏皮的句子随处可见。各种神话传说更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光之主》中是印度教与佛教,《光与暗的生灵》中有埃及诸神,《猫眼》中则借用了印第安的古老神话,《安珀志》中对亚瑟王传说的重新诠释,也让人拍案叫绝。
最堪玩味的则是他的主角设定。泽拉兹尼的很多作品都有着浓郁的英雄气息,但又和传统的英雄小说迥然不同。他的主角确实生来体魄超人甚至肉体不朽,但又有着种种缺陷。他们的精神世界与常人一样,并不完美。他们喜欢自嘲,也经常嘲弄别人,好开玩笑,但却又良心未泯。他们的早年生活常不足为外人道。《光之主》中的萨姆本来是统治阶级的暴君之一;《安伯志》中的科温,也是个野心勃勃,心黑手辣的狠角色;而《不朽》中的康拉德更是恐怖分子,被情人戏称为萨蒂,这个希腊神话中外貌类似撒旦的好色林神,总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无穷烦恼。但随着小说发展,他们却能凭借良心与责任感,成为真正的英雄。那正是另一个经常出现在泽拉兹尼小说中的意象――普洛米休斯:萨姆要将科技带给世人,康拉德旨在保卫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而科温更是为了安珀和族人不惜献出生命。
“新浪潮”的很多作家们都非常注人物的心理状态。但泽拉兹尼并不像菲利普· K ·迪克那样,在小说中大玩病态心理,把人物的焦虑不安表现到极致。他更在乎人物精神世界的逐步成熟和完善,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个人经历导致的精神成长”。从萨蒂到普洛米休斯的升华,正体现这个让泽拉兹尼始终不忘的“成长”母题。
。
其他长篇有《梦幻主人》(1966年)、《该死的胡同》(1969年)、《死人之岛》(1969年)和《沙漠的人口》(1967年)等。
重要作品年历
This Immortal, 1966The Dream Master, (novella) 1966
Lord of Light, 1967
Four for Tomorrow, 1967
ed.: Nebula Award Stories 3, 1968
Isle of the Dead, 1969
Creatures of Light and Darkness, 1969
Damnation Alley, 1969 - film 1977, dir. by Jack Smight - four survivors from World War Three try to reach a colony of fellow-survivors in New York - not so good as Kevin Costneru2018s film The Postman (1998)
The Doors of His Face, the Lamps of His Mouth, and Other Stories, collection 1971
Nine Princes in Amber, 1970
Jack of Shadows, 1971
The Guns of Avalon, 1972
Today We Choose Faces, 1973
To Die In Italbar, 1973
Poems, 1974
Sign of the Unicorn, 1975
Doorways in the Sand, 1976
Bridge of Ashes, 1976
Deus Irae, 1976 (with Philip K. Dick)
Hand of Oberon, 1976
The Authorized Illustrated Book of Roger Zelasny, 1978
The Courts of Chaos, 1978
Roadmarks,1979
The Bells of Shoredan, 1979
Changeling, 1980
The Last Defender of Camelot, 1980
When Pussywillows Lost in the Catyard Bloomed, 1980
Madwand, 1981
A Rhapsody in Amber, 1981
The Changing Land, 1981
Coils, 1982 (with Fred Saberhagen)
Eye of Cat, 1982
Dilvish, the Damned, 1982
To Spin Is Miracle Cat, 1982
Dilvish, the Damned, 1982
Unicorn Variations, 1983
Trumps of Doom, 1985
Blood of Amber, 1986
A Dark Traveling, 1987
Sign of Chaos, 1987
Roger Zelaznyu2019s Visual Guide to Castle Amber, 1988
Knight of Shadows, 1989
Frost and Fire, 1989
The Black Throne, 1990 (with Fred Saberhagen)
The Mask of Loki, 1990
The Graveyard Heart, 1990
Home is the Hangman, 1990
Bring Me the Head of Prince Charming, 1991 (with Robert Sheckley)
Prince of Chaos, 1991
Flare, 1992 (with Thomas T. Thomas)
Here There Be Dragons, 1992
Gone to Earth, 1992
Way Up High, 1992
A Night in the Lonesome October, 1993
If at Faust You Donu2018t Succeed, 1993 (with Robert Sheckley)
Wilderness, 1994 (with Gerald Hausman)
A Farce to be Reckoned With, 1995 (with Robert Sheckley)
Home is the Hangman, 1996
Donnerjack, 1997 (with Jane M. Lindskold)
Psychoshop, 1998 (with Alfred Bester)
The Chronicles of Amber,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