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钦可

时间:2024-02-19 11:47:13编辑:雅博君

罗钦可的个人简介

罗钦可全名亚历山大·罗钦可,出生于1891年12月5日,是苏俄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摄影家,也是苏俄十月革命中的重要艺术导师。

人物简介

罗钦可是构成主义的三位创始者之一;其他两位是塔特林(V.Tatlln)、贾柏(N.Gabo)。而他比其他两位同志在苏维埃政权下要得意很多。 他是人民启发委员会艺术部门的一分子,也是新艺术博物馆(Museum ofFineArts)的馆长,并且在应用艺术学校教了十一年书(1921―31),是该校技术学院的院长,同时也是前卫杂志(LEF)的创办者。

星路历程

一直是个大光头,长得很像明星泰利沙瓦拉的罗钦可,是一个世代毫无田产的贫农子弟。这种出生正是共产主义标准下的毫无理疵的社会血统,让他来领导艺术走向是最上选的人选。因此他十分顺利的能够从家乡彼得堡搬到卡山,而后进入莫斯科的艺术学院就读。在学院就以前卫的绘画表现而闻名。然后一直带着御用画家的色彩,步入康庄大道。不过,等到罗钦可爆发出自我观”时,他又彻底的被官方一手策划出来的舆论毫不留的痛加批判。

人物观点

除了早年遭遇要比塔特林、贾柏顺遂之外,罗钦可的观念也是最激进的。他在一九二三年又发表了惊人的学说,声称“绘画已死,艺术家应同时具备画家、设计家和工程师的三重任务。”然后就从此搁下画笔、油彩,而拿起相机。他认为:“相机是社会主义之社会与人民的理想眼睛。”“只有摄影能回应所有未来艺术的标准。”

艺术风格

罗钦可的作品风格,有三个特性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他的构图手法。他的照片不是“抑视”就是“俯嫩”,再不就是把地平线弄歪,使对象和观看的人失去了水平观点。 他会采取这么偏激的角度也是有理由的: “为了指导人们以新的视点去看事物,必须先拍相当普遍的物体;以完全不期然的角度的位置去拍他们熟悉的东西,而以一系列不同的观点去拍摄他们不熟悉的事件……”“……而描述现代生活最具教导性的观点,是那些由上、由下的在对角线上所拍到的照片。”

这种手法拍出来的东西,光就外貌来看,就是独树一帜的。就是到现在,只要打开苏俄摄影选集,不必看名字,那些歪上歪下,左颠右倒的照片,八成是罗钦可的作品,要不就是受他影响的几位晚辈。这种“形式”压过“内容”的表现手法,在艺术发展史上是屡见失败的,因其很容易走向空洞而被人淘汰的命运,而罗钦可也不例外。不过,由于他一直本着“相机是人民的眼睛”的信念去拍生活中的景物,因此主题本身就承担了一部分的“实实在在的内容”的制衡作用,使他们那特异而失去水平的形式,有足够的支撑力量。这种因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以至于产生新的视觉感受,正是罗钦可打破摄影表现巢曰的贡献。可惜的是,他的作品一直不被普遍的介绍。因此,除了东欧国家的一些摄影新秀颇受影响外,他所走出来的风格,一直后继乏人。

作品鉴赏

他的早期照片《艺术家的母亲》(1924),拍的是自己的母亲。这帧脸孔现在已成为苏俄母性的影像表征。 世代贫苦的沧桑历练,集中在札着头巾的老妇脸上;她深皱的眉头,紧抿的嘴唇,好象把所有的苦难都消受了下来。右手执着老花眼镜,凑在眼前好象在审视着往常的岁月。 这张工工整整的照片,是罗钦可极为少见的表达手法;它让知识分子心服口服,也让不识字的农民能够亲近。可是,罗钦可很快的就把摄影拉向新的领域。起先艺术家还能接受,但已逐渐开始和人民疏离,最后搞得大家都争相指责他了。因为在那时,艺术创作是一项“社会行为”而非“个人游戏”。艺术是要对大众负责的。

上一篇:罗伊·沃克

下一篇:莫尔甘·德·桑克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