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画家)

时间:2024-02-15 02:34:47编辑:雅博君

马达(画家)的个人简介

马达(1904年-1978年),原名陆诗瀛、林杨敬,亦名林扬波,中共党员,广西省北流县人。擅长版画。早年肄业于上海新华艺专。青年时代即从事革命美术活动,1930年毕业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一九三o年加入中国美术家联盟,担任领导工作,积极响应鲁迅所倡导的运动。参加新兴木刻运动,一九三八年在武汉曾参加负责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工作,同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并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晋冀鲁豫文联、华北大学工作。曾任天津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解放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全国美协理事,天津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天津市文化局顾问等职。作品有《保卫大西北》、《饥之奔流》、《炼钢工人》等。

195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马达任天津分会主席。同时还担任中国美协理事和《版画》期刊的编委。

人物生平

1904年农历的3月24日,广西北流县新丰大村一户贫穷农民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孩,取名陆诗瀛。这就是后来的著名画家马达。马达是个不安分的孩子,从小爱画图、雕公仔,在山上放牛干农活时,还常常砍根木头专心致志地雕刻人物头像。直到20岁,马达才有机会进北流中学读书。他特别珍惜难得的机会,读书比别人都刻苦勤奋,更没放过喜爱的美术。与此同时,他结交了一些地下党朋友,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中学毕业,疼爱马达的大伯发动族人凑钱送马达进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学习西画。

1927年12月11日,广州爆发了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共产党人领导的广州起义。马达参加了起义,在激烈战斗中腹部中弹受伤,逃到上海治疗。后来他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毕业后,他到党领导的全国海员总工会宣传部工作,同时积极参加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1931年,马达终于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员,还担任了“中国美术家联盟”的党团书记。

1933年2月,马达等人联合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地美术学校的学生在上海举行“为援助东北义勇军联合画展”。展品义卖作为捐款。同年7月,马达在一次群众集会上被捕。出狱后,他失业了,经常连饭都没有吃。但仍然坚持留在上海帮助青年学习木刻,坚持木刻和漫画创作。他和上海进步美术团体联合筹备宣传抗日的“国难画展”。他的作品频频发表在上海的《读书生活》《现代杂志》及《申报》等进步报刊上。马达在美术界的名气越来越大。

1936年,马达加入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马达赴武汉发起组织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1938年他来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培养出了一大批包括世界著名版画大师古元在内的美术人才。他自己也成为了“延安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三十年代,马达在上海、武汉和延安的初期,其木刻主要是学习“欧洲的新法”。取材于抗战的《轰炸出云舰》(1938年)、《侵略者的末日》(1941年)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对宣传抗日救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42年以后,由于大量地接触了陕北地区的民间美术,马达的艺术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木刻从学习欧洲版画的技法渐渐地转向了民族化单线的表现形式。其作品有《推磨》(磨豆腐)、《窑洞》、《汲水》等。尤其是像《推磨》(磨豆腐)这样独具特色的木刻,应该说是他在四十年代延安时期的代表作。这和他此前的作品相比,摆脱了外国木刻的影响,充满了中国气派的个人风格。

建国后,马达担负起天津市美术界的主要领导工作。他带领文艺处的干部们分头走访了陈少梅、刘子久、刘奎龄等当地的画家。马达对天津的民间艺术很感兴趣,他不辞辛苦来到杨柳青镇拜访“杨柳青年画”的老艺人戴少臣,他还走访了“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先生。11月21日,“天津美术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了,马达当选为主任,刘子久、刘奎龄当选为副主任。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马达这位年逾半百的老兵,又两次奔赴朝鲜,深入战火纷飞的前沿阵地去采风写生。1955年春,马达回到天津。经过了战争的洗礼,他的画却又透出了和平的信息,钢笔画《春到人间》就是他在这时的作品。画面上一位美丽的少妇抱着可爱的孩子,代表着人们赞美和平的春天。 马达创作的许多美术作品都积极地配合了当时的革命斗争,受到美术界的推崇。他一生中曾11次面见毛泽东主席,聆听教导,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

人物轶事

马达公园

在延安期间, 马达很会安排生活,他常常利用清晨别人还没有起床的时间,创造了延安少见的新奇事物。他在窑洞门前挖了个很深的圆坑,移来一株两米高的洋槐。接着,门口两侧的黄土层也被他削成方方整整的台阶形,铺上光板羊皮大衣,就成了舒适的“土沙发”。半个月后,洋槐开出了一串串的白花,整个东山教员住宅区都荡漾着愉人的芳香。于是人们把这块小小的土地命名为“马达公园”,教员们有空就常来公园闲聊。

杂能人才

马达被人们称为“杂能人才”。他在搞创作和研究的同时也大力提倡发掘民间艺术、培养年轻一代美术人才。出人意料的是,他这位版画家竟然还搞起了雕塑。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心研究了米开朗基罗和罗丹的很多作品。他取材于朝鲜战场的泥塑《运输员》竟栩栩如生,富有剑拔弩张的动感和力度。后来被收藏到了中国军事博物馆。

1957年马达苏联访问,在3个月时间里,画了大量的风景写生和人物肖像。巴库海上石油礁、乌克兰集体农庄、列宁格勒和亚塞拜疆等地都留下了他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

马达爱好广泛,滑冰、游泳、跳舞、弹琴无所不通。50年代中期,他突然又开始迷恋起收藏古董。1957――1962年间,他还出人意外地创作了《屈原像》《鲁迅像》《杜甫像》《蝶恋花》和《孤胆英雄崔含弼》等砖刻、石刻作品。

发掘人才

马达很注意发现和培养艺术苗子。杜滋龄是中国著名画家,可当初能走进美术界却全靠马达慧眼识珠、精心引领。1956年,在“河北省美术作品展”上,一幅小孩逗小猪的国画引起马达注意。马达觉得,这幅画技法虽显稚嫩,但极有生活气息;一查问,作者才15岁,名叫杜滋龄。马达立即写信给杜滋龄,请他过来谈谈。也许当时这个孩子还未意识到,他正迈上通往艺术殿堂的红地毯。马达将杜滋龄安排在美协的大画室里画石膏练素描,常布置他到工厂、社队去写生,并亲自过目指导他的习作。几年时间,杜滋龄得到了严格的美术基础训练,对马达的艺术思想有相当深的认识。他真的快步跨进了艺术殿堂。

老夫少妻

1961年,天津文艺界传出了一个轰动一时的消息:57岁的马达要和24岁的女孩刘薇结婚。新潮活泼、热爱艺术的刘薇是1958年开始跟马达学画的。她聪明漂亮,能歌善舞,画也画得很好。马达能由老师升为先生是她的决定。她动情地说:“嫁这个比我大30多岁的男人,只是因为我崇拜他。在我的心目中,马达的人品和艺术是上帝创作的一章最最完美的诗篇。”

父母起先是坚决反对这门婚事的。据刘薇回忆,“当母亲听到我决定要嫁给马达的消息时顿时惊得张大了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当她走进了博物馆一样的马达小楼时,看见床上静静地躺着一套用了二十多年还是延安时期的被褥,突然大哭了起来……”然而,马达一次次地去看望二位老人。经过接触和沟通,他们发现他身上的优点确实很多,尤其人格魅力是足以取得任何人信任的。

1961年深秋,马达和刘薇举行了婚礼。全国各地美术团体和个人的贺信如雪片般地飞来。

1966年,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革”。马达受到惨无人道的摧残,岳父自杀,房子财产被抄被砸被抢。1970年马达被定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开除党籍,流放到天津西郊。因为备受摧残,马达的健康每况愈下。1975年,妻子刘薇在巨大压力下自杀未成,却病倒失忆了。1978年4月初,马达留下 “鞭痕刀伤不邀功,黑白颠倒却难容。风雨折磨无所惧,定为真理煞妖风”的诗后,于4月18日在天津病逝。

刘薇20多年后才慢慢恢复记忆。她不知道马达已离开人世,更惊讶自己已是60多岁的老太婆。她守着丈夫留下的400多幅遗作,开始搜寻失去的记忆;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报告文学《著名画家马达的一生》。她渴望着能给马达的作品出一本画册。刘薇的希望没有落空。1982年,马达的优秀作品分别在天津、南宁等地举办的“马达遗作画展”展出了。同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马达画集》。

情系家乡

马达对家乡的感情十分深厚。多年来,每月发工资,第一件事是给在家乡广西北流的侄儿们寄去学费,侄儿们上学都是他供给的。

1962年,马达偕同新婚的妻子回到家乡北流县。在家乡,考察“圭江八景”,采风勾漏洞穴,攀登天堂山顶,绘画家乡山水,为劳模画像,为古人刻碑,马达忙得不可开交。中国古代著名道家修士葛洪曾在北流的勾漏洞炼丹。勾漏洞已经成了著名的风景点。马达回乡那年刻了一幅葛洪的造像,古朴庄重。这块3尺见方的石碑至今仍矗立在勾漏洞口,成了马达留给家乡的文化遗产。马达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怀着无限的眷恋,他像游子见到久别的母亲一样,把全部激情都倾注在一幅7丈长的《桃园洞图卷》上。马达在家乡创作出的许多作品,当时曾经在北流县和南宁市展出过,受到故乡群众和美术爱好者的欢迎。

上一篇:马四喜

下一篇:茅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