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开崧

时间:2024-02-14 08:37:20编辑:雅博君

马开崧的个人简介

马开崧(1886~1922),字琴荪,号子乔,浙江嵊州人,同盟会会员,陆军少将,山西首义功臣,曾任民国山西第二混成旅旅长、骑兵团团长、太原警备司令。1902年考入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被选送日本留学,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骑兵科学习,期间加入同盟会。1908年毕业回国,任山西新军八十五标教练官、陆军小学教官,后为骑兵营管带。1911年10月29日参加领导辛亥太原起义,任山西军政府军政部副部长。1917年任山西第二旅旅长。1918年3月7日,被授予陆军少将。后兼任太原警备司令。1922年病逝。

早年经历

出生嵊州

马开崧,字琴荪,号子乔,光显公长子,清 光绪丙戌年(1886)正月十日午时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谷来镇举坑村鸟岭等。其兄弟五人,全家七口,只有三亩薄地,家境十分贫寒,生活相当艰苦,他又是长子,受苦当然更加多一点。他自幼好学,但只能在村里的私塾读书。因私塾毕竟只有几年,正苦于无力继续深造之时,在山西省太原府做文书师爷的伯父马光翰回乡探亲,见他身材结实、天资聪慧,且又求学心切,认为是个可造之材,就把他带到了山西,这年正好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求学山西

马开崧的伯父马光翰,号西园,庠名炜图。生于清咸丰癸丑年(1853年)十一月初六日,清末秀才。那么他小小一个秀才怎么能担任太原府的文书师爷呢,又何以能在山西立足呢?这里边还有一个故事:清光绪年间,有早迁居外村的举坑同宗被钦点为 翰林,便到举坑马氏祠堂上挂“翰林匾”,以示光宗耀祖,挂匾的接待、祭祀等大小事宜前前后后由马光翰的父亲马先魁(字履谦,号吉堂,生于清道光元年即1821年十月初一日,清例贡,为清吏部文选承值供事,先后任山东节补县县丞、广西省桂平县穆乐墟巡检史)一人统筹安排。一切停当后,马翰林对马先魁说:“如你子光翰考中秀才以上,就书信于我,我会安排差职”。光绪辛巳年(1881),马光翰在县科试中得一等第四名,中秀才,后举人屡试不中,其父遂写信给马翰林,马翰林就安排其到山西出任太原府文书师爷。就这样,马光翰就在山西立足。

光绪二十八年(1902), 马开崧到达 山西,通过考试,改入山西武备学堂,同时录取的还有 阎锡山、 温寿泉等,当时学堂按优劣发给饷银,甲等三两,乙等二两,丙等一两,马的学业均列甲等,但他都把这些银两省下来交给伯父。

留学日本

清光绪三十年(1904)七月,他尚未毕业,但清政府择优选取了24名学员准备保送日本, 马开崧、温寿泉、阎锡山、黄国梁、姚以价均在其列,最后由武备学堂职员吴春康带队赴日,马被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骑兵科学习。

在日期间,许多中国留日学生思想都非常活跃,很多都接受了民主革命的主张,马始终站在革命的立场,认为只有革命才能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光绪三十一年(1905),孙中山到日宣传革命思想,马积极响应,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他在士官学校骑兵科与程潜、阎锡山等同期毕业后回国。翌年11月,清廷陆军部召集全国留日士官学校毕业生到北京皇宫保和殿复试,参加这次会试的山西留日学生温寿泉名列优等,叙给予炮兵科举人,黄国梁、阎锡山、姚以价、 马开崧等名列上等,分别授予步兵、骑兵、辎重兵科举人,都授副军校衔。 马开崧遂命为八十五标教练官、陆军小学教官,后为骑兵营管带。

革命经历

建功西北

宣统三年(1911) 辛亥革命爆发后,10月27日夜,阎锡山、温寿泉、黄国梁、 马开崧、乔煦、张瑜等新军中的同盟会员在太原新军兵营开会。10月29日晨,随姚以价为首的八十五标发动太原武装起义, 马开崧、阎锡山指挥二标在抚署后门抵挡巡防马营的反抗,由一标冲进前门,攻入抚衙,打死巡抚,推翻了满清在山西的统治,创建山西军政府,阎锡山被推选为都督,温寿泉为副都督兼军政部部长,马为军政部副部长,负责太原治安。当时太原城内盗匪与乱兵勾结,抢夺烧杀,无恶不作,马乘夜作战,身先士卒,经过一夜激战,得到平定。

起义成功后,清廷极为恐慌,遂令北洋陆军第六镇镇台吴禄祯为山西巡抚,带兵入晋,镇压革命。吴在石家庄派人与阎锡山联系,约定在娘子关会面,共商大计。11月4日,吴禄贞与吴鸿昌、何遂依约而来。阎锡山及温寿泉、黄国梁、赵戴文、姚以价、 马开崧也乘火车准时到达,秘密会议立即召开,决定成立燕晋联军,计划铲除袁世凯。因事不机密,被袁世凯侦知。袁派人到石家庄,重金收买吴的部下,于11月7日将吴禄桢刺死。袁遂派第三镇卢永祥带一个旅,攻打娘子关,姚以价抵挡不住。11月15日,阎锡山、赵戴文、 马开崧率两个团赴娘子关增援。12月8日,退守乏驴岭。卢永祥、曹锟屡攻不下,便绕道西进。12日至雪花山遇伏击,激战半日,双方死伤惨重。阎锡山偕赵戴文出太原向晋西北转移,温寿泉向晋南撤退, 马开崧则留守太原,负责南北联络,后形势极为不妙,马带着部分骑兵突破清军重围,退至河西,得到当地民众支持和掩护。

南北议和,清廷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山西军队改编为四个混成旅、两个团, 马开崧任第二旅混成旅长兼骑兵团团长。此时,绥远紧张, 马开崧奉命带骑兵旅赶到包头,抵御入侵之卢占魁的土匪部队,经过苦战,才赶走敌人。北疆太平后,他返回山西大同。一年多后, 马开崧被调回太原。

民国6年(1917)年6月, 张勋复辟。商震(浙江绍兴人,山西第一旅混成旅长)和 马开崧以正副司令的名义,带领两个混成旅,连夜开赴北京,在长辛店一带围困清军。不几天清军即投降,他俩遂奉命率兵回太原。民国7年(1918)3月7日,被授予陆军少将。

后 马开崧曾欲率部南下,但未能如愿。也曾秘密到京三次,但都被阎锡山察觉。不久,阎锡山又让马兼任太原警备司令,驻防太原。

病死他乡

民国11年(1922)的一天, 马开崧应阎锡山之邀赴宴,回到家后感觉肚子不适,便腹泻不止,继而高烧又起,神志不清,胡话连篇。商震闻之,立即派自己的军医前来看病,几天后病情有所好转。接着阎锡山派了他母亲的医生前来看病,马对此医生十分反感,吃了他开的药,病情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重,阎闻讯赶来,此时马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到了农历的七月初五日,马与世长辞,时年36岁。

当时,山西军政界沉痛悼念,温寿泉是马的结拜兄弟,他抚棺痛哭,马的自卫队全都跪地泣不成声。阎锡山、冯玉祥、商震送来挽联,云南督军唐继尧、陆军总长蒋雁行发来唁电。山西、北京等地的各大报纸相继报道。

归葬故里

民国18年(1929),时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的商震将 马开崧的灵柩派专列运回浙江嵊县,车至天津遇卡,天津警备司令傅作义亲自打电话解决,并到专列上敬献花圈,还亲自接见马的长子。车至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长赵戴文亲自迎接马的家属,最后运回到马的家乡举坑村。举坑马氏沉痛无比,设路祭悼念。因为马在山西任职期间,每年捐献五百银元给举坑人和学堂,以资教育,深受乡众父老称颂。后葬于绍兴县平水尧郭村霍山。其棺内还放着生前好友陈仪(曾任台湾省长)的一对象牙扇,其墓碑有大总统黎元洪和阎锡山的题词。1974年,因“文革”坟墓被毁。

死因成谜

一直以来,关于 马开崧的死因众说纷纭:有的则认为是死于阎锡山之手,因为,阎重返太原后,再获都督之位,为巩固政权,便开始排斥异己,而马则手握重兵,为人耿直,较得军民之心,对自己威胁最大,且又是赴阎设宴之后发病,再者是马吃了阎的医生所开之药,病情加重,危及生命,不久死去,阎有逃脱不了的干系。马死后有一副没有署名的挽联:“好人不长寿,流芳千古;阎王小鬼齐作孽,遗臭万年”。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阎王小鬼”的“阎”字是否另有所指。即使并非阎所为,但事出蹊跷。在马的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即为马之妻黄国贞与阎锡山有暧昧关系,两人设计毒死 马开崧,笔者认为这是无稽之谈,纯属街头巷尾的茶饭后语,毫无根据,不足为信。总之,马的死因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参考资料:

1、《乡贤 马开崧将军略传》,作者马昭炎,为 马开崧之子。

2、《 马开崧在山西》,作者马显斐,为 马开崧之孙。

3、《嵊县举坑马氏家谱》,民国3年重修,木活字版,马克鸿主修。

4、本村知情人士和 马开崧的重孙马杰口述资料。

上一篇:诺贝特·霍费尔

下一篇:马沙勒·泰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