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忠(作家)

时间:2024-02-14 07:48:08编辑:雅博君

马忠(作家)的个人简介

马忠 MaZhong (1971~),生于四川南江,现籍广东清远。文学创作中级职称。作品散见《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文学报》、《诗刊》、《诗选刊》、《写作》、《民族文学》、《作品与争鸣》等100余家报刊,著有诗集《南方吹笛》、评论集《站在低处说话》等。入选《中国当代诗库2007卷》、《中国散文精选三百篇》、《粤北当代文学评论》等选本,并被“人大复印资料”等文摘刊物转载。

曾获首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中国作家》杂志文学评论二等奖;四川省报纸副刊文艺评论三等奖等多种项奖。

主要著作

1、《南方吹笛》(作家出版社,2004年)

2、《诗意的触摸》(中国文联出出版社,2005年)

3、《缪斯的守望与回归》(华夏出版社,2006年)

4、《文本与言说》(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

5、《站在低处说话》(珠海出版社,2010年)

6、《乱花迷眼》(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

7、《诗美探真》(待出)

主要作品

一、诗歌

《草莓妹妹》[外二首](《星星》上半月刊2005年第4期)

《城市》[外二首](《扬子江》2006年第4期)

《最初的雪》[外一首](《星星》上半月刊2006年第10期)

《打卡》[外一首] (《诗刊》上半月刊2006年第11月期)

《流动的乡土》[组诗] (《浙江日报》2007年4月27日)

《奔跑的乡土》[三首](《绿风》2008年第2期)

《最美的光芒》[二首](《南方日报》2011年6月26日)

散文

《怀念鲁藜》(《作家报》2009年12月31日)

《平凡的世界:让我坚持梦想》《工人日报》2010年4月16日)

《故乡的板粟》(《四川日报》2010年12月24日)

《人生到底有几个故乡》(《四川日报》2011年6月24日)

论文

《诗歌的音乐性不可或缺》(《扬子江》2006年第6期 )

《汉诗写作必须遵循美的规律》( 《文艺报》2007年8月11日)

《也说诗歌的“中国性”》(菲律宾《世界日报》2008年2月5日)

《打工诗歌不走出已有的模式就没有希望》(《中国文学》2008年第6期)

《不要让打工诗歌成为苦难与疼痛的代名》(《青海湖》2008年第7期)

《好诗是有标准的》(《华夏诗报》2009年4月25日)

《把绿意和花香带进尘世》(《重庆文学》2009年第12期)

《大洋彼岸的东方亮剑》(美国《远东时报》2009年10月9日)

《别让“红色经典”变了味》(《人民日报》2009年12月11日)

《当心文艺批评的变味》(《人民日报》2010年1月5日)

《让动画“娱乐”起来》(《海峡文化产业》2010年第1期)

《文学大观中的别样风景》(《文艺报》2011年3月14日)

《捍卫文艺批评的公信力》(《文学报》2011年6月2日)

《从贞女峡看韩愈的诗美追求》(《写作》2012年年第5期)

主要奖项

2012年,评论集《站在低处说话》获首届全国青年产业人文学大奖“文学评论奖”。

2012年,评歌《低飞的鸟》获台湾《葡萄园》诗刊创刊五十周年“葡萄园小诗奖”。

2010年,论文《提升一座山的人文海拔》获四川省报纸副刊文艺评论作品三等奖。

2008年,论文《我对打工诗歌的两点看法》获《中国作家》杂志文学评论二等奖。

相关评价

论著视野开阔,善于捕捉当下文艺创作中的新变和动态发而为文,语言平和朴素直面问题,无目前很多批评文章的炫耀和华而不实,可以说,作者的评论文章是接地气的文字。

――首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文学评论奖”授奖词

马忠的诗评是随感式的,没有系统的理论套路,而是在平常的阅读过程中获得的诗意的感想,有点拈花惹草的味道。

――蒋登科(诗歌评论家、西南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马忠说话不过分,不张扬,不虚伪,不做作,马忠的批评里总是怀着满腔热情,含着一份对时代的人文关怀和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谭旭东(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马忠一贯恪守的是用一颗心灵去理解另一颗心灵的批评传统,重视理论的滋养,却没有丝毫的学究气,而是在解读他人作品的过程中从容地说出自己对文学、人生和诸多社会现象的理解。

――李德南(青年评论家,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马忠虽然是一个在远离学术话语中心的小城,但他却有着难得的诗人的清醒,和长期在场的经验,在对当下批评失望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用自己敏锐的诗人的眼光看到诗歌的创作并发现和指出了许多切中当下批评要害的观点……

――马知遥(诗人、评论家、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副教授)

马忠评论来自社会生活,来自作家作品,来自细致感知,来自独立思考。在田野作业的基础上,由切入作品的感觉体验体会,到反刍般的揣摩品味,再至思索判断,知人论世,最后字斟句酌,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细致生动的感悟与缜密的理性思索水乳结合。

――温阜敏(诗人、评论家,韶关学院文学院教授)

从写作姿态上看,马忠不是以学者的学理规格而是以诗人对诗歌的感悟和描写性的作为从事诗评撰写的。所以,他的文章针对性强,字里行间潜含着一种激情,时时涌动波荡。那些意象化的标题,那些新颖、鲜活而又别致的语言,以及那种充沛葱郁的文气,使他的诗歌评论形成了一种诗化特征。

――苗雨时(诗歌理论家、廊坊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马忠并非科班出身,一个地地道道打工仔出身的评论家。生活的磨砺成就了他另一层面上的“学术背景”,这决定了他的评论是感悟式的,其中结合了他对生活的洞悉与对文学的犀通。从他大量的评论篇章来看,无不是他对所读文学作品感悟的结晶,虽然没有所谓的宏观建构与热门理论的套用,但他对文学细致入微的体验,已具有足够的评论说服力。

――周航(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上一篇:马格禄

下一篇:陆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