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守清

时间:2024-02-09 00:04:35编辑:雅博君

马守清的个人简介

马守清,又名马清,回族,山东平原人 ,电影技术专家,历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制片处副处长、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电影技术联合会理事、《电影技术》主编等职 人物简介

马守清,电影技术专家。山东平原人。又名马清。回族。194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写真专门学校艺术科。后任满洲映画株式会社摄影员,东北电影制片厂制作部部长、技术部部长、摄影师。建国后,历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制片处副处长,文化部电影局技术处副处长,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电影技术联合会理事,《电影技术》主编,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主持试验成功立体电影、全景电影、环幕电影及电影染印法等。

主要经历

马守清,1923年11月26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自幼聪颖好学。十七岁中学毕业后,考入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训练班,先学经营,再学导演,后改行学摄影等技术,因成绩优异,被训练班保送去日本留学。1944年底,他于日本东京写真专门学校(现东京工艺大学)毕业回国。当他看到垮台前夕的日寇和国民党特务正企图破坏“满映”的设备和财产时,感到极大的愤慨。为了及时揭露和制止这种罪恶的阴谋活动,他和同事们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与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他和其他同志一起于 1945年8月发起和组织了东北电影工作者联盟,保护电影厂。同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成立,11月间,长春国民党公安局抓走了马守清及公司的其他几位负责人,并企图把他们秘密处决。

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及时营救下,马守清和其他人才得以释放。1946年5月,马守清赴东北解放区,在兴山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建设。947年他进入东北军政大学学习,年底回厂后,除从事技术领导工作外,还担当了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 、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及一些新闻纪录片的摄影工作。1949年他又担任了故事片《白衣战士》的摄影,其后曾多次在国庆节、“五一”节的纪念典礼上担任天安门主席台上的摄影工作。

解放前,中国没有自己的完整的电影制片厂,除“满映”外,其它都是些简陋的、工艺上支离破碎的制片厂家。制片中的重要环节――洗印部门,全靠操作人员把拍好的底片缠到木架上,双手拿着浸入显影液,靠眼睛观看“火候”,进行手工加工。因此,创办新中国的电影事业,摆在创业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是统筹规划、健全管理、进行电影厂基本建设等一系列工程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马守清放下了自己倾心热爱的摄影艺术和技术,服从工作调动,于 1953年退入银幕后面,担任了文化部电影局技术处副处长的职务,开始从事全国电影技术的管理、规划工作。他曾参与了一些技术规章、技术标准和技术发展规划的起草和制定。在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还组织领导一系列电影制片厂、电影洗印厂、电影机械制造厂及其产品的设计与建设,为新中国建立自己的制片和电影工业基地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在中国自己设计创建的峨眉电影制片厂工程中,从厂址的选择,到具体的工艺设计,马守清都费了很大苦心。

职业生涯

1941年 1月参加电影工作。1945年初开始研究彩色摄影。

1945年 8月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参与组建东北电影工作者联盟和东北电影公司。

1946年 5月到达东北解放区兴山,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原东北电影公司)的建设工作。

1948年后,先后担任《留下他打老蒋》、《预防鼠疫》和《白衣战士》等影片的摄影。1950~1956年,是国庆节、“五一”节天安门游行纪录影片的主要摄影师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技术发展规划和技术政策制订方面,参加了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草和历次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负责组织全国电影洗印部门由手工洗印过渡到机器洗印、由光学录音过渡到磁性录音、由依靠国外洗印彩色影片过渡到国内自己洗印彩色影片的改造;负责中国电影技术标准化的工作。同时,担任了西安、峨嵋、内蒙古和天山等电影制片厂工艺设计的总负责人。从50年代后期开始,组织领导了染印法彩色影片、宽银幕立体电影、全景电影、环幕电影和球幕电影等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还先后筹办了北京电影学校洗印中等技术科、洗印专修科并组织了电影局洗印轮训班的师资选配、课程设置。60年代初,筹建了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工程系。50~60年代曾在北京电影学院讲授电影制片工艺学。《国际电影技术参考资料》、《国际电影技术》和《电影放映技术》的主编,并撰写了多篇重要文章。曾获日本电影电视技术协会1987年度增谷奖(功绩奖)。马守清历任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文化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电影局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国际电影技术协会联合会(UNIATEC)理事和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技术贡献

培养技术干部

解放前,中国没有自己的受过系统教育的电影技术队伍,某些环节停留在作坊式的手工操作;有些环节则为外国人所垄断。因此,发展祖国电影事业的另一个当务之急,是培养自己的工程技术队伍。马守清在技术干部的培养方面也作出了贡献。

1952 到 1953 年,由马守清经办了两期洗印专修科和洗印中等技术科,培养的毕业生现已遍及全国各个洗印部门,成为一支技术骨干队伍,其中有些人已居领导岗位,发挥着中坚作用。1954 到 1956 年,他又组织了两期洗印轮训班,为提高那些具有几十年操作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的老技师的业务水平做出努力,从而使影片的洗印加工走上了科学管理的道路。1960年他又开始创办北京电影工程学院,后并入北京电影学院,成为拥有化工、电子、

机械三个专业的电影工程系,为新中国开辟了具有大学水平的电影工程教育学科。这批毕业生现在也有不少人已成为各厂的业务骨干。

筹建电影技术科研单位

经过十年动乱,电影技术力量尚能延续,这几批毕业生是起了一定作用的。1958年根据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马守清经手筹建了中国第一个电影技术科研单位――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并任该所副所长。在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方面,马守清除早在1945年初就参加了用外偶式多层乳剂彩色胶片拍摄电影的研究试验外,还组织和领导多层乳剂彩色胶片的冲洗底片和印制拷贝工作,终于在1958年使中国自己能印制彩色影片拷贝,摆脱了依赖外国的局面。

组织电影染印法试验

此外,在五十年代的后期,他还组织了电影染印法的试验。这项染印法技术在美国是专利的,苏联也在研制。它的技术难度大,对于化学染料、机械精度、胶片制造都有很高的要求。它可以直接在胶片上象印刷一样染印彩色,具有色泽鲜艳、不褪色、声音质量好,而且污染少、成本低、可以大量生产等优点。中国为了使染印技术尽快跟上世界先进行列,于 1959年底组织上安排马守清一行出国进行短期学习。回国后,他把这项研究试验工作列入当时电影科研的首位项目,组织人力,奋勇攻关,终于在1961年初步获得成功,1964 年经国家鉴定后,投入试验。在国内其它部门的协作下,电影技术工作者陆续采用染印法大量洗印拷贝。现在,为了满足广大农村电影放映的需要,他们正在35毫米染印法彩色影片拷贝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16毫米染印法拷贝的研制工作。

推行磁性录音

在声音方面,解放初期在制片生产中直接采用光学录音,1954年马守清和其他同志一起在中国电影部门推行了磁性录音,然后再在拷贝制作中转成光学声底,大大提高了声音质量。此外,还引进了立体声录音,如宽银幕四路立体声,全景电影六条立体声的雏型也在1960年形成。

在多种形式的电影方面,马守清还组织领导了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全景电影等的设计和研制。近些年,电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个科学技术领域。粉碎“四人帮”后,马守清重新恢复工作,是文化部科技办公室负责人之一。1977年他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的筹备工作,组织审查全国文化科技成果授奖项目及编制文化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为中国电影部门逐步引进电子视频技术做了大量工作。从 1978年起,他为恢复被“四人帮”彻底破坏的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和电影技术杂志与电影技术书籍的出版,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守清博学多才,解放战争时期他曾在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北画报社的干部训练班讲授摄影和电影技术专业课;解放后,又在北京电影学校开课讲授《电影制片工艺学》。1956年后,他一直担任中国电影技术界的机关刊物《电影技术》和以介绍国外先进电影技术为主的《国际电影技术参考资料》、《家际电影技术》、《电影放映技术》等刊物的主编,经年累月,亲自审定稿件;还撰写和翻译过许多文章。他写的科学普及文章《明天的电影》载于《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一书,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有关评价

马守清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电影技术的领导干部,长期以来为改变祖国电影技术落后状态,献出了自己的全部才能和智慧。他工作勤恳,刻苦钻研,事业心很强,有一种孜孜不倦、事必躬亲的实干精神。

马守清还曾担任文化部电影局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文化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尽管他已是花甲之年,仍怀老骥之志,为中国电影技术事业鞠躬尽瘁,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主要著作

《现代影视技术辞典》

作 者:马守清 主编

出 版 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1-1

主持试验成功的有立体电影、全景电影、环幕电影及电影染印法等。

上一篇:穆罕默德·查科里

下一篇:马克西米利安·安东·拉莫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