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元彬的个人简介
1969年9月出生于西安、199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6年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西安美术学院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专业博士生毕业,获美术学博士学位、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国画院特聘画家。
麻元彬个人简历
1969年9月出生于西安。
199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96年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2012年西安美术学院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专业博士生毕业,获美术学博士学位。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陕西国画院特聘画家。
作品参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
《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览》(1999年9月 北京 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五次新人新作展》(2001年11月 北京 中国美术馆);
《首届中国岩彩画展》(2001年8月 北京 中国美术馆);
《2002年迎奥运全国中国画展览》(2002年5月 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03年10月 合肥);
《全国小幅工笔重彩作品展》(2007年11月 盘锦 中山)。
多幅作品均入选各展览作品集,并有作品获奖、收藏。
论文、作品多次发表刊登于《美术观察》、《装饰》、《艺术评论》、《西北美术》、《美术与设计》、《中国画报》(海外版)、《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收藏》、《陕西画报》、《西北大学学报》、《读者》(大字版)、《佛学文摘》、《中国陶瓷》、《中国佛教艺术》、《四川文物》、《书画世界》、《陕西教育》等刊物。
人间花开见麻元彬的佛文:周宛润
在幽静的书房,他坐拥汉之陶罐、唐之陶俑、种种佛境石像,古风悠悠,思截千古。
在闹市中心,他展出的佛像却敷色金粉,深谙人间烟火,红尘恋恋,亲切可人。
从庙堂的庄严法相,到世间的花红柳绿,麻元彬用他的艺术承载起了“人间佛教”的命题―――佛,是鲜活的……
彩莲山庄,佛是出世的
麻元彬,平头,圆脸,笑起来慈眉善目,说起话来却铿锵有力,令人在真诚中感受到他的热情。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麻元彬四十年来得尽古都之文化滋养。幼年时踢的毽子就是汉五铢钱做的;中学时开始收藏古陶器;上西安美院时,学校里供学生练习静物写生的瓶瓶罐罐竟也有不少汉唐古物。到如今,他的书房“彩莲山庄”已被淘换成一个古意盎然的小世界。
“其实,一开始的那种收藏是很杂的,钱币、铜镜、玉件、瓦当、画像砖、陶器……好多呢,”麻元彬坦然笑道,对于自己当年的入门状态毫不掩饰,“就是知道自己要当一个画家了,那么就应该有点汉唐的器物放在身边,既锤炼眼力也滋养性情。所以,当时挺盲目的,惟古是取吧。”
后来,麻元彬的学术研究转入佛教造像艺术,加上求教于诸位前辈,他开始觉得有必要将收藏、学术、研究和绘画融为一体了。
“所以,我个人收藏也转向了,”他说道,“开始专门收藏与佛有关的金铜造像、佛造像碑等等,还有拓片。收的种类简单了一些,但是我却因此能够研究得透一些。这种收藏思路令我得益匪浅。”
从盲目的惟古是取到专攻一类,从杂乱到简单,从猎奇到求美,这一切都是因为舍,才能得。有别于时下国内收藏界的浮躁之气,麻元彬的收藏故事竟然能验证佛家最透彻的道理――放下。
坐客于麻元彬家中,无人不被其藏品所深深打动。其实,他的藏品中见不到多少特别昂贵的稀世奇珍,相反倒是些平淡而普通的器皿与陶俑,只因种种造型、工饰、胎质的丰富变化而得以落户“彩莲山庄”。
那种古陶自身的圆厚质朴的美感,让人体会到藏品主人特别充满画意的眼光。藏品中所蕴涵的质朴与厚重,陈列于台架之上,窗棂之下,自有一种氛围生出。文明古国的艺术精神成为麻元彬呼吸的空气,也成为他创作佛教主题画作的源泉。
巴黎春天,佛是入世的
麻元彬的收藏是出世的,而他所画的佛却是入世的。
2009年4月,麻元彬的绘画小品展“花开见佛”在西安南门外“长安国际”的“巴黎春天”百货公司展出。画展没有剪彩,没有开幕式,也没有领导人致辞,一切都按照麻元彬自己的创意设想而进行。在奢侈品的华贵氛围中转悠的客人们在不经意间就步入了一个“花开见佛”的境界,那一幅幅敷色金粉的佛像图看上去是如此深谙人间烟火,红尘恋恋,亲切可人。
多年来参加了许多学术性的画展,这是麻元彬第一次让自己所画的佛“步入人间”。
传统的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总是满足信众礼拜的宗教生活的需求,而麻元彬的“花开见佛”却显然不是这个目的。
“相处,”他回答,“我希望我的画和观赏者之间,能够达成一种相处,而不是崇拜,能够唤起一种亲切美好的情感,而不是肃穆。因为,佛,本来就是鲜活的。”
什么是相处?
比如,读研究生时的麻元彬研究敦煌石窟、云冈石窟时,在花红柳绿的春天,赫然见到大佛千年沉静的面容,赫然领悟千年一见,那是人与佛的一种相处;再比如,将麻元彬的小品画作轻轻巧巧地从“巴黎春天”带回居室,或者装点办公室,让画作中佛像的静谧微笑成为人间烟火的背景,这,也是人与佛的一种相处。
《金刚经》第一分,讲的就是佛陀与众弟子的穿衣吃饭、沐足休息的自家风光,寻常之极,毫无神秘。近代的“人间佛教”思想更是注重入世,强调佛教并不躲在清凉山林里,也并不仅属于僧侣,而是属于人间。
在麻元彬看来,如果他的“花开见佛”能够触发观赏者一个有意义的审美过程,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视觉美上,那么他会很欣慰。
“其实真的很简单,”麻元彬说道,“我就是希望观赏者能够通过画面看到背后的故事。”
真的很简单吗?通过禅宗的公案悟道,简单吗?
无论如何,从某种美好的相处开始就能上路,就能离开,就能到达。这就是麻元用他的收藏故事和他的艺术创作所告诉我们的。
对话麻元彬
“平时阅读佛经吗?”
麻元彬:平时看看《心经》、《金刚经》,记得我到深圳弘法寺本焕老和尚处赠我的《六祖坛经》,我也常常看。本老见我以后给我起个名――常兴,在场还有印顺,印航师傅。
“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麻元彬:彩莲山庄藏品有一通造像碑,残件,上面的内容“佛说阿弥陀佛经”虽然残,但可释读清,字体精美,经文翻译者是鸠摩罗什,他是中国姚秦时期的三藏法师。看着自家的收藏碑,也高兴。闲时叫碑林的朋友打打拓片,送送人,大家感觉都很好。
“在与佛结缘之后,自己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
麻元彬:我可说是“自笑禅心如枯木,花枝相伴也无妨”。
朋友眼中的麻元彬
宽容 对种种直言,悉数如风过耳
坦诚 全然没有一丝强不知以为知的虚荣
好学 从善如流
慷慨 以“平常心”看待收藏,若有投趣相索,则慷而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