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希西亚多

时间:2024-02-04 21:33:21编辑:雅博君

马哈希西亚多的个人简介

二十世纪缅甸乃至上座部佛教国家中,最重要的禅师之一。

马哈希尊者简介

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 U Sobhana Mahathera 1904-1982).尊者依据巴利《念处经》所弘传的毗婆舍那禅法,於二十世纪中叶,在缅甸政府的支持下成为缅甸境内弘扬最广的毗婆舍那传统。由於其所教导的禅修方法,可以准确、有效地安顿禅修者的身心,令禅修者进入八正道的修习,因此带动了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修行毗婆舍那禅法的一股风潮。1954至1956年期间,南传上座部佛教於缅甸举行「第六次圣典结集」时,马哈希尊者担任相当於「第一次结集」时大迦叶尊者的「提问者」角色,以巴利语和当时担任如阿难尊者「答覆者」角色的明昆持三藏法师(1911-1992),进行佛典结集问答。马哈希尊者的过人才能与一生的弘法成就,使他列名当代佛教大师的榜上。

时至今日,马哈希西亚多的弟子们仍致力於弘传其教导的毗婆舍那禅法,也由於他们的努力,溯自佛世的毗婆舍那禅法如今不仅广为东、西方的佛教徒所修习,并且,由於此修行方法对身心疾病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因此也被欧美身心医学界引用为「辅助疗法」,逐渐被应用、推广於多种身、心疾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上,例如「正念减压课程」(MBSR)以及「正念认知疗法」(MBCT)。

马哈希尊者MahasiSayadaw生平

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 U Sobhana Mahathera 1904-1982 。按:「尊者」是对教授禅法的法师或长老比丘的称呼)对上座部佛教教义与内观禅法有深远的影响。

1904年他出生在上缅甸雪布的谢昆村(Seikkhun, Shwebo)。六岁时开始在村里的一所寺院学习经教,十二岁时出家为沙弥,法名为梭巴纳(Sobhana,意思是具足优雅和庄严),

1923年11月26日,十九岁时受具足成为比丘。在二十岁时(1923年)受具足戒。

由于他的聪颖过人与认真学法,紧接着三年,顺利通过政府举办的初、中、高三级的巴利文考试。

1928年他到并于次年到缅甸的学问中心曼德勒(Mandalay),接受多位博学的长老的教导,继续进修三藏、注疏。

1929年即应邀到毛淡棉(Moulmein)附近的唐渊伽寺(Taungwainggale Taik Kyaung)教导佛法。至该寺教学前后约三年。但那个时候他却极渴望实修禅法,因此,他仔细研究《大念处经》及其注释,并记住其要领。

1931年马哈希尊者和一位比丘仅携带三衣一钵云游,寻找教导实用禅法的明师。

1932年在离毛淡棉不远的打端(Thaton),他发现一位有名的禅师明贡尊者(MingunSayadaw,U Narada),即刻在那里学习念处内观,接受密集禅修训练四个月(1932.3.11-1932.7.10)。明贡尊者的老师是替隆尊者(Thee-Lon Sayadaw)的弟子,而替隆尊者曾在雪布一带教化,他被认定是具足禅那及神通的阿罗汉,但他的内观禅法却未在雪布发扬开来。马哈希尊者在此发现替隆尊者禅法的传承是很意外及喜悦的事。

马哈希尊者在明贡尊者座下精勤地禅修将近一年。其中有一段近四个月的期间不发一语、避免全睡,经行时都不错过观照每一个肢体的动作,那时的身心状况还是保持着极警觉及健康状态。明贡尊者:已开展了七觉支,身心疾病被排除掉了。

在那段禅修期间,马哈希尊者已获得圆满的内观智。因唐渊伽寺住持病危,一通电报敦请他尽速回寺,他才结束禅修。在住持过世后,马哈希尊者是寺内戒腊最高的比丘,他除了帮助照料寺务之外,还教导佛法两年后,满十年戒腊,才正式接任住持之职。

1938年,马哈尊者多回乡,住在马哈希寺(Mahasi Kyaung;Maha),当他成名之后,他的名字就以「马哈希尊者」之名被传扬开来。

1938年,他首次教导内观禅修。起初有三个人依照他的教导努力密集禅修,各个都获得某种程度的内观智。接着有五十人参加禅修,其中也有多人获得内观智,马哈希尊者宣扬内观初步获得了成功的结果。

1941年尊者通过当时政府新办的法师考试。

1945年间,马哈希尊者完成巨著《称派崮庆奘植帷罚Manual of Vipassana ),兼顾教理及实修,阐释四念处禅法。本书只有五分之一被译成英文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实用内观禅修)。

1947年,缅甸总理乌努(U Nu, 1907-1995)与乌屯爵士(Sir U Thwin)在仰光创立佛教摄益协会与教法禅修中心(Sāsana Yeiktha)。1949年敦请马哈希尊者住持禅修中心。当时,马哈希尊者即代表缅甸僧团,到柬埔寨、泰国等其它上座部国家邀请当地僧团参与此次结集,并于结集时担任如同第一次结集时大迦叶长老「提问者」(Pucchaka)的角色。

1952年,马哈希尊者即派遣两位弟子U āsabha与U Indava?sa前往泰国,建立了泰国的马哈希禅修中心。

1954年3月,著名的德国佛教学者向智长老(?ā?aponika Thera, 1901-1994)在锡兰出版《佛教禅修的心要》(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探讨四念处的禅修,并介绍马哈希内观方法。

1955年7月,马哈希尊者派遣以U Sujāta为首的三位弟子前往锡兰教导念处内观修行。

1954年,缅甸佛教举行「第六次结集」。在这次结集中,马哈希尊者被委任一个重要的角色,即担任三藏经典最后的审订人之一,在审订的过程中,若遇到文法、语源和措辞用字的问题,其它人都会征询他的意见。在朗诵、审察、勘校、编辑三藏经典之后,还继续详加订正注疏部分,总共审订117册,而每册约350页,为期二年多,在1956年,亦即迎接佛历2500年,完成这历史性的任务,使新版本的藏经完成了更有可读性、明白及可查究的特色。

1957年马哈希尊者获得政府封赠「最高大哲士」(Agga-Maha-Pandita )的荣衔,这荣衔是赠予精通巴利三藏及满二十年戒腊者,当时缅甸已有五十多人荣获荣衔。

1982年 8月14日,马哈希尊者死于一次严重的心脏病,而前一天晚上他还向一群行者开示。

马哈希尊者的过人才能与一生的弘法成就,使他列名当代佛教大师的榜上。

马哈希尊者的禅修观观腹部上下

马哈希尊者的主要禅修对象(业处)是观腹部上升下降,但起初在教导时受到不少的批评与攻击。因这个方法未曾在经典上记载。观腹部上下是由马哈希尊者所提倡而广为人知,因此许多人误以为是他发明的,事实上,他在1938年开始宣扬观腹部上下之前,这禅法已流传一段时间,这也是明贡尊者及其弟子采用的禅法之一。

马哈希尊者采用观照腹部上下是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一、容易观照、下手。

二、容易辨识及容易获得专注。

三、观照腹部上下即是观照身念处的风大,可直接观察法的本质。

四、在传承上为明贡尊者所采用的方法。

五、行者统一采用相同的方法。对那些观照力弱的行者授予观腹部上下当做禅修对象,对观照力已强化的行者,则开始观六根对境界的明白生灭。

对参加禅修的行者来说,观腹部上下并非强制性的,对那些习惯用安那般那念(观呼吸)的行者,他们被允许固守他们的心在鼻端,观照呼吸的进出。

1949年马哈希尊者住持教法禅修中心时就建议全心投入至少 6至12周的训练,即使是初学者也可经由这种密集训练,迅速开发正念与内观智。静坐时,以观腹部上下为主要对象,但生起较强烈的身心现象,可转移禅观到生起的身心现象,并对它命名称念,如:「痛、痛」,但避免对该身心现象的内容进一步的认同或介入思惟,这个辅助的技巧对行者收摄心念有不少帮助。

第六次结集后,马哈希尊者也曾到锡兰、日本、印度尼西亚、美国、欧洲弘扬内观修行。

在所有的弘法活动当中,他永不疏忽他的禅观,他小心地观照任何起身动念。马哈希尊者念处禅修方法广为盛行且多方传布到其它上座部国家,便是在第六次圣典结集前后的时期。这种认真的修行态度使他具有特别的智能给予行者最适当的指导,他的强固正念使他具有强健的身心精力和对法有精妙的理解,甚至到了老年,他的读、写和研究的能力都未减退。

马哈希尊者的著作

一生约着有76本着作,重要的代表作有:

《内观方法》(Vipassanānayappakara?a),1944年,他以七个月的时间撰写说明内观理论与实践的《内观方法》。此书共两册,第一册谈内观的理论,第二册谈内观的实践。此书的第五章,以日常用语详说内观修行方法,于1954年首次译成英文,以利益于马哈希中心学习的外国禅修者;此英译后来亦由BPS出版: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1999年Bamaw Sayadaw(U Kumārābhiva?a)(仰光上座部国际佛教大学(ITBMU)现任副校长)将马哈希尊者的《内观方法》翻译为巴利文后,由佛教摄益协会(Buddhasāsanānuggaha organization)出版。共两册,804页。

《禅修老师的记录》尸罗南达尊者(U Silananda)将书名英译作Diary of Kammahāna Sāyadaw(U Silananda (1982), p. 95);Jordt译作Meditation Teachers Diary(or) Records。马哈希尊者在此书中记录着其早期所指导的禅修者(后来多成为马哈希禅修中心的业处阿^黎)的内观经验。

《清净道论大疏钞》(Visuddhimagga-mahā?īkā) 四册。缅、巴对照翻译(Nissaya)从1961年3月开始,马哈希尊者开始向大众宣讲《清净道论》及其注书《大疏钞》,每次约宣讲一个半小时至二小时的时间,直至1967年3月,马哈希尊者方完成此《清净道论大疏钞》的巴缅对照翻译。从开始宣讲到完稿,虽历时六年,但实际宣讲的天数是八百三十日。

巴利文著作则有

《清净道论序》(Visuddhimagganidānakathā)马哈希尊者受第六次结集委托撰写此序。其目的之一是要驳斥1950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的巴利《清净道论》前言里对于觉音尊者的评论。尸罗南达尊者说。

《清净智论》(Visuddhi?ā?akathā)。

上一篇:马艳丽(出版人)

下一篇:陆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