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

时间:2024-02-04 12:26:11编辑:雅博君

马尔库塞的个人简介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1898-1979)生于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学派的一员。他一生在美国从事社会研究与教学工作。赫伯特·马尔库塞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

人物生平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美籍德裔哲学家, 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898年7月19日出生于 柏林一个资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917年―1919年间曾参加 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完全退出政治活动。1922年获 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进入 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40年加入 美国籍,起先服务于美国战略情报处,后到 哥伦比亚、 哈佛、 加利福尼亚等大学任教。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 黑格尔、 胡塞尔、 海德格尔和 弗洛伊德(1856~1939)的影响,同时也受 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很大影响。早年试图对 马克思主义作一种黑格尔主义的解释,并以此猛烈抨击实证主义倾向。从5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揭露,主张把 弗洛依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理论观点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 单面人。他试图在弗洛依德文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种 理性的文明和非理性的爱欲协调一致的新的乌托邦,实现“非压抑升华”。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其社会 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单向度的人》中,他指责艺术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使之成为压抑性社会的工具,从而导致人和文化的单向度。在《审美之维》中则认为,艺术(主要指先锋艺术)自动地对抗现存 社会关系并加以否定和超越;倾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及普遍经验,促成完整人的再生。在《反革命和造反》里,他强调艺术既是一种美学形式又是一种历史结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世界与渗透价值意义的现实世界的统一。他认为艺术具有对现实的肯定性和保守性以及对现实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的两重性,艺术的肯定性力量同时也是否定这一肯定性的力量。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人性解放的活动中,它用新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双向度的批判形式。

主要著作

马尔库塞是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政治 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和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生于柏林一个有教养的犹太家庭。早年在哲学、 历史方面,受过典型的 德国文化熏陶。他曾在柏林和 弗莱堡两地学哲学。1917年至1918年,他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但随着 李卜克内西和 罗莎·卢森堡被暗杀后,他便退出了该党,此后再也没有参加任何政党。一段时间,受业于著名的哲学家 胡塞尔和 海德格尔。为了取得在大学哲学系教书的资格,他在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指导下,写了《黑格尔的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一文,发表于1931年。在此期间,他还写了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初步奠定了他后来思想的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马克思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布于世后,他是最早认识到这篇手稿的重要性的人之一。

由于对哲学和政治之间的 内在关系发生兴趣,马尔库塞在1933年加入了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之后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坚人物。 希特勒上台后,他经 巴黎、 日内瓦到美国。在美国,起初他在法兰克福学派迁住 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研究所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战略情报研究所工作。战后,他未与同学派中坚人物霍克海默、 阿多诺一道返回德国重建研究所,而是留在美国,成为这个在经济、 政治、文化诸方面皆为发达工业社会的典型的见证人。以后他重新执教,先后在哥伦比亚、哈佛、勃兰第斯和 圣地亚哥等大学工作。1970年退休。1979年7月29日,他在赴 西德访问和讲学途中,逝世于施塔贝恩克。

马尔库塞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以及对政治和社会斗争的态度,比其它法兰克福学派成员激进。六七十年代他曾一度成为浪潮汹涌的新左派运动与学生运动的 精神领袖、主要代言人。法兰克福学 派对当代 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马尔库塞的理论与实践才广为人知的。正如曼克莱伦所说:“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中最著名的,也是研究所成员中惟一没有放弃他的早期革命观点的人。”六十年代下半期,美国和 西欧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造反运动,造反学生拥戴马尔库塞为他们的精神领袖。当然,就马尔库塞个人的意愿而言,他也许无意追求这种精神领袖的地位,但当造反学生把这个头衔加在他头上时,他也不反对。

马尔库塞一生著作很多。据初步统计,从1922年他作为博士学位提交的第一篇论文《论德国艺术小说》起,到1979年在逝世前出版的《无产阶级的物化》,其中共出版论著、 论文、论集、谈话录近百种之多。影响较大的有:《历史唯物论的现象学导引》、《辩证法的课题》、《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面人》、《论解放》、《审美之维》。

马尔库塞的生平和著作给人的鲜明印象是:始终站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斗争的最前例,始终把对哲学、文化、 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状况的批判结合起来。离开他生平所经历的社会事件,尤其是离开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就不能理解马尔库塞的哲学、 美学思想。

爱欲解放论

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及其 解放。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 意识”与“无意识”两部分。马尔库塞认为,因为“意识”是后天形成的。受“现实原则”支配,“无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受“快乐原则”支配,所以“无意识”比“意识”更能体现人的本质。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是由生 本能和死本能组成的。马尔库塞认为,因为生本能与人的“存在原则”相一致,所以更能体现人的本质。弗洛伊德把生本能的主要内容规定为口渴、 饥饿、性欲等。马尔库塞则进一步指出,在这些内容中,性欲占统治地位。因此把生本能作为人的本质,实际上也就是把性欲作为人的本质。

“性欲”的内容是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有时指同生殖机能有关的对异性肉体的追求,有时则指人的机体追求快乐的普遍属性。马尔库塞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性欲”一词的,为了与前者相区别,他把它称之为“ 爱欲”。马尔库塞通过上述对人的本质的分析后得出结论: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为了避免引起误解,马尔库塞在把人的解放具体化为“爱欲的解放”的同时又一再强调,爱欲的解放不等于性欲的解放。这是因为把爱欲作为人的本质不等于把性欲作为人的本质。性欲和爱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马尔库塞说在人的所有爱欲活动中,劳动是最基本的爱欲活动。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劳动,应该是人的 器官的自由消遣,它为“大规模地发泄爱欲构成的冲动”提供了机会。所以说,爱欲解放的核心和关键是劳动的解放。要使人真正获得幸福,必须使人所有的活动“爱欲化”,最主要的是劳动的“爱欲化”。劳动的“爱欲化”也就是劳动的解放。由此,马尔库塞把“爱欲解放”论同 马克思的“劳动解放”论联系在一起。

社会理论家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被压抑的人们为什么不起来 革命。而变得“消极沉默”了呢?马尔库塞认为,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 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已成了单向度的人。所谓单向度是相对于双向度而言的。双向度是既有肯定的一面,又有否定的一面;只有肯定性,没有否定性、批判性,即是单向度。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不同于从前的对抗性社会。由于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统治已取代了政治统治、对抗、矛盾已经或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合与同化的趋势。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失去其双面性,而变成为一个只有肯定、没有对抗的单向度社会。在这种社会里,无论是 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还是科学、 工艺、 艺术或哲学和日常思维,都趋向一个 维度、一个色调、一种声音。社会与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都丧失了具有创造性社会批判功能的那个向度。只剩下维护、肯定现在秩序这样一个向度。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单向度性”的具体表现: 1、发达 工业社会成功地实现了政治对立面的一体化,消除了危及社会继续存在的政治派别,使社会政治成为“没有反对派”的单向度政治。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富足的社会,它的高度发展的生产率通过创造出更多的物质 财富而造就出整合、包容所有社会力量的可能前提。

政治权力借助这个前提条件成功地制造出凌驾和超越任何特定个人和集团之上的利益从而牢牢地把民众“束缚在形形色色的官僚制度上”。结果国家的目的被普遍接受,“ 传统的麻烦点正被消除或被隔离起来,造成分裂的各种因素正得到控制”。“在政治领域中出现了对立立场显著同化或有所收敛的倾向”。人们看到,不仅先前作为政治反对派存在的社会民主党、 共产党放弃了暴力夺取政权的激进主张,而且传统上被认为是革命的社会力量的工人阶级也随着 机械化、 自动化对劳动的解放以及蓝领工人的白领化、非生产性工人的大量增加而失去了革命意志、革命理想,成为当今社会中丧失了批判与否定能力的温顺良民。

2、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创造出崭新的生活方式,满足了那些可能会反抗的人的需要,促进了人们与现存制度的统一。人成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说“人们早就已经适应于这种控制的接受器。决定性的差别在于把已有的和可能的、已满足的需要之间的对立(或冲突)消去。在这里,所谓阶级差别的平等化显示出它的意识形态功能。如果 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样的 电视节目并漫游同样的游乐胜地。如果 打字员打扮得同她 雇主的女儿一样漂亮,如果黑人也拥有 卡迪拉克牌高级 轿车,如果他们阅读同样的报纸。这种相似并不表明阶级的消失,而是表明现存制度下的各种人在多大程度上分享着用以维持这种制度的需要和满足”。可见,由于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生活安定、富裕。人们就很容易为现存社会所驯服、操纵。按照广告、电视、电影、广播等传媒上不断涌现的刺激性宣传去追求社会强加在他们头上的“虚假需求”从而失去个性、失去反抗及否定能力。

一体化的社会

马尔库塞说“单向度性”必然造就发达工业社会中人与现存制度的“一体化”。所谓“一体化”,即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因其实际利益而与 现代工业社会融为一体,对现存的秩序持一种维护态度。表现出一种“非政治化”的倾向。在“一体化”社会中,同一性原则压倒了否定性原则,技术成了 社会控制和社会团结的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快的形式;在自由民主、高度技术化、高度统一的社会框架内,发达工业社会成为“没有反对派”的新型的 极权主义社会。发达工业社会“一体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社会与国家的一体化。晚期资本主义科技进步与国家干预同步增长,导致政治行为的膨胀化,政府行为渗入社会所有领域,传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的划分已经失效,国家社会化与社会国家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个人与社会的一体化。个人完全为“虚假需求”所支配,而社会通过技术进步又可以为个人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消费品以达到控制其的目的。社会的需求与个人的愿望就这样达成了一致,促使人们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个社会。

个人与他人一体化。社会控制已达到这样一种程度,甚至个人借以保存“他自己”的 私人空间也不复存在,技术已侵蚀了私人空间,每个人都变成消费社会中的一个环节,具体化为劳动中的一个 符号,任何人都无独立自存可言。人们彼此模仿而行为,任何拒绝“随大流”的思想情绪都会遭到痛斥。

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一体化。 技术理性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已变成政治理性,它通过自身的巨大潜力膨胀为兼并一切的意识形态,从灵魂到肉体彻底将人变成为丧失批判与否定能力的单向度的人。

这四个方面,从社会到个人、从政治到经济、从自我到他人、从观念意识形态到物质现实生活。基本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控制的严密性,它已经把个人和社会变成为巨大的“技术机器”统治系统中的一部分,把一切倾向于变化的力量限制在一个与工业社会相隔绝的 天地里。“当代工业社会就这样预防了一个反对整个社会的有影响的反对派的出现,走向极权主义”。

新革命理论

马尔库塞说,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单面社会”和“全面异化”的社会中,人性受到普遍的压抑。因而这种社会必然要导致革命。但他又认为马克思的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已经过时。为此,他提出了一种新的革命理论。

1、关于革命的目的

马尔库塞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实现和人的解放,而不是为了改变贫困状态,过上富裕的生活。否则,今天(2008年)的 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根本就不需要革命。 因此,革命的动因不是要求改变贫困,追求物质享受,而是在于人们要求自我实现。克服各种形式的异化,争取最高形式的自由。

马尔库塞指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虽然生活富裕,但受压抑和异化却更严重了。在技术控制、民主政治的面纱背后所显现出的现实是全面的 奴役。人的尊严的沦丧,以及“舒适、温和、合乎情理且民主的不自由”。

马尔库塞还说“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 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因此,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

2、关于革命的社会力量

马尔库塞说,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无孔不入的意识控制,工人阶级已经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力量”变成了“肯定力量”。从而在主观上已经失去了其革命作用。因此,应当从工业社会 势力范围之外,即从“单向度社会”这个大染缸之外的社会势力中去寻找革命力量。现在革命的历史使命便落在 第三世界的被压迫者和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新左派”身上。所谓“ 新左派”马尔库塞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 流浪者和被 遗弃者。别的各种族别的肤色的受剥削者和受压迫者、 失业者和不能被雇佣者的阶层,以及 青年知识分子、大学生。他还强调,新左派运动本质上是知识分子运动。他说,革命有赖于一个新的主体的出现……那就是担负着生产过程中愈来愈显得属于要害任务的社会阶级。即技术和科学的知识分子,这些人转过来使传统工人阶级的意识活跃化,而 学校和大学生中的那些未被同化的 知识青年,则是这个发展中的催化剂。

3、关于革命的战略

马尔库塞既反对改良主义走议会道路,又不主张 暴力革命,而是主张用一种“非 暴力的反抗”取代议会斗争和暴力革命。他把这种“非暴力的反抗”称为“大拒绝”:不仅拒绝资产阶级用科学技术来奴役人民。而且要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切统统加以拒绝。由于这种“大拒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使革命获得成功,它是一种持久的行动。所以,马尔库塞又把这种革命方式称为“穿越机构或体制的长征”,且这种革命模式的基础、战略和目标都与 苏联十月革命的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是一种以解放爱欲、解放艺术、解放自然为革命目标的 乌托邦设计。

上一篇:陆春元

下一篇:罗修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