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晶清

时间:2024-02-02 23:46:26编辑:雅博君

陆晶清的个人简介

陆晶清,(1907~1993)原名陆秀珍,笔名小鹿、娜君、梅影。云南昆明人。在小学读书时,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进步刊物。民国11年(1922年)秋,陆晶清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科班学习,开始了写作生涯,所写诗文发表在《晨报副刊》、《文学旬刊》、《语丝》等刊物上,还参加主编《蔷薇周刊》。

生平简历

1922年秋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科,开始发表新词,曾主编《晨报副刊》附印的的《妇女周刊》。

1926年前后与石评梅共同编辑《世界10报》周刊之一《蔷薇周刊》。参加过女师大风潮,在三一八惨案中受伤。

1927年3月到汉口,参加国民党妇女部工作。

1928年回京料理亡友石评梅的丧事,入女师大语文系学习。同年秋主编《河北国民日报副刊》。后曾在翊教中学、女师大补习班、女师大附中任教。

1931年赴日与王礼锡结婚,数月后回上海协助王主编《读书杂志》。

1933年与王礼锡流亡英国伦敦。在国外期间写了不少散文,多发表在《新中华》等刊物上。

1939年初回国,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后与王礼锡参加作家访问团赴前线访问。

1940年后他在重庆市女中和重庆求精商业专科学校任教,并主编《扫荡报》(后改为《和平日报》)副刊。

1945年夏以特派记者身份赴欧洲采访,写了一些反映英国人生活与风俗的散文和短篇小说。

1948年回国后在暨南大学、上海财经学院任教,曾应中国新闻社之约为海外华侨报纸写过一些散文。1965年退休。

重点事件

国民工作

李大钊介绍陆晶清加入中国国民党,到武汉中央党部妇女部长何香凝处做文书工作,直接接受何香凝的教《晨报副刊》导。参加国民党妇女部工作。次年回京料理亡友石评梅的丧事,入女师大语文系学习。同年秋主编《河北国民日报副刊》。后曾在翊教中学、女师大补习班、女师大附中任教。所著散文集《素笺》,民国19年由神州国光社出版,收书笺10封,既有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有人生的感慨与爱情的篇章,感情真挚、文笔细腻、坦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陆晶清被列入"准共"黑名单,她愤然脱离了国民党组织。

与王礼锡结婚

赴日本与王礼锡结婚。数月后回上海协助王礼锡主编《读书杂志》。同年,学术著作《唐代女诗人》由神州国光社出版。作者在书中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了唐代女诗人产生的社会原因,还专题研究了宫廷诗人上官婉儿、女冠(女道士)诗人鱼玄机、娼妓诗人薛涛,并钩沉和考证了十五位宫廷妇女、六十位家庭妇女、十九位娼妓的诗作。作者知人论世,评论言简易赅,切中肯綮。在女性文学不被重视的二三十年代,本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空白,也为以后的中国女性文学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诗集《低诉》由神州国光社出版,收入诗作27首,分为前、后两集,前集收诗26首,后集收诗11首。这些诗分别写于北京、南昌、汉口。集子中的诗、感情激越、文字活泼、大多数诗作形式整齐,诗句押韵,适宜于吟咏。

《流浪集》

散文集《流浪集》由神州国光社出版,全书分为《流浪集》、《怀梅集》、《而今集》三集。书中展示了一位竭力摆脱黑暗社会与家庭不幸而奋斗的女性形象,描写了对挚友石评梅刻骨铭心的怀念之情。《和平日报》王礼锡回国参加福建人民政府的活动。两个月后,“闽变”失败,重回欧洲。陆晶清与王礼锡定居伦敦,度过了五年卖文为生的流亡生活。在国外期间写了不少散文,多发表在《新中华》等刊物上。在伦敦,她与王礼锡常常到英博物馆阅书厅看书,搜集材料,从事著译活动。并曾多次与吕叔湘、向达一起到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听课。她与王礼锡结交了一批进步人士和著名活动家,做了大量的对外交流和人民友好的工作。她积极协助丈夫发起成立了中国人民之友社,开展抗日援华活动。

大革命失败后,陆晶清重进北京女师大文学系深造,读书之余主编了《河北国民日报》副刊,完成了《唐代女诗人》的写作。民国20年,她在日本与王礼锡结婚,婚后回至上海,协助丈夫主编《读书杂志》。一·二八淞沪抗战开始,她和丈夫立即投入何香凝领导的前线慰劳、救护队。民国22年,由于丈夫编辑出版的书刊触犯了国民党政府,受到当局通缉,陆晶清被迫随夫赴伦敦避难。

全英援华总会

卢沟桥事变发生,陆晶清按照何香凝指示,在国外积极宣传中国全面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意义;在华侨中要求发扬传统的爱国热忱,用实际行动关心和支持抗日战争。在她和丈夫的努力下,全英各界人士组织的全英援华总会成立,她丈夫任该会副主席,不断地托运救济物资支援祖国抗日战争。

民国27年12月,陆晶清与王礼锡抵香港,随后回大陆。翌年1月8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云南分会召开会员大会,陆晶清应邀参加,并当选为理事。民国29年,在重庆市女中和求精商业专科学校任教,并主编《扫荡报》(后改名为《和平日报》)副刊。民国34年以《和平日报》特派记者身份赴欧洲采访,报道1946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和同年夏秋在巴黎召开的“巴黎和会”。

人物贡献

民国28年初,陆晶清夫妇回国抵达重庆,参加了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陆晶清当选为理事,并被选为代表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南路慰劳团,丈夫王礼锡由周恩来推荐当选为作家访问团团长,率队北上。出发前王礼锡接连收到3封恐吓信,途中突然暴死,这对陆晶清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从此,陆晶清孤身一人在重庆。为了赡养婆母与丈夫前妻所生的三个孩子,她任教于重庆求精商业专科学校,并任国民党军统主办的《扫荡报》副刊编辑,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利用审稿人的粗糙、马虎与无知的弱点,她经常在送审稿中夹带一些进步文章。

民国33年夏,陆晶清以《和平日报》 (《扫荡报》后改名《和平日报》)特派记者身份赴欧洲采访,向祖国报道了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妇女大会的消息,民国35年报道了在伦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的消息。民国37年回国,在上海任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陆晶清来到国立上海商学院(后更名为上海财经学院)任国文教授,同时担任民革上海市委常委。暨大与商学院合并为上海财经学院,她继续任教。暨南大学与上海商学院合并为上海财经学院后,继续任教至1965年退休。但仍未逃过十年浩劫,“文革”中被抄家批斗,她冒死保存下王礼锡遗稿《笔征日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粉碎“四人帮”以后,陆晶清以耄耋之年先后在《文汇报》、《团结报》、 《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回忆宋庆龄、鲁迅、何香凝等人的文章,继续关心教育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并担任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陆晶清晚年一直寓居于沪西岳阳路小宅,在保姆照料下独自生活,过得俭朴而平静。1993年3月13日,她终于走完了坎坷而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享年86岁。1997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陆晶清诗文集》。1957年受到错误的政治待遇,她被错划为右派,曾下放劳动。1979年恢复名誉。历任民革上海市委委员、常委、民革中央妇委、民革中央监委委员等职,并担任上海市妇女联合会执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数次在三八节前后进行对台广播,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这位杰出女性的崇高爱国精神及其在文学、新闻、教育领域作出的贡献,永远值得人们缅怀。

人物著作

《低诉》,散文集《素笺》、《流浪集》,文学史稿《唐代女诗人》,短篇小说《河边公寓》、《未完成的故事》、《白蒂之死》等。

上一篇:麻仓卡莲

下一篇:马豫(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