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瑛宗

时间:2024-02-02 15:46:59编辑:雅博君

龙瑛宗的个人简介

龙瑛宗(1911.8.25~1999.9.26)台湾小说家,原名刘荣宗,笔名有彭智远、刘春桃等。台湾新竹北埔人。台湾商工学校毕业。毕业后即入台湾银行服务,1937年以处女作《植有木瓜树的小镇》获得日本内地《改造》杂志小说微文的佳作推荐奖,始于文坛崭露头角,其后相继有小说、新诗、随笔、评论等文章发表。1940年加入台湾文艺家协会,并担任该会杂志《台湾文艺》之编辑委员。1942年辞掉银行工作,转任《台湾日日新报》编辑。

简介

龙瑛宗

生卒:1911.8.25~1999.9.26

台湾小说家

原名刘荣宗,笔名有彭智远、刘春桃等。台湾新竹北埔人。1937年以处女作《植有木瓜树的小镇》获得日本内地《改造》杂志小说微文的佳作推荐奖,始于文坛崭露头角,其后相继有小说、新诗、随笔、评论等文章发表。1940年加入台湾文艺家协会,并担任该会杂志《台湾文艺》之编辑委员。1942年辞掉银行工作,转任《台湾日日新报》编辑。龙宗瑛以日文为工具。容受了法俄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及日本新感觉派、超现实主义文学 等世界文艺潮流。并发展出其唯美纤细又阴郁冷冽的独特文风,描绘台湾众生精神与现实的人间风景。代表作品:《夜流》《红尘》、《杜甫在长安》等。  龙宗瑛以日文为工具。容受了法俄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及日本新感觉派、超现实主义文学等世界文艺潮流。并发展出其唯美纤细又阴郁冷冽的独特文风,描绘台湾众生精神与现实的人间风景。

代表作品:

《夜流》《红尘》《杜甫在长安》

人物生平

概述

龙瑛宗出生 台湾新竹北埔小商人的家庭,排行老四,本名 刘荣宗。客家人。

1930年毕业于台湾商业学校。毕业后在台湾银行任职。1937年第一篇作品小说《植有木瓜树的小镇》获日本《改造》杂志社小说征文的“佳作推荐奖”。1940年加入日人西川满组织的台湾文艺家协会,任《文艺台湾》编委。1941年曾任《台湾日日新报》编辑。台湾光复后,任《中华日报》日文部主任。后转入合作金库,任信托部课长。1961年升为合作金库人事室副主任。1970年退休,继续从事写作,为台湾现代文学运动后期高产作家。

背景

十三岁,遇文学启蒙师成松先生。十七岁入台湾商工学校。十九岁,遇另一位文学指引师长加藤先生。北埔公学校高等科、台湾商工学校毕业后,进入台湾银行工作。直到六十六岁退休。一九三七年和李耐女士结婚。同年四月,以处女作《植有木瓜树的小镇》入选日本《改造》杂志佳作奖,震惊日本文坛,从此立志当作家。一九四三年出版文学评论集《孤独的蠹鱼》,是他细读俄法文学的心得札记。

战后,一九四六年三月起,担任台南《中华日报》日文版文艺栏主编,一时俨然成为南部文化运动的主导者。二二八事变后逐渐淡出文坛。一九七六年,恢复写作。一九七八年,以日文完成长篇《红尘》,观察战后台湾的社会与人心。一九八○年,以中文写出第一篇小说《杜甫在长安》,再度引起文坛的注意与肯定。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六日,因 肺癌病逝于台北仁爱医院,享年八十九岁。

大事记

1918年至彭家祠受启蒙,但随后因私塾而遭日警关闭。1920年就读北埔公学校,1925年毕业,升高等科二年制。

1927年,入学台湾商工学校,1930年4月毕业,即派至台湾银行南投支行,1934年调至台北。1936年与李耐结婚。

1937年,龙瑛宗凭著师承两位在台日籍作家的启蒙与自学的努力,发表以日文写作的本身处女作-《パパイヤのある街》(植有木瓜树的小镇)获得日本知名文艺杂志《改造》的年度小说佳作奖,是为类似奖项得主中少数的台湾作家。

1940年,加入西川满成立的“台湾文艺家协会”,成为该协会定期发行的《文艺台湾》编辑委员,也成为少数以另类文笔活跃于二战的台湾作家。另外,他也参加“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在政治立场上,属于支持响应日本皇民化运动及大东亚共荣圈的台籍作家。

龙瑛宗于战时辞去银行工作,专心投入《台湾日日新报》编辑,与张文环、吕赫若、杨逵同为“战争期”最重要小说家,战前发表 小说计23篇。在文学表现上,乃以日本教育知识份子的观点,反映日治末期台湾人在殖民统治下的冲突、挫败及哀伤。

战后,他则仍从事日文新闻撰写与文章创作。1947年在《中华日报》任职日文版主任。不过由于当时政府逐渐紧缩日文使用空间,10月中华日报日文版即告停刊。无法适应中文书写的龙瑛宗只得重回金融界,担任合作金库的行员。此间创作数量锐减,但仍有数篇日语小说发表,再委由钟肇政译作中文。1974年退休。

1980年,龙瑛宗克服语言障碍,终于以中文写出首篇小说《杜甫在长安》,再度引起文坛注意及肯定。此后大量创作以中文书写的小说、 杂文与评论,其作品多达百余篇。

1999年,因肺癌病逝台北市仁爱医院。

创作生涯

由于他的出身与个性,常有压抑的被殖民者及客家人情结。他感到有双重的压迫和摧残加在他的心灵上;其一来自共同敌人――日本殖民者, 其二来自福老系作家有形无形的歧视。 这两种压力的巨大阴影造成龙瑛宗文学的“被压迫”的意识变成被异化、 被疏离的龙瑛宗的文学主题。

他率先提出殖民地的同化问题,以及被统治者大众的精神荒废。现实批判、内省的精神有别于赖和、杨逵高唱民族意识的抵抗精神。他的出现与当时流行的抗议文学,旨趣相异,另外开辟一条文学新方向。但遭到当时文坛很大的争议。台湾小说因他才出现现代人心理的挫折、哲学的瞑想以及浓厚的人道主义。他积极描绘出一个幸福社会的构图,为反讽刺、反浪漫的代表。

1937年,他到东京与日本文艺界会识。返台时,在船上得知七七事变。此后,侧身以日人为主的外地文学派中,如西川满主办的《文艺台湾》,作品有《貘》、《白色的山脉》、《黄昏月》、《午前之崖》等。全是舍弃历史、社会因素的逃避文学。由于他的立场暧昧,再加上个性内向与口吃,遭到同时代同种族文人排挤。他曾为日本总督府写过迎合文章,一向苦恼“自我”与“外界”的冲突益加明显,最后他选择了调和,也就是民族“融合”。如《莲雾之庭》、《歌》。此期,表面上是应当局要求所写,但其中却也隐藏了“非时局”的东西,一种超越时代,基于作家的诚实,所描绘的具普遍文学性的东西。 战后,他仍致力于创作,但多以日文写作,由钟肇政为它翻译,1980年,透过苦修与磨练,终于以中文写出《杜甫在长安》、《劲风与野草》,再度引起文坛注意。他的文学风格突破外向写实窠臼,注重心灵葛藤写实,融汇现代主义个人式的内省与质疑,及感觉派纤细唯美的色彩,充分显露世纪末殖民地知识分子“美丽与哀愁”的思考角度。他将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可看出一个台湾作家在时代洪流中,迂回曲折的心路历程。受他影响的后进有 陈火泉、 叶石涛等人。

作品

龙瑛宗是日据时期重要作家之一。终其一生,发表小说一百六十六篇,杂文、评论无数,是台湾作家群中产量最多的。他在光复前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有:《植有木瓜树的小镇》、《夕影》、《黑少女》、《白鬼》、《赵夫人的戏台》、《村姑》、《邂逅》等二十四篇,此外还有文学批评集《孤独的蠹鱼》。

龙瑛宗是从知识分子阶层出来的,其与殖民者的统治机构曾有种种联系,所以他的小说在表现台湾被压迫人民的共同经验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隐晦地表达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抵抗情绪。此外,还写有随笔集《女性的素描》。龙瑛宗本期的创作侧重反映知识分子和妇女的悲惨遭遇。

《植有木瓜树的小镇》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人公陈有三高中毕业后考进街役场当助理会计,他怀着美好的理想,满腔热情地努力工作、学习。可是,他的周遭环境是这样龌龊,一连串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化为泡影,最后只有在绝望中放弃自己的追求,在酒的麻醉中沉迷颓废下去。小说着重描写了他的忧伤、苦闷、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小说中对环境――污秽腐朽小镇的描写,使人产生一种紧张的窒息感。人们不难从中看出造成知识分子病态心理和行为的时代和社会根源,意识到殖民统治的罪恶。

上一篇:罗曼努斯三世

下一篇:马仰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