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醒吾的个人简介
著名的书法家陆醒吾先生是中国铁线草书创始人,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曾先后荣获国际金奖、国际银奖艺术家、世界书画名人称号以及世纪国际艺术名家教授成就大奖。人物简介
曾先后师承国画大师钱松岩以及黄养辉教授,其独具一格的铁线草书法,开创了自先秦以来只有铁线小篆的先河,填补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空白,为中国书法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人谨遵恩师教诲,在六十岁之前未曾出世。近年才陆续在欧美、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以及国外联展,方为人们所知。
个人履历
陆醒吾,1936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9岁学习颜真卿、柳公权字帖。少年时考进南京第五中学读书,后进清华大学深造。其间攻练书法从未懈怠,书法艺术日见娴熟。因而在50年代末颇受到艺术大师傅抱石先生的青睐,并亲自嘱托给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国画大师钱松岩先生,陆醒吾先生成为钱松岩先生的入室弟子,后又师承世界著名书画家、英国剑桥大学名誉教授(徐悲鸿秘书)黄养辉先生的入室弟子。傅抱石、胡小石、林散之、朱士杰亦是他的亲密朋友与导师。
陆醒吾先生在墨海徜徉七十余载,无一日辍书。“一日不书,便感书涩,心烦意乱”。在楷书的基础上,又学汉隶,特别对石门颂临摹最久,随后学泰山石刻金刚经,学练李斯、钟繇、王羲之、怀素、米芾等古代大名家碑帖;后专攻草书四十余年,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对陆醒吾先生长期的启发、教导,使其得益甚多。由于陆醒吾先生博采众家之长,吸取其精华,熔百家于一炉,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其书法既有古代书法名家王羲之、怀素之遗风,又有现代书法大师于右任、林散之的灵气,有方有圆,方圆结合,刚柔中见婀娜,潇洒中见厚重。
成就及荣誉
陆醒吾先生在书法家陆醒吾吸取众家之长,自创了独具特色的“铁线草书”,开创了自先秦以来只有铁线小篆没有铁线草书的先河,为中国书法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陆醒吾的草书“独步其间”,飞舞灵动、功力深厚,近年陆续在欧美、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每
次都掀起当地学习中国书法的热潮,被当地誉为“东方明珠”。其作品广为多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参加国外联展十多次。 九十年代中期,在新加坡大型艺术展览会上,陆醒吾十余幅作品在首日就被抢购而空。随中国书画代表团访日,在名古屋进行中日艺术交流会,陆老受邀率先挥毫引起轰动。
其作品已入选: 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选集、建军75周年中国书画精典、1978-1998年中国书法选集、中韩书画名家大辞典、世界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新世纪中华风采录、中国书法十大名家。
出版书籍:2010年同李铎、张海、单永钦、吴善璋出版的《中华文化大使》,2011年同沈鹏合璧出版的《大师之路》。
艺术特色
陆醒吾先生,在南京浓郁的书画艺术底蕴中,经七十余个春秋的陶冶苦练,承老祖宗陆机的真传,吸王羲之艺术精l,纳张旭、怀素之狂灵,熔百家精华于一炉,形成独特风格,自成一家。成为当今书法界名符其实的又一泰斗。在书法艺术上,陆醒吾先生取法传统,以经典为师,融合百家、集合众美,数十年潜心研究铁线草书,最困难的是用软羊毫笔,写出铁线般的草字,它的难度主要在于掌握用笔运笔的方法,力度和限度上,写慢了笔划会模糊变呆板,写快了难以控制会走形变样。陆醒吾的铁线草书以圆熟优美的形体结构,施以铁画银勾,均匀有力的线条,来成就铁线的定义。参以灵动劲峭的笔法,故能圆融与刚健相佐,达到既流美又端凝的视觉冲击力!他那气韵迭荡,姿意婉转的线条,形成了其独具一派、别具特色的“铁线草书”!陆醒吾的铁线草书,开创了自先秦以来只有铁线小篆的先河,填补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空白!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书法作为一种美的艺术作品,具有很深的玄妙,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统一而不单调,变化而不杂乱。在欣赏陆醒吾作品时会深深体会到,书法艺术中也蕴含着辩论法,蕴含着人生哲学、心灵修养、情感情绪的艺术美景。
陆醒吾表达书法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要有适合的心情;适合的地点;适合的时间,才更好的体现书法效果。这也更进一步说明了陆醒吾作品的价值之所在。
陆醒吾先生不仅左右手能书,而且左右手能同时书不同的字。他既善写1.5厘米的小铁线草书,亦能书150厘米左右的榜书。尤其是巨幅大作,更是恢宏大气。他的书法作品,笔墨有力,入木三分,开张聚合,洋洋洒洒,呼应承接,意气相通,疏朗有致,意超凡响,趣达天穹。著名的书画评论家李鸿猷教授曾盛赞其为:“继王羲之、怀素、现代的林散之之后,自成一家的又一草书大师”。欣赏陆醒吾的草书,更如进入风舞琼花,泉鸣竹涧的江南美景,是那么的和谐,如江南丝竹,那么的入境,如行云流水似的飞花散雪。通过他的笔,彷佛感受到指法在宣纸上的延伸,感受到他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感受到他的情感,情绪的发泄。陆醒吾的艺术作品不仅是笔墨上带有灵气,而且还有爱的灵魂。
中央中国画研究院教授、著名书画评论家李鸿猷先生在评论陆醒吾书法中写道:“当代草圣在哪里?就在你的面前”。吴昌硕纪念馆馆长程亦腾先生,在安吉的一次晚宴上当众云:“吴昌硕先生挥毫时,笔似刀子,陆老挥洒时,笔亦似刀子”。
艺术人生
千年书香一脉传虽然身为当代书法泰斗,但陆老的谦逊平和却大大出乎记者意料。在交谈中记者得知,陆老祖籍江苏,系晋朝名士陆机的直系后代。陆机不仅文采了得,书法作品也历来为后人称道。陆机被誉为草圣祖师,后代也一直是书香世家,尤其重视书法的家族传承。早在5、6岁的时候,陆醒吾就开始习书,9岁已经天天端坐在书房的案前临摹颜真卿的字帖了。陆醒吾谈到,书法是讲究“气”韵,应当从少年时代开始练习,贵在坚持。由于世代书法传家,父辈对于陆醒吾的要求十分严格,传授给他很多传统的书法理论知识。在叔公陆发南的亲自栽培下,陆醒吾开始了长达13年的楷书基础练习,期间并大量临摹颜真卿、柳公权、钟繇、王羲之等名家法帖,为之后的书法造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为钱松岩的入室弟子陆醒吾出生在江苏无锡,但真正走上艺术之路却是在南京。作为有着“六朝古都”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南京在民国时期一度是中国文化名人积聚的福地。随家人迁居南京后,青年时代的陆醒吾先后结识了傅抱石、钱松岩、胡小石、林散之等国内著名的书画大家。六十年代初,时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的傅抱石因艺术活动常去省美术馆指导工作,经常见到少年时期的陆醒吾徜徉其间,状甚痴迷。傅老甚是好奇便上前询问,正是这次的初相识,让陆醒吾从此与傅抱石大师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陆醒吾又在傅抱石的引荐下认识了钱松岩等人。难得的是,钱松岩也喜欢上了这个热爱书法的小伙子,欣然收其为徒。
成为钱老的入室弟子后,钱老便安排陆醒吾到自己位于南京中央路一百一十七号二楼家中学书。钱老要求陆醒吾每日习书不低于七小时。每逢周六,钱老就组织傅抱石等众大师在总统府西花园聚会,这也是陆醒吾与老师们交流,请教的最好时机。钱老还特许陆醒吾进入由何乐之先生主管的藏书社,鉴赏以齐白石先生为主的当代中国巨匠的作品及大量的历代碑贴,其中齐白石的榜书对联让陆醒吾过目不忘,至今记忆犹新。
通过钱老手把手的传授,陆醒吾的书画技能有了飞越的进步与突破。同时并告诫陆醒吾要静心研习书法,不得过多参与社会活动,不要急于表现,而要脚踏实地,勤学精练。有一次,陆醒吾受邀参加了一次笔会,表演完共进午宴。不料钱老得知后对陆醒吾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令其六十岁以后方可出山!同时要练就“火眼金睛”的实力。尽管钱老已经去世多年,但陆醒吾始终谨遵恩师教诲,在六十岁之前坚持闭门苦练,终不负厚望成为了当今书坛又一颗耀眼的明珠。
与草圣林散之的往事陆醒吾与“草圣”林散之也有一段难忘的往事。陆醒吾与林老相识于一九五六年,此后同林散之交流并学习书法技艺三十余载直至林老去世。打开陆醒吾先生的书桌,会看到珍藏在书桌里的许多泛黄的陈年小纸条,这都是早年陆醒吾和林老交往的片段。原来,林老因耳朵较背,听力不佳,和友人交谈时大多采用笔谈,但由于林老的笔迹龙飞凤舞,清一色的狂草,一般人难以看懂。但陆醒吾却能毫不费力地读出林老的字句,因此曾深得林老的喜爱,并成为林老家中的常客。
林老与陆醒吾论书时,曾在家中即兴作诗一首 “能于同处求不同,唯不能同斯大雄。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这不仅是一代宗师对自己淡泊明志的写照,也表达了对陆醒吾这样杰出的后辈由衷的鼓励。
同黄养辉教授的往事一九六八年春天,陆醒吾带着南京艺术学院曹志桂教授写给(世界著名书画家、英国剑桥大学名誉教授、徐悲鸿的秘书)黄养辉先生的一封推荐信,来到了礼济巷黄养辉教授家中,黄教授阅过信后非常高兴,立即收授陆醒吾为入室弟子,并示意每个周六的下午自带习作到家对其进行批改与点评。 黄教授把家中收藏的古近代名家作品,包括文徵明、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众多名家作品给陆醒吾赏析,黄教授对每幅作品精彩的点评让陆醒吾大开眼界,受益无穷。
黄老提出,在不违背古法的同时还要写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不断摸索顿悟,纳其狂灵风格和神韵,取其变化,做其意趣。正是这样的指导,让陆醒吾更清晰的定位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陆醒吾终于得到了体会,意超反响,趣达天窍。经过七十余载的不断研习,陆醒吾吸取众家之长,继而自创了独具特色的“铁线草”书法。
艺术资讯
2012的文博会在5月17日隆重召开,深圳文化创意园作为深圳文博会重要的分会场,特邀陆老在深圳文化创意园开设书法展,此次展会由深圳文化创意园与深圳儒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深圳文化创意园1500平米主展馆,2012深圳文博会主会场之一,其时迎来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光临,可现场欣赏到国内外一绝的纯线条铁线草书作品。
记者目睹了陆老挥笔如振绮乃至纵横艺术手法,陆老左右手皆可挥洒自如。大厅气氛凝聚,宁静到只听见陆老挥毫时毛笔在纸张上发出的沙沙作响,给人一种落笔生绮绣,操刀振风雷的之感,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地关注陆老的每一笔、每一划。他的书法笔势,自然挥洒,奔放流畅,变幻有序,出自性灵,一气呵成,逸趣横生,颇有意境,几乎到了快心畅神的境界。众人相看、叹为观止,厅堂里不断响起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