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先圣

时间:2024-01-29 04:05:23编辑:雅博君

鲁先圣的个人简介

鲁先圣,生于山东省,壮游于齐。发表作品偶尔使用 笔名一鹤或儿子名鲁行健,现居济南。 《读者》、 《青年文摘》、《思维与智慧》、 龙源期刊网签约专栏作家 , 教育部十一五课题文学专家 ,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育部十一五课题文学专家,《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特别关注》等杂志签约作家,《北京青年报》《济南时报》《燕赵晚报》《晶报》《生活日报》《当代健康报》《警刊》《西部商报》等报刊专栏作家。

个人专著

《苍茫人生》

《智者的幸福》

《原上树》

《点亮青少年心灵的人生感悟》

《伴你读名著之--水浒》

《谁都可以创造奇迹》

《 持续地敲门》

《黎明的珠露》

《异域的玫瑰》

《幸福是游移不定的》

《100位杰出的中国母亲》等

合著散文集《不能跳舞就弹琴吧》《心灵的独白》 《爱是条温暖的河 《面包和鱼的奇迹 》 《站在高岗上》 《感动》《收获灵感》等近40部。

作品主要发表于: 《人民日报》《大公报》《文汇报》《新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今晚报》《齐鲁晚报》《南方日报》《散文》《 散文天地 》《华夏散文》 《 散文百家》《散文诗》《思维与智慧》《散文选刊》《读者》《青年文摘》《海外文摘》《青年博览》《世界日报》《现代青年》等海内外知名报刊杂志,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600万字。

在全国报刊开设的专栏 :

《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专栏

《济南时报》人生品悟专栏

《西部商报》 名家随笔专栏

《生活日报》 圣心禅意专栏

《当代健康报》 心灵悟语专栏

《辽宁警刊》 心灵路标专栏

《河北日报》慷慨歌专栏

《燕赵晚报》文学副刊专栏

《晶报》鲁先圣专栏

被选入各地高考、中考试题的文章篇目:

《信念的力量》《遥远的炊烟》《绿色的风》《把时间管理到分钟的人》《感动的力量》《品位》《绿色的春天》《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手无寸铁》《落日》《两个辍学的巨人》《读书是风雅乐事》等。

入选教材文章 入选语文教材 文章篇目

1、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实效性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教材》:

《精神的雕像》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为信仰而来》

《三次落榜的雕塑家罗丹》

《信念的力量》

《请你把脚步放轻些》

2 、甘肃人民出版社《人文读本》?高中三年级阅读教材:《日本忧患》

3、山东人民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第五册:《品位》

4、北京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初中语文补充教材:《品位》

5、长江文艺出版社?黄冈语文读写练(高中一年级):《日本忧患》

6、教育科学出版社《新课标 新阅读》八年级下册:《永恒的港湾》

主要出版上市作品:

1 《黎明的珠露 》(2010年)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出版

2《 最受中学生喜爱的美文作家丛书 ―― 持续地敲门 》

(获得第18届全国孙犁散文奖二等奖、2009年度冰心图书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让孩子受益一生的美德故事全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伴你读名著--水浒》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5《 点亮青少年心灵的人生感悟2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6《幸福是游移不定的》哈尔滨出版社

7《苍茫人生》黄河出版社

8《智者的幸福》中国戏剧出版社

9《原上树》黄河出版社

10《中国最后一个大儒――陈寅恪传》齐鲁书社出版

11《中国历史上的荒淫之君》哈尔滨出版社

12《谁都可以创造奇迹》四川天地出版社

主要奖项

散文集《持续地敲门》获得第18届“全国孙犁散文奖”二等奖,2009年度冰心图书奖。共计26次获得省级以上副刊作品奖。

代表作品

1、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在城市生活得久了,常常想起乡村里的炊烟。炊烟下宁静的土屋,果实累累的枣树石榴树和悠闲的鸡鸭羊群。更常常想起炊烟里的母亲。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对炊烟的记忆,是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情节,是一个人大浪淘沙之后的顿悟,是人生归于平静的从容。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只有当停下了人生的脚步的时候,只有当心灵归于一份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

对于有着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来说,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的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了,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燃上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重创,那随风漂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我们的姐妹呢?她们的身影在灶前的火洞边,把小辫子甩在身后,正往炉膛里填着玉米和高粱秸杆,手上和鼻尖上都早已经变成了黑色,像一个演戏的大花脸。

我突然间想起人烟这个词。人烟,就一定是人间烟火,也就是指炊烟了。在千里荒漠的孤独中旅行的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的人,突然看到地平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是看到了人间的信号。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苍凉,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恐惧,瞬间都消失得无影无终了。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漂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2、黑暗中的时光

鲁先圣

他们的名字在今天犹如太阳一样闪耀在人类成功的殿堂,但是,有谁知道,他们在成功之前,是怎么度过的那些黑暗中的时光?

以《百年孤独》享誉世界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年轻时供职于一家报社,他因为撰写了一篇揭露海军走私的新闻引火烧身,不得不狼狈逃窜,亡命巴黎。

他穷困落魄,举目无亲,在巴黎拉丁区的贫民窟里游荡。他没有工作,一人不识,一文不名,更糟糕的是他不懂法语。他白天到街道上和巷子里拣一些空酒瓶或旧报纸,以换取少量的食物充饥。夜晚就住宿在一家名字为弗兰德的旅馆里。他没有钱支付旅馆的押金,旅馆的老板拉克鲁瓦夫妇,就勉强给他找了一个楼梯下面刚刚放下一张床的储藏室,让他暂时居住。拉克鲁瓦夫妇是一对很善良的人,他们知道马尔克斯根本交不上房钱,任由他徒托空言、赖着不走。而且,这对夫妇,每当看到马尔克斯出去转了半天却空手而归的时候,总是会拿一个面包给他。

但是,拉克鲁瓦夫妇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落魄至极,穷困得连吃饭睡觉都解决不了的流浪汉,在他们免费提供的楼梯间里,正思索着伟大的巨著《百年孤独》。

1967年,马尔克斯在巴黎的流浪岁月里,完成了他的《百年孤独》。他因此而一夜成名。

一天,身处巴黎五星级宾馆的马尔克斯突然想起了拉克鲁瓦夫妇。他决定去偿还欠人家几年的房钱。当马尔克斯突然出现在拉丁区的弗兰德旅馆的时候,拉克鲁瓦夫妇一脸茫然,怎么也无法将眼前这位西装革履、彬彬有礼的绅士,同曾经居住在楼梯间的流浪汉联系起来。马尔克斯煞费苦心了一番工夫,才让这对善良的夫妇相信了自己,并收下了他的欠款。

几乎无法让人相信,就是在这样一个邮票大小的地方,诞生了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福克纳!这是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一个极为普通的小镇,叫奥克斯福。

如果去小镇拜访福克纳,你现在自然会得到巨大的礼遇。小镇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会自动当导游引导你走向柏树林,告诉你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并不厌其烦地给你讲述着福克纳的趣事。但是,在福克纳成名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当他的小说《圣殿》出版以后,小说风靡了美国,可是小镇上的人还不知道他已经成了作家。一位从纽约远道而来采访的记者,为了表示自己对作家的尊敬,特意去小镇的理发店休整头发。他发现理发师也姓福克纳,就问理发师和威廉?福克纳是什么关系。结果,理发师感觉是很丢脸的事情,就说,那个游手好闲的二流子,是我不争气的侄子!

小镇上的人们这样认为福克纳是有原因的,在成为一个作家以前,福克纳所做的很多事情的确有些匪夷所思。他最早在附近的大学邮局里找到了一个分发信件的工作,结果他对于偷拆信件很感兴趣,他每天偷拆很多信件,阅读后就扔进废纸篓里。人们自然很快就发现了,他就被开除了,也因此在小镇上名誉扫地。他开始琢磨应该怎样才能恢复名誉出人头地。他发现去当兵是条好路子,如果混个将军就什么名誉都有了。但是,因为他个子太矮体检时就被刷掉了。这个时候,他对于当将军已经魂谜心窍,他就私自跑到加拿大,没有多久就拄个拐杖回来,说自己在那里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自己在战斗中从飞机上掉下来摔伤了腿而成了英雄。尽管小镇上的人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鬼话,但是他依然每天拄着拐杖在街上招摇过市。后来,他感觉这样假装瘸子充当英雄实在没有什么意思,就扔掉了拐杖又开始在奥克斯福健步如飞起来。

不甘平庸的福克纳最终走向了安静,走向了思考。他的身影从酒吧里消失了,从游手好闲的人群里消失了,从奥克斯福的广场上消失了。他回到了密林深处的家园里。他叼着烟斗,白天在密林的小径里徘徊,夜晚就仰望璀璨的星空,同时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那些优秀的著作。他从此很少走出柏林,很少走出那栋小木楼。在此后的时间里,他在这里创作了大量反映美国南方白人、黑人、印地安人生活命运的小说,娴熟地运用意识流和象征手法,开创了美国乡土小说的先河,他的作品直到现在依然被西方文坛视为现代经典。

在世界上被称为骑士的作家,毫无疑问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1605年《堂吉诃德》第一部在西班牙出版,立即风行全国,一年内竟再版了六次。小说的风靡为作者塞万提斯赢得了不朽的荣誉。但是,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传世文学巨著,却是作者被关在监狱里服苦役的时候完成的,这个时候他已经快60岁了。

这样一位杰出的作家,却仅仅读过中学,他的知识几乎都是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下,依靠艰苦的自学得来的。

塞万提斯出生于一个贫困之家,父亲是一个跑江湖的外科医生。因为生活艰难,塞万提斯和他的七兄弟姊妹跟随父亲到处东奔西跑,直到1566年才定居马德里。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使他仅受过中学教育。他的父亲虽然是一个贫穷的游方郎中,但医术却很精湛。这位常年走南闯北的医生阅历非常丰富,深深体验到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因此在给一些有藏书的富人看病时,都要借许多书带回家给儿子看。在少年时代就十分聪慧的塞万提斯读书之快,常让他的父亲大感惊讶,为了能让儿子读到更多的书,他再去给那些有书人家看病时就把儿子带上,他在屋里给人家看病,让儿子在门外看人家的书。塞万提斯十三四岁时,就以读书最多而闻名于他们那个小城镇。大量的读书使塞万提斯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他慢慢开始学习写作诗歌。不久他写的诗歌就在他们那个小城镇里到处流传,以至于他的父亲独自一人去给人家看病时,人家就会问他:“啊,我们的诗人呢?”

塞万提斯十分爱好文学,在生活窘迫的时候,卖文是他养活妻儿老小的唯一途径。他用文学语言给一个又一个商人、一种又一种商品做广告。他写过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数目的抒情诗、讽刺诗,但大多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他亦曾应剧院邀请写过三四十个剧本,但上映后并未取得预想的成功。1585年他出版了田园牧歌体小说《伽拉泰亚》(第一部),虽然作者自己很满意,但也未引起文坛的注意。他终日为生活奔忙,一面著书一面在政府里当小职员,曾干过军需官、税吏,接触过农村生活,也曾被派到美洲。他不止一次被捕下狱,原因是不能缴上税款,也有的是遭受无妄之灾。在监狱里,塞万提斯广泛地了解到社会下层人们的生活,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们。而这些经历,成为他创作《堂吉诃德》的不竭的源泉。

我们所熟知的伟大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他给我们留下了辉煌无比的艺术宝库《人间喜剧》,但是他一生都在躲避债主的惶恐中度过,终日躲在一间破旧的小阁楼里写作,著作出版了,出版社给的稿费马上就被债主领走了,如果哪一天能有一口热饭,有浓浓的咖啡喝,那对他来说就是非常奢侈的生活了。

伟大的荷兰画家梵高更加可怜,他终生只卖出了一张画,能有一点钱买一块黑面包和劣质烟草就已经满足了。他在他居住的小镇上是疯子的代名词,每天向着太阳的方向奔跑,而后就在那间因交不起电费而被停了电的屋子里画他心中的圣洁与光明,我们因而有了光芒万丈的不朽之作《向日葵》。

还有伟大的卡夫卡,他一生也没有摆脱过工伤保险公司小职员的卑微地位。而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伽利略,是在罗马的监狱里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及数学表述》的。

在人类那些所有称得上伟大级别的人物当中,他们在有生之年的命运似乎都惊人的相似。生活窘困,潦倒流浪。仰望着这些饱受生活屈辱却又登上了人类思想和艺术顶峰的人们,我相信这样一句话:上帝在给了你智慧的同时,也给了你磨难,而只有在磨难中,智慧才能够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3、城市的品位

鲁先圣

一个城市各个时期的建筑,组成了一个城市的历史。而只有一个城市的历史,才能够凝固成一个城市的灵魂。惟有完整地保留了那些标志着当时文化和科学水准,或者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建筑,才会使一个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也才会使一个城市永远焕发着灵魂的魅力和光彩。

英国伦敦有好多短街小巷,这些年虽然城市发展很快,但建设部门总是努力保持着这些街巷古老的特色,即使是扩建街道,兴建新的公共设施,也要在保护这些古街巷的前提下进行。这些小街巷都相互联系着,不准车辆通行,只供行人步行。走在这些短街小巷里,除了能找到那些极具特色的房子和店铺外,你会发现许多街巷口、店铺和住宅的门口都悬挂着很有特色的小匾牌,告诉你哪一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或者是对历史有杰出贡献的人曾经在这所房子里居住,经常在这条短巷里散步思考。

伦敦人说,在纪念的这些人当中,有一些并不是十分有名的。比如一位叫杰克的画家,他在那所小院子里画了一辈子画,直到逝去也没有成名。但伦敦人认为,即使是这样也很有意义。院门口的牌匾上写着:这是一位为艺术而奉献了一生的画家,请游客不要惊动他。伦敦人认为,纪念这样一位画家,对于一个社区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看着伦敦人这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些陈旧甚至破败的短街小巷,这些看上去很丑陋的小房子,一种深深的敬意油然而生,这即是伦敦这座城市的文化,这座城市的品位,这座城市深厚的底蕴了。

如果你有机会到德国的柏林去,你会发现你突然间倒回了一个多世纪,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在了19世纪的大街上,你会发自内心地感叹这座城市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厚。其实,作为首都的柏林,历史只有一百多年,在19世纪以前,它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纪念和保留的建筑。但正因为历史的短暂,他们才更加珍惜仅有的东西。

自19世纪末以来,在他们的历届政府里,都有一份历史遗迹的档案清单,同时规定,所有80-100年以上历史的建筑,都是历史文物,都必须无条件地保留。即使是拆除一栋并没有什么特色的民居,都必须经过城市建设部长的批准。事实上,一百多年以来,柏林的历届建设部长批准拆除的历史建筑,只是一些将要倒塌的又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的普通民居。稍微有一点价值的建筑,如果将要倒塌,建设部长只会批准拨款修复。而柏林的建筑公司和个人,只能对历史建筑的内部进行装修和改建,对于建筑的外部,只能是在保留原貌的情况下维修复原。

我们知道东西柏林分隔了50多年,这50多年当中,他们有着绝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决定了他们在建设城市上的不同思路和方法。事实上,经过50多年的各自为政,东西柏林的城市面貌已经全然不同,现在如何把它们统一在一种风格之下,是否把东柏林的那些带有共产主义色彩的建筑统统拆掉,柏林的决策者是这样认为的:这正是柏林的特色,东柏林的那些建筑更应该无条件地保留,甚至包括那些普通的居民,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

最好的例子,是原来在东柏林最为有名的卡尔?马克思大街。当时建设的时候,东德完全是照搬莫斯科的模式,与柏林的整个建筑风格大相径庭,但柏林现在的决策者认为这更应该保留它,因为这更能直观地告诉人们,柏林这座城市曾经经历了什么。

“总还是有地方的”。这句话是柏林的建设者进行城市建设的信条和原则。要扩建城市,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去空闲的地方找,把那些闲置的地方利用起来,而不是就盯着已经建了的地方想办法改建。所以,走在柏林的街道和小巷之中,尽管有的时候要拐弯抹角,但你丝毫也不会有不方便的想法,因为你觉得你不仅仅是在赶路,而同时是在参观一座巨大的古迹陈列馆,你会不由自主地去想,这是一座有着多么悠久历史的城市,这是一座多么有品位的城市。

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在保留古迹上更是不遗余力。我们访问这个城市的时候,市长先生会很自豪地告诉你,我们这座城市已经有400年的历史,在17世纪欧洲人刚刚开始登陆美洲大陆的时候,他们的祖先修建了典型的欧洲特色的教堂、学校、政府办公楼、医院和住宅,这些建筑在美国是看不到的。这会让我们这些中国人觉得很惭愧,中国随便拿出一个城市来,哪个不是几千年?只是我们没有像人家那样把历史当作宝贝和骄傲。我曾经想,或许是我们的历史太久了,所以才不知珍惜。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历史,也就谈不上文化和内涵,很容易让人想像它的肤浅和单薄。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也就没有了城市的灵魂和意志。

在我国,几年前曾经有两次著名的争论,一个是北京的八道湾,一个是济南的万竹园。八道湾是什么地方?鲁迅在那里住了很多年,许多著名的文章都是在那里写出来的。万竹园是什么地方?是历经几百年保留下来的一片古代建筑园林,里面设有李苦禅的纪念馆。北京为是否继续保留八道湾争论了很长时间。济南干脆争论都没有争论,推土机就开始作业了。一时舆论大哗,新闻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市民共同呼吁保护万竹园,后来中央级的新闻单位也参加进来了,万竹园才躲过灭顶之灾。

北京一直在为了拆除曹雪芹的故居进行争论。处于北京城内的这座宅院,是红学家们公认的惟一一所曹雪芹故居。它不仅仅具有红学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处典型的清代北京四合院建筑,对于北京的城市民居研究,也有重要的价值。可是有些决策者们认为没有保留的价值,因为它没有被列为哪一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红学家们四方请命,希望能保留下来。据说,决策者的答复是,院子要拆,可以保留院中的一口古井作为纪念。这是多么可笑而又可悲的事情。既然不认为它有文物价值,保留一口井还有什么意义?

在北京,有一条叫做北总布的胡同,其中有一处院落24号院,70多年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曾经居住在这个院落,“太太客厅”因文坛名人、学者大家、社会名流齐聚扬名于上世纪30年代文化圈。最近围绕着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拆除与保护,文保人士、名人家属、民间、官方文保机构以媒体为平台曾展开了一场笔墨战。媒体报道,权威部门透露梁林故居已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可是文保人士指责文保部门并未信守承诺,后来梁林故居即遭到部分拆除,院子里门楼空顶,一排正房中间拆了一间,形成一个缺口参差的洞。院内的三层小楼,一层大半已人走楼空,显得很是孤单寂寞。

徐悲鸿旧居位于重庆江北盘溪山上,抗战爆发后,他与妻子居住在此。但现在看到的情形是,旧居空无一人,处处残破,酒瓶子、破鞋、塑料袋等垃圾遍地,野狗狂吠撒欢。从2007年开始,管理单位说徐悲鸿旧居要修复,但方案几经变迁,一直未动工,现在故居已经破败得更快,花园假山上的佛像等文物已被人搬走。

如果是在伦敦,像八道湾这样的地方,伦敦人一定会这样悬挂上牌匾:“鲁迅正在这里构思他的《狂人日记》,请游客放轻脚步”,让每一个来这里的人肃然起敬。而像曹雪芹故居这样级别的文化遗迹,在英法早就当国宝看管起来了。

如果我们来到佛罗伦萨的但丁故居、哥本哈根的安徒生故居、巴黎的雨果故居,来到巴黎近郊奥维尔那间不足7平方米的斜顶而昏暗的凡?高故居,我们会为我们对于文化的无知而羞愧。

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一个贫血的城市,是一个趣味低级的城市;一个不懂得保护历史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更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

上一篇:马少宣

下一篇:马志英(抗战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