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云(鲁迅儿媳)

时间:2024-01-28 11:52:02编辑:雅博君

马新云(鲁迅儿媳)的个人简介

马新云,女,汉族,是鲁迅的儿媳、周海婴的妻子。婚后有长子周令飞(定居台湾),次子周亦斐、三子周令一,小女周宁。

人物介绍

1945年她家搬到上海霞飞坊62号,与住在64号的周海婴是邻居,并经常在一块玩耍。对于与马新云的婚姻周海婴先生有过自己的介绍:

我的婚姻

最初

我与妻子马新云从相识、相恋到结为夫妻,其过程实在很平凡,既没有我“死皮赖脸”的追求,也不曾有过“海枯石烂不变心”一类的山盟海誓。倒像是两股不同方向流来的山泉,很自然地汇合在一起了。  最初的情形有如我在前面所述,由于长年疾病的折磨,使我变得消瘦而苍白,加之我又长得高,看起来像个那年代最可怕的“少年痨”。因此周围有些邻居就告诫他们的子女,“别跟这个痨病鬼白相,当心传染上,那可一辈子倒大霉了。”为此愿意跟我玩的人实在不多,这使我感到寂寞和孤单。再说母亲又常常外出,并不总能与我同行,每当这时,我就被一个人“扔”在家里(当然那都是发病不能上学校的时候),这“度时如年”,看着钟点等妈妈的滋味真是不好受!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这处境才有了一些改变。  那一年,隔壁62号新搬来一家人。这家人口众多,除了大人,孩子有七八个,令我高兴的是这家的孩子并不回避我,特别是二女儿马新云,脾气随和常常愿意与我交往。他们家的大人,不知道是不是晓得我们家属于“危险分子”,从不阻拦。这样我们就渐渐要好起来了,一起做功课玩耍,有时去霞飞路逛马路,或到弄堂斜对面的“国泰”或朝东稍远一点的“巴黎”电影院去看好莱坞影片。这样,我渐渐晓得她家何以会搬来霞飞坊。  原来她家先前住在霞飞路西头的上方花园里。那可是个“高等华人”住的地方,弄堂挺宽,里边都是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房,有些人家是坐小汽车进出的。可是她家却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日子还过得蛮拮据。原来这里面有个缘故。  在好多年前,小马的爷爷曾是上海滩上珠宝界有名气的老板,只要提起“马瑞芝”这三个字,可说是无人不晓。不但如此,人家还晓得他马瑞芝是如何发的家。说是有一回他去云南某地操办宝石材料,偶然发现一块石头,被人不在意地冷落在一边,问问卖价很便宜,就不动声色地买了下来。运回上海剖开一看,果然如他所预料的,是块品质极佳的翡翠。这一来,马瑞芝突然“发”了也出名了,同行业都知道他手里拥有令人眼热的宝贝――上品翡翠。谁知祸福无常,她爷爷竟被压死在法巡捕房的车轮下。马家的公子,也就是马新云的爸爸是个老实而又不大管事的人,如今当家人马瑞芝突然撒手而去,这个家也就此败落下来。好在她爷爷在世时帮过一位朋友的忙,这人在浦东开家天章纸厂,有一回“头寸”掉不过来,急得几乎要关厂,是她爷爷扶了他一把,使他在银行里贷得一笔款子,才度过了难关。这位老板知恩图报,在马家惨遭败落的情况下,也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他们做三件事:一是让出上方花园一部分房子供马家老小栖身;二是送他们一部分天章纸厂的“干股”(占了整个厂股份的十八分之一),再是安排她爸爸到厂里当个行政管理方面的副科长。当然,马家表面上是败落了,实际上手里还捏着一部分宝贝――翡翠,而且业内的人都晓得,并非是什么秘密。不过无论再苦再穷,马家都不肯将之出手换钱。  谁知抗战胜利后,不知道这位天章厂老板与日伪有些什么牵连,被当作汉奸,工厂家产一律被“接收”。过了一个时期,这位老板本人坐穿,家产也收不回来了。在倒霉之前,这位老板仍不忘旧恩,给马家几根金条,让他们去另找住处。这样,马家就用这笔钱,“顶”下霞飞坊62号一楼一底住了下来。不过,由于马新云父亲在厂里只是个小小副科长,收入有限,手里的宝贝又怎么也不肯出手,而吃饭的人口倒不少,这使得他们在旁人眼里,只不过是一家空壳富人。  这种家庭的兴衰,当然并不影响我与马新云之间的关系。我不管她家的穷,她也不在乎我家“危险”的政治色彩。且随着年纪的增长,相互间不知不觉地萌生出另一种感情来。至于母亲,并非不晓得我与小马越来越热和,但她本着父亲“任其自然发展”的原则,听任我们往来,丝毫不予干涉,也不嫌她家庭“出身门户”。当有一天,我大胆向母亲提出,要带小马到我们家里来见面,母亲似乎即意识此事关系之重大,竟爽快地回答我,“那就请她来我家吃饭”。为了这顿饭,母亲做了认真的准备,结果弄出一顿不中不西的晚餐,她是想好好招待一下儿子的女朋友,我终于体会到母亲当时的心理,她一定挺高兴,只可惜这顿饭小马吃了并不受用。这当然是她事后才敢对我说的。原来她家出身南京,南京人的饮食习惯是吃饭要兼喝汤,而那天的主食却是西式面包片,不免让她觉得干干的难以下咽。不过从此以后,我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又进了一步。

发展

1948年冬天,我和母亲悄悄离开上海,转道香港、沈阳,到达北京,并在那里定居。这时新中国刚成立,廖承志舅舅有让我们去苏联留学的动机,于是我和夏衍、廖梦醒的子女分头找教师抓紧补习功课,为出国做准备。这样,回到上海我与小马重又联络上了。按当时的习惯,也到了该考虑婚嫁的时候。好在我们两家隔邻而居多年,相互都是知根知底的,因此母亲和小马的父母都赞成我们今后的婚姻。母亲还表示她挺喜欢小马,要把她当作自己女儿看待。就这样,我们就趁机明确关系――订了婚。    婚礼  我们正在补习功课之际,廖承志又传来新的意见:让我们在国内读书。这样,我们得马上返回北京去考大学。由于已经订婚,又征得双方大人的同意,索性让小马也一起到北京去读书。这样,我们双双到了北京,小马继续读她的高中,我考进了辅仁大学,读的是社会学。  那时母亲已是国务院副秘书长,住在机关宿舍里。这是当年满清贵族住的地方,有一进进富丽堂皇的四合院,母亲和另三位副秘书长同住一个四合院,各人分得其中一大间。母亲一个人在那里的生活极其简单,除了早点自己解决,午、晚两餐都在食堂打饭。请了位女佣料理家务,但她也是“上班制”,过8小时才能来干活。我俩到了北京,也参与进这种简单的生活方法,只是将大房间做了些调整,当中挂个布帘,算是两间,母亲与小马住“一间”,我住另“一间”。  令我至今难忘的是刚到北京时,母亲招待我们的那顿早餐。清早起来,她到伙房打一壶开水,将几个鸡蛋洗净,扔进水壶,开始“煮”;同时在炉子上烤馒头片。待馒头片烤香,又从壶中捞出鸡蛋来,每人分一、两个,就着馒头片吃。试想,一壶开水能有多少热量?因此这泡出来的鸡蛋,蛋黄倒像熟了,而蛋白仍跟鼻涕一般,透明地直往下淌。至于滋味更说不得了,反正怪怪的,分不清是香是腥。好在半年后,我们买了大石作的房子,这样的日子才告结束。  有了自己的房子,母亲看看我俩年纪也老大不小了,就张罗着要为我们完婚,为此小马父母也双双从上海赶来。结婚的准备完全“革命化”:买了一只衣柜放置衣物,又从上海运来旧铁架子的棕绷床,再有建人叔叔和顾均正夫妇合送的一只茶几和一只吊灯,这就是新房里的陈设。也不举行什么仪式,到民政部门领张结婚证书,用自己的相机拍了几张黑白照片,然后两亲家一道在家里吃了一顿较丰盛的饭。这结婚的过程就算完成了。这之前,岳母要为我们的婚事增添些喜气,特意在大栅栏绒线铺买了几朵红绒花,让我们这对新郎新娘佩戴起来。可我那时也已经满脑子新思想,将这玩意视之为“四旧”(按“文革”时的说法),趁她老人家不防,甩手扔进了炉灶,转眼就化作了烟尘,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啥也没说。  岳父对北京的风味小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自个儿出去,总到大栅栏的门框胡同吃“馅饼周”的羊肉锅饼和杂豆粥,他夸这家店的饼皮薄而馅多。有时还顺便带回同是那个胡同的“酱羊肉”给大家共尝。我们有时也陪着他一道出去,吃“都一处”的三鲜烧麦,喝信远斋的酸梅汤。  不久我和小马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一是她高中毕业,考进了北大俄罗斯文学系。再是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我就读的辅仁大学取消,学生被分流出去。按我本人意愿想去清华,读我自小就迷恋的无线电专业。但我是调干生,组织上却要我去北大的物理系,理由是无线电与物理是相通的。  之后才知道,这个系正另筹建一个系属于绝密单位,对外只叫代号“五四六信箱”(后来公开了,称“技术物理系”)。原来那时我们国家已在为研制“两弹”培养人才,为此北大、清华都设了这种系科,不过我去时,“技物系”的大楼刚刚落成,还是个空壳壳。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朱光亚和虞福春两位教授带领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干了起来。除了朱、虞两位教授,还有张至善和吴季兰(他们都是我的入党介绍人)。随后又陆续调进来一些人,都是这方面的尖子,其中就有后来当了北大校长的陈佳洱(当时他还只是个助教)。现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夫人庆成瑞,那时刚从苏联留学回来,也调入我们这个系。因为一切都是白手起家,因此我那时的具体工作,是在张至善同志领导之下制作实验室的仪器和各种设备。因为外国绝对禁止向我们出口这类器材,我们只有自力更生一条路。为了完成任务,有时我得拿了二机部的介绍信到处跑,寻觅稀缺的材料。好在无论到哪里,也不管多高的保密级别,都能够敞开仓库大门,任凭我随意挑选,要啥给啥,决无二话。当时还曾听到一个传闻,说是钱三强教授有意调我去他主持的物理研究所。协商结果,本单位不予放行。要不然,我今后将是另一条生活道路了。北大之所以不肯让我走,大概与我当时的表现有关。我在前面说过,奇怪得很,到了北方之后,那一直折磨我的哮喘竟然无形中消失了。又正值青春年华,心里满怀革命理想,干劲十足,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并被吸收入党,那是1956年的事

上一篇:米塞拉斯·安尼斯莫万斯

下一篇:马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