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杰罗·里奇(小提琴家)

时间:2024-01-26 13:38:04编辑:雅博君

鲁杰罗·里奇(小提琴家)的个人简介

鲁杰罗·里奇(RuggieroRicci)(1918~2012)是意大利裔美国小提琴家,1918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7岁开始跟随珀辛格学习小提琴(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梅纽因师出同门)10岁即在旧金山公演,被誉为神童。11岁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获得极大的成功。二十世纪30年代,里奇前往柏林学习,得到皮阿斯特罗和库伦坎普夫的精心指导。2012年8月6日,鲁杰罗·里奇(RuggieroRicci)这位受人敬仰的小提琴大师在加利福尼亚棕榈泉的家中因心力衰竭去世,享年94岁。里奇属于炫技型演奏家,爆发力强,有着惊人的速度和技巧。他演奏帕格尼尼、萨拉萨蒂等技巧性很强的作品,大都洒脱流畅、极为自如,颇具个人特色。

炫技大师、琴坛常青树、永远的神童

意大利裔美国籍小提琴家鲁杰罗·里奇是纵横琴坛75载,以炉火纯青的琴技傲视群雄。作为帕格尼尼的忠实仰慕者,里奇在琴技上继承了意大利小提琴学派华丽、辉煌、快速运弓的技巧特点。他的演奏揉指技巧高深,运弓严谨,动作利落,爆发力强。他一般采用偏快的速度处理乐曲,以显示其无所不能的高超技艺。对于很多高难度快速的乐曲,有着非常好的处理,如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

鲁杰罗·里奇从小便被人誉为神童,11岁时就奉献了自己首次正式演出,演奏了门德尔松协奏曲,随后很快在卡内基音乐厅成功亮相。

纵览近代小提琴演奏史,美国这片土地在早期发展阶段并没有太夺目的光环。比之强调音色甘美的法比学派、开阖大气的苏俄学派,以及讲究工整严谨的德奥学派,美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世纪初欧洲小提琴教师被引进,上述几种成熟的小提琴流派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新大陆被兼容并纳,才有了所谓的美国-犹太学派后来的兴起。其中,帕尔曼的恩师、亚美尼亚小提琴家加里米安是一位标志性的人物,但是在加里米安1936年移居美国之前,便已有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教师成为小提琴技艺从古老的欧洲过渡到年轻美国的桥梁,他就是美国人路易斯·帕辛格,美国小提琴家鲁杰罗·里奇就是帕辛格的得意弟子之一。

从帕辛格上一代的蒂博和伊萨伊,到帕辛格下一代的里奇,法比学派竟然在三代人的传承之下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今天观看里奇的演奏录像时,人们已经完全将他作为一位美国本土的“天才”看待,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已然被里奇赋予了“开天辟地”的意味,小提琴艺术发展之变幻莫测可见一斑。

里奇1918年7月24日出生,在美国旧金山长大,他的父亲是意大利移民,一名业余的长号手,所以他坚持自己的7个孩子必须都去学习音乐。里奇最初想学钢琴,但是父母觉得他更适合拉小提琴,所以在6岁的时候,里奇的父母就找到了小提琴名师帕辛格。

1928年,里奇在旧金山首度登台,拉的是门德尔松的协奏曲。1930年,在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面前演奏后,他被建议去柏林师从德奥学派的小提琴家库伦肯普夫,里奇去了,但最后仍回到了教学方法更自由的帕辛格的身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里奇被派遣到美国空军为士兵演奏。恰恰是在那段时间,也许是血脉中所袭承的意大利基因,也许是一个青年人的好胜心使然,里奇开始积累自己所特有的曲目――帕格尼尼。他这么回忆:“我那时还是个孩子,总想证明自己能比旁边的人多拉一点点什么东西,另外,在军队里演奏的曲目一定要弄得惹眼一些,后来u2018帕格尼尼专家u2019的名气其实就是这样被孕育出来的。”到了1947年,里奇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完整录制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的无伴奏版本,这件事之前从未有人做过。“我逼迫自己踏上无人走过的那条路。”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里奇这样坦承。

显然,里奇的这一举动轰动一时。如果拿他当年的帕格尼尼录音与后来诸多其他小提琴家相比,便不难发现:里奇特别强调弓弦相触时的质感,丝毫不忌惮展现出奔放不羁,甚至略带粗糙的声音效果,虽说在一些细节上还不够精雕细琢,和帕辛格所师承的法比学派大相径庭,但他洒脱自然、毫无畏缩感的勇者气质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要知道,帕格尼尼的这些“小曲子”随时考验演奏者货真价实的硬技巧,能以激情四射、不拘小节的方式诠释它们,本来就是在完美无瑕的“海菲茨们”之外另辟蹊径。

与许多杰出艺术家类似,里奇一向拒绝被贴上“只拉帕格尼尼”的标签,尤其是在1971年成为首位修订并首演帕格尼尼第四小提琴协奏曲的小提琴家之后。笔者最为欣赏的里奇录音,也不是帕格尼尼,却是他上世纪90年代在Biddulph公司独具慧眼录制下的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两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这两张唱片中,里奇竟然一一拉完了历史上布索尼、约阿希姆、翁德里切克,乃至施尼特克所写的十多个华彩乐段,勇气之充足,视野之辽阔让人心生敬佩。另外,里奇所灌录的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如亨德米特、理查·施特劳斯的小提琴奏鸣曲)也非常优秀,他还是阿根廷作曲家希纳斯特拉和奥地利作曲家艾尼姆小提琴协奏曲的首演者。

里奇拥有过多把小提琴,其中最珍贵的要数意大利制琴大师瓜涅利在1734年所制作的名琴了,它的前任使用者是波兰伟大的小提琴家布罗尼斯拉夫·胡贝尔曼(1882-1947)。在里奇第四次录制帕格尼尼随想曲时,作曲家的故乡热那亚将帕格尼尼当年用过的“加农炮”慷慨相借。

回顾里奇的一生,他以惊人的能量在70余年的职业生涯里,在65个国家举行了超过6000场音乐会,所留下的录音也多达500多个。里奇常年在印第安纳大学、朱莉亚音乐学院和密歇根大学担任小提琴教授,还在欧洲各地开设大师班,85岁时仍没休息的意思。他所著的《小提琴左手技巧》(1988)和《滑音中的里奇:小提琴技巧的捷径》(2008)受到世界各地习琴者的推崇。

和小提琴艺术史上许多转瞬即逝的“天才”不同,里奇从少年时就对“天才”这个字眼抱有警惕的态度。纵然在他9岁时,纽约的媒体已经这么评价里奇的音乐会:“一个伟大小提琴家该做的,这个孩子都已经做到了。”但一直到1990年,已近暮年的他才刚刚可以超然度外地评价自己的心路历程。

与里奇同门的梅纽因,斯坦恩,都曾先后受教于小提琴家路易斯.帕辛格,他们都成了美国音乐第一代教父级的大师,三人虽然师出同门,但演奏风格和擅长的曲目却大相径庭。正是由他们三人开始,奠定了美国小提琴家和朱丽亚音乐学院在世界乐坛的地位。

人生传奇

1918年,里奇出生于美国旧金山。

7岁学小提琴。

10岁,在旧金山登台献艺,演奏圣桑,门德尔松和维尼亚夫斯基的作品,技惊全场。

11岁,在卡耐基音乐厅演奏门德尔松的作品。

13岁,在美国巡回演出。

14岁,在欧洲巡回演出。

二战爆发后,应征美国空军,演绎生涯出现11年的真空期。

1946年,二战结束后,在纽约举办了独奏音乐会。获得空前成功。

1947年,第一次独奏了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并在此后热心发掘了很多被历史遗忘的作品。

2003年10月12日,美国华盛顿史密斯森研究中心,满头白发的里奇最后一次登上舞台,为75年的演艺生涯画上句号。

2003年,淡出演艺界,里奇大师生活在美国加州棕榈泉市(Palm Springs, California),安享晚年,授业解惑。

2012年8月6日,受人敬仰的小提琴大师在加利福尼亚棕榈泉的家中因心力衰竭去世,享年94岁。

向大师致敬

里奇一生都在追求小提琴技艺,由于过分的追求技术,未免在其他方面有所欠缺,曾有人称他为小提琴上的体操家。里奇也意识到这些,他曾说,“从技巧方面来讲,30年来,我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老路上;但是从风格上、声音上来讲,我有所改变。当我听一张自己早期录制的唱片时,我感到我的风格更加健壮了,声音更浓厚、更洪亮了。”

“想当初,我很容易就会沦为u2018天才工业u2019的另一个牺牲品。原因是,你一出道就已经成为偶像,但当你成年,人们立即会把你与当初的你比较,他们会说你看起来苍白孱弱,会说你选错了老师,甚至断言你将一蹶不振。所以,对于一个神童而言,他长大之后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错的。你不再是什么神童,想和成熟的艺术家搭边更是妄想。在那个年龄阶段,我吃了太多苦头。实在地讲,孩子一开始在靠本能拉琴,我长大后所竭力做的,就是保持住这份单纯的思想,不去变得更复杂,正是这份质朴和单纯救了我。”

里奇在自己的演绎生涯中,举办了超过5000场次的音乐会,足迹遍布65个国家。从10岁正式在公众面前亮相到85岁淡出舞台,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音乐大师。纽约杂志曾经这样评价他:“所有小提琴大师应该做的,他都已经做了。”

上一篇:马泰奥·萨尔维尼

下一篇:马天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