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大位

时间:2024-01-26 00:12:40编辑:雅博君

龙大位的个人简介

龙大位(1945― ),苗族,湖南凤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61年考入湖南省技工学校,1964年技工学校停办后入伍,大学本科学历。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当班长,1967年提任排长,后历任连长、副团长、团长。1983年后历任副师长、集团军炮兵旅长、步兵师长、集团军参谋长、副军长等职。先后到西安陆军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深造。1998年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兰州军区装备部第一任部长,2005年出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

人物简介

龙大位1945年出生在湖南凤凰,龙大位在吉寅完小读书,学习成绩一直较好,任过班学习委员。担任过少年先锋队小、中、大队长。1961年高小毕业后,被凤凰县一中录取。这既是好事,又是难事,好事是自己考上了县里一流中学,难事是家里太穷上不起学。于是急忙到县教育局反映,要求调换学校。教育局最后给龙大位调整到离家300多公里外的辰溪八六一兵工厂技工学校,老人们嫌太远不放心,不想让他去。他想穷孩子只要能上学,再远也不怕。于是龙大位含着泪水与亲人告别赴湖南省技工学校就读。

义无反顾、铁心当兵。近两年技工学校就读,由于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学校虽三次压缩规模,最后剩下为数不多的学生也因学校停办不得不返回家乡。半年后,1963年冬季征兵工作开始,当年十八岁的龙大位想,男子汉应该出去闯一闯。体检时,体重正好达到45公斤、身高1.5米,体质合格。消息传开,亲人们非常担心,不想让他当兵。公社、大队干部登门做思想工作,大力宣传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道理。但老人想起战斗故事片中解放军牺牲场面,怎么也不同意他去。当时工作难度很大,全公社几个名额都难完成任务。当时他认为,呆在家没有什么意思,这是出门的好机会,于是断然做出与亲人不同的决定:方年十八、入伍参军、义无反顾、铁心而离。

人物经历

敢于吃苦、当好士兵。1964年元月到部队后,紧张的军训生活开始,首先是军人之初课目训练。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例条令、射击、投弹、卧倒起来、匍匐前进、单兵利用地形地物等。天蒙蒙亮就起床,两眼一睁练到熄灯。腰酸腿痛,加上生活条件比较差,出现个别士兵私自逃离部队现象。在连队干部教育下,龙大位下定决心,不怕困难,刻苦训练,并取得很好的成绩,完成了由老百姓到普通军人的第一转变。分到老兵连队后,训练任务更是一山未过又一山,百里没有半里平。共同科目、技术科目、分队战术、合同战术,环环相扣,马不停蹄。由于有了新兵训练良好的基础,加上干部骨干传、帮、带及自己能吃苦钻研,训练才有较快进步。入伍一年就当了班长,入了团、入了党,四年士兵生活,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被团评为班长标兵,立三等功一次,逐步达到合格士兵的转变。

勤政廉政、当好军官。1967年底龙大位被提升任排长之后,继而任过连长、师司令部参谋、副团长、团长、旅长。他常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身教重于言教”等严格要求自己。当基层干部时,坚持与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同劳动、同娱乐,和战士摸爬滚打。以深厚的感情带兵,密切联系战士,做战士贴心人,对待士兵一视同仁,不搞亲亲疏疏。关心战士生活,经常教育督促后勤人员,要保证战士吃饱吃好,喝上开水,关心病号。以自己作模范、以连队凝聚力量、以战士健壮的体质完成上级赋予连队各项任务。当团级干部九年、师级干部十年、军级干部十年。龙大位认为,自己是一个穷孩子出生、是一个苗族家庭出生,能有今天,完全是党领导的结果。在履行职责上,既然从军守土卫国,就要敢于赴汤蹈火不惜。根据军队建设的要求,扎实有效做好军事战斗准备。紧贴任务、紧贴装备、紧贴本职实施科技练兵,科技兴装,科技兴脑,为打赢做好基础工作。任团长期间,胜利完成总参赋予现代条件下夜训试点任务,探索与敌夜视器材作战经验。任旅长期间,发扬“祖国万事连我心,无私奉献为人民”的老山精神,1985年带领全旅胜利完成老山一年半的轮战任务,部队受到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通令嘉奖。任师长期间,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命令,1989年带领部队胜利完成西安市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受到兰州军区、陕西省委、省政府表扬。任集团军领导期间,多次组织师旅级实兵实弹演习,特别在西部――95演习中组织严密,在千军万马万弹演习中不亡一人,不损不丢一件武器装备,受到现场观摩军委首长和与会同志好评。任军区装备部长期间,认真履行职责,刻苦钻研装备知识,坚持一手抓自身建设,一手抓部队装备建设,部队现有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关系上,无条件将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入伍四十年,家庭遇到不少实际问题,自己都是本着部队工作第一,家庭问题第二原则处理。家属在农村务农,生三个孩子都因部队工作忙,未回去过一次照顾。任团级干部近十年,家属未来过一次部队,直到1983年任副师长,家属才随军。家里母亲、岳父、岳母三个亲人相继去世,也都因部队工作脱不了身,没有回去处理过一次。最后一个老人父亲1986年去世,当时他正在老山执行作战任务,也只能给湖南亲人发封电报向老人表示哀悼。严格要求家属子女,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以权谋私,不搞权钱交易。老老实实做人,堂堂正正做官,扎扎实实工作。对待组织忠诚,对待工作敬业,对待同志诚信,对待学习刻苦,对待生活大众,对待自己苛刻。以人格力量教育人,取信人,团结人,凝聚人。

赴滇作战、建功南疆。1985年奉中央军委命令,炮兵旅在集团军统一指挥下,奉命进军云南省老山地区担任对越防御作战任务。命令传来,全旅官兵摩拳擦掌,血书纷纷,誓言用生命保卫自己的祖国。身为炮兵旅长,深感使命光荣与艰巨,决心用“祖国万事连我心,无私奉献为人民”的精神统一官兵思想。从参战动员、千里机动、临战训练、秘密接防、旱季作战、雨季作战、移交任务、胜利凯旋各个阶段,每个环节,坚持周密计划,严密组织、精心实施,确保万无一失。特别在四次拔点作战、八次重点炮击作战行动中,吃透上级意图,明确本级任务,拟订周密火力计划。为准确掌握敌情,多次冒着敌人炮火深入紧贴步兵第一线十七个炮兵前进观察所。为准确打击敌人,每次大的作战行动都到八十年代“上甘岭”、34号高地、巴焦坪观察所实施指挥。在战区遭到百年不遇大水灾,山体大面积滑坡,龙大位冒着危险,到有关观察所和阵地实施组织抗灾指挥。快速恢复炮兵部署,确保作战行动的顺利进行,稳定了边境防御态势,胜利完成作战任务。作战结束后全旅获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通令嘉奖。

科技练兵、提高质量。战争结束后,部队立即进入训练新高潮。参战部队如何运用实战经验指导训练,增强训练针对性,提高训练质量,已摆在全师官兵面前。“999/1”师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战争年代打了不少胜仗,为祖国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支部队突击力强,荣誉感强、凝聚力强,龙大位作为该师师长,带领全师官兵在训练改革中打头阵。经师党委统一思想后,向全师提出“全师动员,全面施训,争当训练改革先锋师”的号召。官兵叫响“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的口号。全师广泛开展党委议军,主官上阵,机关合力抓训练的局面。首长带部署,机关带部队,干部带战士训练热潮轰轰烈烈展开。以华山脚下“三只虎”为标杆,以赛促训,以比促帮,以训练质量作为衡量党委、支部、干部政绩重要标准,变为全师共同行动。由于思想统一,训练扎实,效果明显。经总参和兰州军区考核,师连续两年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深入边关、了解边情。兰州战区边防线长,环境艰苦,任务艰巨。为掌握边情,在上级的组织下,三次深入海拔4000多米的中印边境东段、中、西段进行实地勘察,情况调研。尽管阿里防区、天空防区、亚东防区边防哨所海拔都在5000米左右,空气含氧量只有50%,头痛、胸闷、心慌,但每到一地都能顽强的与恶劣环境作斗争。把勘察、调研和帮助紧密结合。几年来,龙大位多次登上全军海拔最高5328米的神仙湾哨所、茶古拉哨所,去过青海省玉树、果洛艰苦地区,中蒙边境甘肃段最高哨位。为保证边防封控任务完成,到海拔4700多米的红旗拉甫等一线封控部队检查装备保障情况,即时解决实际问题,为部队完成封控任务创造有利条件。深入边防既受到边防部队欢迎,又磨练自己革命意志。

立足本职、抓好装备。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大军区成立了装备部。龙大位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兰州军区第一任部长,既感到光荣自豪,又感到任务繁重艰巨。为保证起好步、开好局、谱新篇,对装备部自身建设提出“扎实打基础、全面抓建设、坚持高标准、认真抓落实”思路。组织党委一班人做到新编制、新班子、新标准、新作为。对指导部队装备工作提出“着眼作战想问题、面向全区抓工作、立足现有抓管理、提高装备保障力”的要求。五年中,突出抓重点部队装备建设,装备“三化”管理、装备人才建设、装备战备训练,装备配套建设,广泛开展装备保障组织指挥,动态条件下装备技术保障演练,有力地促进了军区军事斗争装备准备工作。

努力学习、不断充电。学习是工作基础,是进步的阶梯。几十年来,龙大位把学习当作工作第一需要,坚持学基本理论、学军事知识、学科技文化、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先后到西安陆军学院、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学习。人类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几十年来,本着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总结做法,结合工作、训练、和作战任务,进行了一些理论思考,先后撰写了《灵活编组,靠前指挥,充分发挥炮火快速反应力》、《提高训练质量之我见》、《藐视、重视、威慑敌人紧密结合、做好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准备》、《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加强装备工作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研究对策、适应新军事变革对作战的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等论文,对指导部队作战训练和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上一篇:马特尼亚

下一篇:罗哲(川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