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易(印度)

时间:2024-01-25 09:01:24编辑:雅博君

罗易(印度)的个人简介

罗易(Manabendra Nath Roy)(1887年3月21日 - 1954年1月25日),亦译作鲁易、鲁依,印度革命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及活动家。早年曾为共产主义领袖及理论家,在墨西哥、印度及中国参予领导共产主义革命;后来以共产主义极权,拚弃共产主义,改为宣扬其“新人民主义”。

早年

罗易原名Manabendra Nath Bhattacharya,十八岁即参加印度地下独立运动。1915年尝试发动武装政变推翻英国统治未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前往欧洲大陆的德国及中国上海寻求德国提供武器支持印度革命,但未能获得成功。之后分别前往印尼、日本、韩国、墨西哥、菲律宾及美国,并在美国改名为 Manabendra Nath Roy。罗易为政治理论家及活动家,1917年往墨西哥,与当地知识份子及政治领袖关系密切。罗易曾为墨西哥社会党总书记。十月革命后转向共产主义,与当时在墨西哥的鲍罗廷熟悉,并一起创建墨西哥共产党。罗易为共产国际驻墨代表。1920年受列宁之邀前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二次大会,于会上发表关于民族及殖民问题的理论,为列宁在这方面理论的补充。同时开始参予共产国际事务,同年于苏俄的塔什干成立印度侨民共产党。1922年为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之一,之后曾为共产国际主席团成员。

到中国

1927年年初,罗易奉共产国际之命前往中国,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团团长,负责指导中国革命。罗易于4月初抵达武汉。4月12日蒋介石及国民党右派在上海清党,引致宁汉分裂。罗易与当时中共主要负责人陈独秀,谭平山,以及鲍罗廷等对革命方略出现争论。5月31日,共产国际密电中共,指示中共发动进行土地革命,武装农民、没收土地;渗入国民党内并组成可靠的武装部队。罗易于6月将共产国际指示给予国民党于武汉主事人汪精卫过目,最终武汉方面亦实行分共。同年8月罗易返回苏联。

与共产党决裂

罗易于1929年共产国际六大后与共产党决裂,罗易公开批评共产国际极左,而其本人则被共产国际开除。1930年出版关于中国之书本《中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罗易返回印度后,被英国当局逮捕,被判六年监禁,于狱中著有《现代科学的哲学结果》一书原稿。罗易出狱后宣扬反对极权主义,支持反法西斯战争;同时并为自由印度起草宪法,提出由地方分权的经济政策。二次大战爆发前,罗易违反当时印度国民大会众领袖及印度共产党的主张,力主印度与英国合作对抗希特勒及法西斯;并指只有自由的英国得到胜利,印度才可能获得独立。

晚年

罗易晚年表现对小资产阶级民主及共产主义失望,转为开始研究称为“新人民主义”(Radical Humanism) 的新主张。其思想收录在其晚年论著《理性、浪漫主义、革命》。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辞典》的词条解释

罗易,马纳卡德拉?纳特(Roy,Manabendra Nath)

1890年左右生于孟加拉,1954年1月25日在台拉登逝世。

罗易是第一代印度共产党人之一。很早卷入他故乡孟加拉的革命运动,1910年第一次被捕。1915年,他离开印度,在美国对社会主义有初步认识。在布尔什维克革命以后,他到了俄国,1920年被派赴塔什干为印度革命者组织训练中心。当年,他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崭露头角,会上通过的殖民地问题提纲一部分是他起草的,虽然经过列宁修改。当列宁对亚洲主要人口为农民这一事实有深刻印象的时候,罗易深信,不管怎样,印度存在一个迅速增长的工人阶级,能够进行政治领导。与此同时,他幻想大规模的工业化正在开展,从而使他相信印度资产阶级会满足于它现有的种种机会。因此,共产党人应当不与当时甘地领导的国大党所代表的中间阶级的民族运动打交道。列宁却主张独立地与它合作;但是否可能或应当有共产党人同“民族资产者”之间的联合,一直仍然是殖民地国家中的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在印度建立一个共产党是一个非常缓慢和困难的过程,罗易不可能很容易与发展情况保持接触,虽然他始终是乐观的。他在1922年出版的一部书阐发了他的下列论点:英国政府和印度资产阶级更加接近,因为前者对群众的动荡惶惶不安,要用让步的办法来争取后者。由于坚持这种理论,他同共产国际官方的想法多少有些脱节,但是在1927年危机期间,当苏联和共产国际的领导无法把中国的年青的党从孤立和失败中挽救出来的时候,他的声望使他足以担任派驻中国的代表。次年,在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他重申他的下列信念:印度正在转变为一个工业国,他还把它的农业说成是处在根本转变关头。他从这里推断出向资产阶级作更大的政治让步的可能性,认为这将导致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非殖民化的局面。在工业问题方面,他得到大多数英国代表的支持,于是发生了激烈的辩论。最后,罗易作出的经济和政治结论都被否定。由于这一点以及他在中国没有成功,他终于失意了,1929年7月他被开除。1930年他回到印度,从1931年到1936年他在狱中。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他站在反法西斯立场支持英国政府;从此,他脱离马克思主义,渐渐趋向一种自由主义。他的一些早期著作还是引人入胜的,虽然由于他主要靠自学成才,他的作品显得缺乏系统性。他论述唯物主义的一部著作(见“参考书目”⑥),首先讲希腊人和古印度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一直谈到20世纪的物理学问题。这部著作表明他在一些地方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持批评态度──“马克思走得太远”(见该书第199页)。他在关于中国的一部著作中企图对中国历史进行解释,如果作为在马克思主义者刚刚处在探索初期的领域的一种开拓性的研究,还是有意义的(参看民族主义;革命条目)

(VGK)

参考书目

①桑卡?高土:《印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民族主义》,1973年英文版。

②索布汉拉尔?达塔?古普塔:《共产国际、印度和殖民地问题,1920―1937》,1980年英文版。

③约翰?P?海思柯克斯:《印度的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马?纳?罗易和共产国际的政策(1920―1939)》,

1971年英文版。

④马?纳?罗易:《转变中的印度》,1922年英文版。

⑤同上作者:《中国的革命和反革命》(20世纪30年代),1946年英文版。

⑥同上作者:《唯物主义──科学思想史纲》(1934),1940年英文版。

上一篇:聂明宇

下一篇:罗勃·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