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梅普勒索普

时间:2024-01-25 05:05:40编辑:雅博君

罗伯特·梅普勒索普的个人简介

罗伯特·梅普勒索普(RobertMapplethorpe,1946-1989),20世纪的一名美国摄影家。梅普勒索普镜头下的男模特儿们都有一种优美刚健、身材比例恰到好处的身体外形,而他更是通过精湛的用光与构画处理,来刻意强调这种外在的形体美。梅普勒索普以自己的完成度极稿的男人体影像,将理想化的男性美转化到相纸上。

基本介绍

英文名:Robert Mapplethorpe

国籍:美国

出生地:纽约皇后区

生日:1946年11月4日

逝世:1989年3月9日死于艾滋病(年42岁)

伴侣(爱人):Sam Wagstaff (男)

作品特点

美国摄影家罗伯特·梅普勒索斯(1946-1989)的男性人体影像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出现于美国艺坛。当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正处于分化、重整之中,而同性恋运动也正方兴未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梅普勒索斯趁势而起,以其表现内容惊世骇俗的摄影作品一跃成为西方现代艺术史与现代摄影史上引人注目的“异端”。而他的对称均衡的经典性画面形式,则正好契合后现代艺术对传统形式的招魂,因而倍受西方艺术界的宠爱。

男性人体摄影

从历史并不长久的人体摄影史看,男性人体摄影一直是一个不言而喻的表现禁忌。但是,梅普勒索普的人体摄影表现以极大的勇气提示了这样一种曾经被有意忽视的现实。但相对于激进的内容而言,他采用的表现形式却显得相当的古典。梅普勒索普的人体摄影作品风格优雅,构图严谨,他对画面构成比例、人体姿势安排、造型、用光等方面均有严密的考虑,因而在形式表现上总是以无以复加的完美先声夺人。虽然他的人体摄影在表现伦理方面经常引起世间哗然,但单从画面看,男人体这个容易引起骚动的主题却在他自己布下的唯美视觉之网中,以将情欲彻底过滤的方式扑灭了肉体的人间烟火气,画面完全呈现出一幅对平面图像的苦心孤诣的形式推敲。

正确的身体比例、起伏多致的曲线、强健发达的肌肉、突显男性力度的姿势,这一切都是为了强调他心目中的男性理想美。梅普勒索普以他出示的无可挑剔的男性人体美证明,人体之美不仅仅寄寓于女性人体,而且也同样存在于男性人体中。他通过独特守法来表现男性人体美,为人体美的定义做出了新的拓展。经过他和其他一些摄影家的共同努力,男性人体终于在当代人体表现中获得了堂堂正正的“公民权”。

分析

尽管梅普勒索普的人体摄影受到了高度的评价,但这些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种将对象作为一种物质加以刻画的倾向。他的冰冷透澈的视线使这种倾向变得清晰可感,也许这是由将人体理想化所引起的必然结果,因为在梅普勒索普通过他的取景框苦苦寻找人体的正确比例时,他与对象的交流变得次要起来。此时,人仅仅作为一种索取造型素材的对象,而不是与之对话、交流的对象而存在。

他的男人体作品(以及花卉等静物摄影)虽然从正面亮出了自身同性恋的倾向,另一方面又把男人体彻底当作“物体”来处理,在注重和谐与平衡的传统框架内刻画了一种古典式抽象美。他还因对手交、勃起的男性器官等近乎露骨的性暴力描绘而给观者带来视觉冲击。更何况,梅普勒索佩是因艾滋病而英年早逝的。正如市原研太郎阐述的,这个事实除了赋予他以性“煽动者”*1的角色外,也把他神化为一名殉教者。梅普勒索佩愈是被加速神化,他的声誉一般而言愈是显赫,构成其作品的灵魂――亦即他不得不从事这一主题创作的环境和动机――就变得愈是含糊不清。梅普勒索佩的同性恋主题、他作为性煽动者而闪亮登场的历史角色等的激进意义和力度,可以认为就是这样被冲淡被中和被消费的,最终变得毫无反抗锋芒可言了。

作品评价

摄影以同性恋为主题不是进入70年代后才出现的。同性恋不是一种全新的主题,众所周知的例子可举出乔治·普拉特-林斯和迈纳·霍华德;如果回溯到更早的年代,就马上会联想起弗雷德·霍兰德·戴伊和威尔海姆·冯·格罗丁等人以表现自身同性恋为题材的作品。活跃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普拉多u2013林斯,拍摄了很多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男人体,给人以神话般的联想。迈纳·霍华德也留下了暗示自身同性恋倾向的作品,当然,那不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以抽象手法表现大自然的局部景观,作品大多将其当作精神世界的隐喻来描绘)。霍兰德·戴伊将自己化装成基督的模样,摄制了一系列自拍像。以美少年爱慕者著称的冯·格罗丁,则不厌其烦地拍摄聚集在塔奥尔纳别墅内的美少年的肢体。

即使在摄影历史上留名,这些作品也是零零星星的,不能视为具有文化意义的潮流。同性恋作为摄影与艺术的主题而大量浮现,还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

当时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以往或被当作个人嗜好打发了事、或被视为变态异端备受冷落、或被撇在社会边缘甚至底层难以出人头地的男女同性恋者这一怪异存在纷纷开始“显山露水”。他们的存在之所以开始被社会认识,一则由于这些艺术家表现得特别活跃,二则由于他们结成社团主张各种权利。纽约克里斯特发大街、旧金山卡斯德罗和洛杉矶西好莱坞等地的同性恋聚居区一时间名声大噪,他们的存在开始引起世人的瞩目。但尽管如此,这些同性恋大街的状况终究是例外的,至今依然在就业、住宿等构成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频遭充满好奇的目光。即使从接受歧视的立场上来看,也有很多同性恋者在70年代至今的岁月里选择了“避开众人眼目”、“不在社会上抛头露面”作为各自的护身符。可以认为,这与其说出于无奈,莫如说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自己蒙受的无端歧视和蛮横偏见,他们从未停止过反抗。此外,作为人类“理所当然”的性取向之一,同性恋者首先必须自己接受自己,进而寻求社会各阶层的宽容。这一切,均在作品中得到强有力的如实表现。

这里试以人体表现为例进行一番考察。以往的男人体即便予以描绘,也是表现“男性”肉体的理想美,而且在多数场合是靠避免正面描绘来维护“男性”权威的。相形之下,从正面表现同性恋题材的作品则开创了一种新的表现形态,既不同于单纯将“男性”理想化的人体表现,也有别于将被摄者置换成“男性”而沿袭以往女人体表现模式的“男式”翻版。

人物简介

生平经历

出生于纽约的梅普勒索普原本在纽约布鲁克林的普拉特艺术学院学习雕塑与设计,但这个美术学生最终却不敌摄影的魅力,终于放弃原有的专业而专事摄影。梅普勒索普于70年代初期开始 出现在美国当代艺术现场,此时正逢摄影作为一种表现手段而受到重新评价之时,而他的形式古典的摄影作品在后现代多元观念的映照下显得非常地投合时尚,因而大受艺术市场的欢迎。梅普勒索普由于正确地把握了艺术与市场、形式与内容等诸多关系,因而在艺术与商业这两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西方后现代艺术的代表性人物。然而,他的另类生活也终使他的艺术生命为之付出生命,1989年,处于事业顶峰的梅普勒索普死于艾滋病。

曼普尔出生在纽约,是家中六个孩子中的老三。1970年,他从布鲁克林的艺术学院毕业,开始为杂志社工作,以拍摄静物(主要是花)、肖像和赤裸的男、女人体而闻名,其中大部分的作品都是明胶银版的黑白照,非常地富有意境。他注重追求摄影的艺术化,在1988年成立的基金会上,他强调说,我们的一个目标就是将摄影提升到与绘画、雕塑一样的重要地位。80年代初,他举办了一个具有SM色彩的“橡胶皮革男人”展,引来众多争议的同时,也暴露了他私生活方面的“特殊”趣味。但这也启发了很多人的灵感,比如94年昆汀电影《底俗小说》中出现的SM场景。

几年后,他“变本加厉”,推出了系列的“黑人人体集”,这对大多数(甚至包括了黑格尔和尼采)认为“黑人毫无美感”的西方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冲击,更要命的是,他重点突出了传说中黑人那“完美巨大”的生殖器,让千万的白人深感不安。对此有人评论说:曼普尔将阴茎作为一件艺术品摆在了美国人的脸上。这其中,最著名也最富争议的有两幅作品,即《穿涤纶装的男人》(《Man in Polyester Suit》)和《戴风帽的男人》(《Hooded Man》),照片上的主人公是同一个人,名字叫Milton Moore,他在照片中并没有“露脸”,“露脸”的是他硕大的阳具和完美的身躯,在令人想入非非的同时,又教人感觉到恐惧,后面一幅还让人联想到臭名昭著的三K党,总之,它们是“色情”与“艺术”的完美混合,似乎在印证或控诉着白人对黑人一贯的“鸡大无脑”之偏见。甚至,连曼普尔本人也曾和朋友探讨过阴茎与智慧的反比关系,真如此,亚洲男人(特别是日本)就可以自豪了,

曼普尔认识Moore是在曼哈顿的大街上,当时他刚从一家SM酒吧走出来,一眼就看见了穿着涤纶西装的Moore,马上惊为天人,在已“阅过万人”以后,他认定Moore就是他苦苦追求的“上帝”。在说服当时还是水兵的后者后,Moore允许曼普尔为他拍照,于是就有了“风华绝代”之《穿涤纶装的男人》。从此,曼普尔就对25岁的Moore充满了催人泪下的爱意,有次,他反复地对一位朋友说他有多么的喜欢Moore,见后者不为所动,他就拿出照片,一边抽泣,一边指着照片上的阴茎说:现在你明白我为什么喜欢他了吧?但显然,Moore并没有接受曼普尔对他的这番“情意”,曼普尔死后,Moore曾说:我们的关系仅限于拍照,他把我当成动物园里的猴子。

1986年,曼普尔被检测出感染了HIV,但他并没有停下自己前进的步伐,在三年间,他又拍摄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使他跻身于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其中包括了一组他的自拍肖像,详细记录了他与AIDS搏斗的嬗变历程,最后一幅是他紧握着骷髅状的拐杖,隐含着与死神共舞。富有戏剧性的是,在曼普尔宣布感染HIV后,他的作品价格一路飙升,平均售价达到了50万美元/每幅。1988年,他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旨在资助摄影艺术以及与AIDS相关的医学研究。

1989年3月9日,年仅42岁的曼普尔辞世,他的骨灰与母亲葬在了一起,墓碑上没有他的名字。

我从没有把我的人生与摄影分开来考虑过,这两者是连在一起的。我确实相信有某种完美存在,实际上,我已经成了美的俘虏。”――罗伯特.梅普勒索普

从形式上看,美国摄影家罗伯特.梅普勒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的摄影风格是非常的古典,而从内容看,他的照片却又常常惊世骇俗。梅普勒索普的摄影终于使人相信,古典的形式趣味与叛逆的生活方式并不矛盾。相反,能够将这两者融合得天衣无缝,方才证明一个艺术家的非凡才华。

梅普勒索普的摄影题材不外四个方面的内容:人体(主要是男性人体)、花卉、自拍像与名人肖像。无论哪个方面的题材,他都以其特有的精致、雅致与严谨的形式追求使之成为一件摄影艺术的极品。

梅普勒索普出道之初,曾与摇滚音乐家帕蒂.史密斯共同生活有年,但当史密斯要与梅普勒索普分手时,他以“要去做同性恋”相威胁,未果。这使他彻底抛弃勒自己需要加以掩饰的过去,走上了一条在人格上不再有所顾忌、不受任何羁绊的不归路。现在,这个同性恋艺术家已经死于艾滋病,但他在照片中释放出来的本属禁忌的情欲,却通过经典的画面获得了某种合法性。面对他形式严谨、内容广泛的摄影表现,人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摄影是一种艺术表现的观念。

被称为“黑暗王子”的梅普勒索普与其他摄影家通过努力,使摄影这门相对年轻的视觉表现样式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当代艺术观念方面乘风破浪的急先锋。当然,他队摄影作品完美的不懈追求,也使摄影作品名副其实地具备了一件艺术品的资格。

梅普勒索普1946年生于纽约,他从1963年起在普拉特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与雕塑,1970年从该学院毕业。在1972年左右,他开始拍摄作品。1976年他在纽约举办了第一个个展。此后,除了在世界各地举办摄影作品展以外,他也从事电影制作、唱片封套的拍摄等各种活动。他于1989年死于艾滋病。出版的摄影作品集有《黑色男性》(1980)、《丽莎.莱昂女士》(1983)、《某些人:肖像之书》(1985)、《黑书》(1986)等。

梅普勒索普:坠入地狱的天使

罗伯特.梅普勒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1946年生于纽约,1963年就学于普拉特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1970年毕业于该校。1976年在纽约举办第一个个展。1989年死于艾滋病。出版的作品有《黑色男性》(1980)、《某些人:肖像之书》(1985)等。

初识梅普勒索普是被其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所震撼。他的人体摄影作品多以黑人男性为拍摄对象,黑人全裸的身体被摆在一个圆形或矩形的封闭空间中,展现出一种平衡却富有张力的古典美,肉体的柔软感消失殆尽。他的作品画面简介、线条刚毅、用光精致,所有被纳入其取景框的事物都呈现出无机物的特征。此外,他的照片还涉及对手交、勃起的男性性器官露骨的描写,这些作品不仅仅冲击着人们的感观和还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人体摄影在摄影诞生之初就已存在,即便是那个保守年代里,依然有零星类似于《草地上的午餐》这样男性衣冠楚楚女性却不着一缕的照片流传至今。也有与同性恋相关的摄影作品留名于摄影史,如迷恋美少年的冯.格罗丁就反复地拍摄美少年的肢体。但是梅普勒索普却通过其对完美异常执着的审美情趣颠覆了传统的观看法则,他的作品得到摄影界的认同,男性身体从而被推上被观看的位置,摄影师们拥有了拍摄男性肉体的话语权。

他的作品反应出了他的性取向,只有对同性身体存在着深沉的迷恋才能拍出如此震撼的人体作品。对于他是同性恋这个事实他毫不掩饰。对他而言拍摄照片就类似于记录日记,别人看了他的照片就能了解他的私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想展示他的私生活,而是他只想拍摄好照片。让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其对完美的艺术形式坚持不懈的追求更是他直面死亡的态度。他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通过其自拍照窥见一斑。梅普勒索普是个极度自恋的人,当然他有自恋的本钱,因为他有着出色的相貌和如太阳神般健美的身躯。

在早期,他的自拍作品虽然主题不太一样,有的展现了其初入社会的彷徨,有的记录了其无病呻吟的忧郁,有的则表现其乐观自信的精神状态,虽然这些照片的画面都极具感染力但是基本上都是肤浅的自我记录。而在1986年他患上艾滋病之后,他的照片开始呈现出对生命和死亡的探索。虽然身体的状况每况愈下,但是他依然坚持用相机来关注自己。这是种可怕的镇静,仿佛他只是在观看另一个生命的走向死亡过程。骷髅图案这时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最有名就是这副他手持骷髅权杖直视镜头的照片。这种并列的视觉语言告诉我们他已经有了面对死亡的觉悟。画面中的他虽然憔悴却依然英俊,而长时间凝视这副照片我们感觉不到死亡的阴影反而感觉到死神同其合而为一的威慑力。梅普勒索普至死都坚持着其法西斯美学般的审美观。梅普勒索普,我把他称为坠入地狱的天使,他有着天使般的美貌,但他却生错了年代,艾滋病夺走了他的生命。艾滋病不是个人的错误而是时代的错误,太多思想家艺术家在这个年代被艾滋病夺走了生命。

回顾Robert Mapplethorpe从今年7月29日到11月5日,苏格兰国家现代艺术长廊(Scottish National Gallery of Modern Art)将举办Robert Mapplethorpe的个人回顾展.这是在苏格兰举行的首个Robert Mapplethorpe纪念个展,也是英国近十年来的首次.

Robert Mapplethorpe(1946―1989)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两性裸体素描,以及他对同性恋,SM的独特描写闻名卓著,他的大胆探索成为了当时性解放运动的一个典例.在距离他辞世15周年的今天,我们是时候回顾他的一系列名作.肖像画是一个重点,以艺术家,作家,明星和社会名流作为对象,即使他创作下的花也有”纽约之花”之名,都成了最独特最有代表性的形象.

Mapplethorpe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对传统价值和地位看得很重要.他会从整体上去展现一些美的人和物,用灯光衬托出最好的形象,平衡点和对称性.在同性恋得到社会的日益重视, Mapplethorpe也会将作品的注意力放在美,性爱和死亡这个永恒的生命话题上.

提到经典专辑封面,Patti Smith的首张专辑Horses一定榜上有名。这张率性、自然、充满中性魅力的照片正是出自Robert Mapplethorpe之手。Robert生於1946年的纽约,20多岁才开始从事摄影工作。最早他想成为音乐家,後来於布鲁克林的Pratt Institute学画,受到友人影响开始玩起相机与图像拼贴。1970年,摄影开始被视为精致艺术,并在市场快速崛起;同时间,庞克运动与同志文化也蓬勃发展。Robert就在这个时机遇到Patti Smith,并担任起她的摄影师。"如果生於17世纪,我会成为一位雕塑家" Robert说,但相机技术的便利帮他省去许多麻烦。他的摄影以裸体与静物著称,简练的线条充满古典气息。古根汉美术馆将他的作品与十六世纪晚期的矫饰主义(Mannerism,比巴洛克还疯狂的繁复华丽)并列展出,呈现古典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对话。Robert Mapplethorpe的作品让我想起Edward Weston,同样表现身体与静物线条的美国摄影师。Edward取材的对象以女性为主,光影表现较柔软;Robert的线条锐利、反差大,男性模特儿往往以违反人体工学的姿态,呈现古希腊时期的力与美。其中一系列作品是将结实的黑人男子置於圆型空间里,彷佛是达文西的黄金比例延伸到真实场景(其实我不晓得该定义照片为二度还是三度空间、真实或虚幻场景)。另一系列令我驻足的照片是他的自拍像,神态像极了David Bowie。

Robert Mapplethorpe的作品有许多同志意象,在当时颇具争议性。1989 年,辛辛那提艺术中心的馆长即因展出他的作品而被起诉。此一事件後来被拍成电影Dirty Pictures。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样的控诉当然很可笑(否则不就轮到古根汉馆长倒大楣?)。摄影发明以来,拍摄裸体闻名的摄影师不可胜数:前面提到的Edward Weston、德国的Helmut Newton、日本的荒木经维、台湾也有王志伟等人。不论是专业摄影或业余作品,裸体作为艺术/商业/政治语汇,在中外早已司空见惯,其中涉及窥视、意淫的内在动机与权力位置,相关论述在西方世界也已经讨论了几十年(议题之庞大当然也不是我所能谈的)。女权主义者或文化评论家,总是能从蛛丝马迹中看见侵犯与被害的相对位置(摄影者vs.被摄者或读者vs.作品),但对我而言,无论男体或女体的展现,自己都是个视觉受惠者,一切无关性向也无关道德,只有美或不美的区别。然而,美感与快感往往是纠结不清的,我无法伪善地宣称欲望与艺术是何等清楚地划分界线;也无法细究作者的创作脉落,并予以道德批判-既然欲念被定义为不道德,不道德的读者又有什么立场去批判?但道德与性别政治问题之所以再三提及,正因为全世界的裸体影像中,充斥著大量"男性"摄影师的"女体"作品。所幸,Robert Mapplethorpe大多拍摄男体,甚至有多幅阳具的特写,倒是让人想知道男性读者的观感。

风中镜 历历专栏之三爱、青春、照相薄

我毕业的摄影系做了一个20周年的通讯录,前几天我收到了一本。通讯录按照年份和班级排列,每个人拥有一张小小的大头照,以及旁边罗列的姓名、电话、地址等信息。这些陌生或熟悉的师兄妹和师姐弟,包括我自己,一下子从全国乃至全球集中于此,成为一个真实存在的文本。影像档案,这个社会学常常使用的词汇,这个摄影纪实性的基本应用,终于也被教授或学习摄影的我们使用了一把。

这些大头照一律黑白印刷,从1985年到今天,这些去掉颜色的照片显现出不约而同的朴素的历史感,时代或时尚的东西似乎被抹掉了许多,每张照片都痛痛快快的进入了一种叫做回忆的气氛之中。的确,这本照片集里的同学们,每个人的回忆都折射着别人的回忆,记忆交错着,可能又滋生出新的故事。有怕短的友谊,有怕长的爱情,也有终结了爱情的人们,或履行婚姻,或独走天涯。还有同处一个城市而老死不再往来的那种,比如我们生活的这些荒凉的城市,比如扪心自问过去那些同样荒凉的爱情。 然而我们还没有看破或看透,因为我们走得路还不够长,人生应该还会有很多可能。20年,可以让同学录上少许人的名字加上小框框,但生命的大树枝繁叶茂,花飞鸟鸣,我们的精彩人生有待至少另一个20年后再回顾。我们也许应该先看看别人的故事。 让我们跨过时空,把回忆的长镜头转到1960年代的纽约布鲁克林区,20多岁的Robert Mapplethorpe遇到了和他同龄的女孩Patti Smith,前者是一个学习绘画和雕塑的学生,后者则是一边打工一边写诗唱歌的摇滚青年。他们有一段不算短的同居生活,Robert Mapplethorpe曾经给了Patti Smith一个结婚戒指,并告诉他的父母他们已经结了婚。他们后来生活在艺术家和音乐人汇集的曼哈顿,Mapplethorpe开始用摄影做作品,Smith则尝试组建乐队登台演出。1975年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Smith发表了首张代表70年代纽约地下摇滚旗舰的专辑《horses》,Mapplethorpe也因为拍摄这张唱片的封面照片而引人注目。从此,他们开始出名了。

然而,Robert Mapplethorpe是一个有同性性取向的英俊男人,七十年代初,他通过纽约大都会美术馆馆长结识了艺术品收藏家Sam Wagstaff,后者成为他毕生的资助者和爱人。1980年,Patti Smith离开纽约并嫁给了一个乐队吉他手,夫妻二人隐姓埋名,退出摇滚乐坛。他们都让对方离开了自己的生活,却恰好成就了一生的友情。Mapplethorpe终生都在为Patti Smith拍摄肖像和唱片封面,从Smith以朋克音乐先驱者的姿态活跃于纽约,到她心情寡淡的在底特律家中做贤妻良母,再到1988年以后的复出,照片中的Smith让我们看到了Mapplethorpe在自身多元性取向的背景下微妙而美好的性别视点。 后来,Robert Mapplethorpe在1989年死于艾滋病,据说他和他拍过的男人中75%有性关系,他的这些情人们大都死于同样的病,包括那个艺术品收藏家也早几年离他而去。1994年,Patti Smith也永远失去了她的丈夫。 当我把注视重新放回到我手边的这本照相薄上,我发现时间并没有因回忆而停滞。青春就像我们喜欢的那条牛仔裤,版型漂亮,穿着频繁,可惜掉色。还好,因为有影像,我们记得那种青春的靛蓝色。

上一篇:芦川泉

下一篇:马蒂·博文(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