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克俊的个人简介
柳克俊,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专家。主持组织研制成中国第一台电子数字式鱼雷指挥仪系统;研制成我国首台完全国产化的半导体军用电子计算机;率先开创电子计算机在海军中的应用和推广;参与创建我国军队系统院校的第一批计算机和系统工程专业和研究所。从事系统工程研究,创导信息系统工程研究,为我国军队指挥自动化建设、信息系统工程研究作出了贡献。
人物简介
柳克俊,教授。江苏南京人。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员、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系副主任,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兼华东工学院教授、石河子农学院系统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军事系统工程委员会及系统工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指挥系统、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工程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系统工程》等。
人物生平
柳克俊,1933年11月26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一个普通市民家庭,195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电机系。在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氛围熏陶和老师们的培养下,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1953年毕业时被钟士模教授录取为研究生。随着教学深入,清华大学引进了苏联专家。由于苏联专家调动,柳克俊随苏联专家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读研究生。为了能流利地跟苏联专家对话,学校要求必须在两个月内掌握俄语。于是,他夜以继日地学习俄语,俄语过关了,他成为苏联专家的得力助手。195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研究生毕业,按原计划应返回清华大学建立自动化系,但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急需高科技人才,部队把他调到哈军工海军系建设指挥仪专业。他积极投入到海军系的建设工作中。1957年他以秘书、翻译、海军团员的身份随中国军事院校代表团出访苏联、波兰、捷克等国,通过参观访问,进一步激发了他科技强国、强军的决心。
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口的机电解算装置非常昂贵。他在很快掌握这些军事装置的同时,思考如何把算盘的工作原理用电子器件去自动完成。1956年底,他提出军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设计方案,立即得到各级首长的赞成和支持,并被任命为该技术的负责人。经过奋战,1958年9月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军用电子数字计算机――“901”,为军队指挥自动化建设打下基础。
60年代初,哈军工进行学科调整,成立计算机系和计算机研究所,柳克俊是该部门的技术骨干。70年代哈军工南迁湖南长沙,改名为长沙工学院,后改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柳克俊继续从事计算机研究,积极推进军队指挥自动化建设,同时,在系统工程领域进行开拓,参与创建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为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工程在我国、我军的推广和应用作出了贡献。
1984年,柳克俊调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任总工程师。海军成立指挥自动化领导小组,他担任该小组副组长、总工程师。在此后10多年中柳克俊为我国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工作着,积极推动和开展了海军指挥自动化工程。他参与创立了该中心硕士研究生点、联合博士研究生点。他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始终站在这个领域的前沿,不断为我军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柳克俊身兼多职,他是国防大学、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二至第六届常务理事、信息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军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军事运筹学》等杂志编委,国杰老教授科技开发研究院项目主管和信息与系统工程咨询开发研究所领导。他一直在教育战线、科技战线上耕耘着。
技术成就
1956年,柳克俊研究了海军当时比较先进的自动机电解算装置之后,下决心要用电子数字化计算机来取代。当时中国还没有电子数字计算机,他就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世界电子计算机的只字片段资料,从逻辑代数、自动机理论、数值计算、程序编排、脉冲技术、电子器件等着手,反复思考、研究,在图纸上设计。他刻苦钻研,终于在1956年底设计出了我国军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图纸,并设想将此设计方案(简称“901”)用于海军鱼雷射击指挥。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会遇到各种挑战,尤其那些持不同意见人的挑战。当时苏联顾问说:“你们中国就没有计算机,我们苏联也才刚刚研究。你一个年纪轻轻的柳克俊不可能搞出什么计算机,更不要说搞军用计算机了”。柳克俊不服气地说:“数字计算工具的祖先――算盘,就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中国人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搞计算机?非用你苏联进口的、昂贵的、庞大的、模拟解算装置不成?”当时,内部也有些人不理解、不相信。于是柳克俊一方面积极宣传,解释计算机的优越性、重要性以及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在他努力下,单位专门抽调相关人员组成科研组,柳克俊任组长,在雷达实验室做实验以验证设计方案。在研制过程中又得到了当时哈军工陈赓院长和刘居英副院长的肯定和鼓励。他们说:“中国人应该有自己搞计算机的志气,外国有的,我们应该有,外国没有的,我们需要的,也应该有。”在各级领导的信任、关怀和支持下,使他欢欣鼓舞,更加坚定了他研制计算机的信念。于是,他团结科研组的人员日夜奋战,终于在1958年国庆节前夕研制成了我国第一台军用计算机。之后,机器从哈尔滨运往北京,向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首长汇报,得到了中央首长的肯定。
随后,在哈军工海军系成立了计算机专业。为扩大科研队伍,系领导决定“拔青苗”(即从相近的专业抽调尚未毕业的学员)充实科研队伍。当时科研组108人,号称一百零八将,已开始向第二代半导体计算机冲刺。国防科工委非常重视此项科研工作,把我国最新研制的晶体三极管提供给科研组。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们这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信心百倍,更加努力工作,终于在1961年研制成我国首台完全国产化的半导体军用电子计算机,随后生产出用于海上实验的军用样机。1962年夏,在旅顺海军基地做了海上鱼雷攻击射击指挥实验,以及海上夜间鱼雷攻击实验,均获得成功。为使科研成果转变成产品,在他的倡议下,武汉无线电厂、抚顺电子仪器厂、江西德安浔阳电子仪器厂中专门建立了电子计算机生产车间,保质、保量地生产出了计算机。随着科研和生产的深入发展,海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我国各大海区进行实验,如渤海、东海、南海,并能满足各个季节海军作战的需求。柳克俊积极投入到艰苦的海上实验中去。
正当柳克俊所在的计算机科研组准备向数字化第三代(集成电路)迈进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1962年他28岁,因科研教学成绩突出被提升为副教授,是全院最年轻的教授,这在“文化大革命”前是少有的)被关进了牛棚。在身陷囹圄的情况下,他满脑子还都是计算机问题。当造反派逼他写检讨时,他交出来的竟是研制计算机正确性的阐述。造反派认为他“死不改悔”,又进行一番批斗。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对军队、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却始终不渝。“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他又投入到科研教学第一线。1970年哈军工南迁长沙,恢复了计算机系和研究所。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研究工作也从计算机、指挥自动化系统扩展到数字化振动控制系统和巨型计算机。他被评为湖南省科技大会先进个人和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并担任湖南省电子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湖南省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担任总工程师期间,海军成立了海军指挥自动化领导小组,他任领导小组副组长、总工程师。他大力推进海军指挥自动化建设,为我国海军指挥自动化建设作出了贡献。1986年海军从国外引进了直升机,需要增加反潜功能。如果再从国外引进技术,就需要几百万外汇,如果国内自己改进,也需要百万人民币。而这些都赶不上时间要求。经过反复论证,听取各方面意见,他认为可由海军自己改造。在经费少、时间紧、风险大的情况下,许多人不敢介入此事,更多的人强调引进。为了给国家节约经费,为了赶时间,他决定亲自干。在他的组织下,只用了九万元人民币就完成了反潜功能任务。当时,许多人都为他捏一把汗,待任务完成后,上级表彰这项科研项目,发放奖金,他一分钱不要,而把奖金分给了大家。他说:“军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只要把任务完成好,我比什么都高兴。”
柳克俊长期从事指挥系统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工作,使他涉足许多跨学科、跨部门的工作。他深刻体会到:要取得整体、满意的结果,必须全面,综合、系统地考虑和解决问题,而绝不仅仅限于搞军用电子计算机。因此,他强调全面性和系统性,尽可能利用科技,以工程的手段建设系统。这就是他长期工作所形成的系统工程观点。在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倡导下,他积极投身于系统工程在我国的创立和发展工作。在国防科技大学参与创建了系统工程系,亲自授课,指导学生做实验。担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军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6年他倡导和筹建了信息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任主任委员,身先士卒,勤奋工作,为该学会作出了贡献。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被评为学会先进工作者。由于柳克俊在这一领域的贡献,被聘请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系统工程与系统科学》主编。著有《系统工程》、《信息系统》等科技图书,发表论文约百篇。
简历
1933年11月26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50-1953年在北京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自动控制专业学习、毕业。
1953-1954年在北京清华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专业学习。
1954-1956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由苏联专家直接指导研究生学习,
1956年研究生毕业。
1956-1956年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指挥教研室讲师、教学组长。
1956-1957年任上海海军驻厂军代表办事处指挥仪系统军代表组组长、工程师。
1957-1962年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系数字式指挥仪系统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1962-1966年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系电子指挥仪系统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1966-1970年任哈尔滨工程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
1970-1978年任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1974-1976年任湘西沅凌县,湖南省农业学大寨湘西工作团组长。
1978-1979年任长沙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1982-1984年任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系副主任、教授。
1984年至今任北京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海军指挥自动化领导小组副组长、总工程师,国防大学、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信息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军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杰老教授科技开发研究院项目主管和GJSPSTCDA信息与系统工程咨询开发研究所领导。
主要论著
1、柳克俊.全国第一届电子计算机会议论文集.小型军用电子计算机,1960
2、柳克俊.军事指挥控制系统技术.全国系统工程学术讨论会报告,1979
3、柳克俊.系统工程论文集.军事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4、柳克俊.第二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计算机技术在装备论证研究中的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0
5、柳克俊.C3I系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指挥、控制、通信、情报(C3I)系统的心声:不间断工作,高智商,“傻瓜式”.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6
6、柳克俊.纪念甲午海战一百周年论文集.不忘屈辱,迎接信息革命挑战,振兴海军.北京:海洋出版社,19947
7、柳克俊.系统思维论文集――纪念钱学森85寿辰?系统思维与信息系统工程.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96
8、柳克俊.第七届海峡两岸资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集?论“信息化与信息系统工程”.长沙:湖南矿院出版社,2001
9、柳克俊.数据链――现代战争的必备手段.指挥自动化,2002
社会评价
柳克俊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批高级知识分子,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说:“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柳克俊的今天。”他研究生毕业后,按计划是返回清华大学,但当时上级决定调他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系筹建新专业,他毫不犹豫地表示:“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毅然服从组织决定,打起背包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报到,在军队一干就是40余年。他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兢兢业业。他负责研制出第一台军用计算机,参与创建了哈军工和国防科大的计算机系、系统工程系,参加建设了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参与创建了该中心的硕士点、联合博士点。在军队的多次调动中他无条件服从组织决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56年,上级派他随苏联专家到东海海域验收工作。当时,由于我国刚刚解放,海区尚未扫雷。为了苏联专家的安全,他首先冒着生命危险出海下潜航行,证明海区确实安全无误,然后才与苏联专家一起出海,辗转各个海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1957年,在研制我国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时,按照上级要求,为尽快出成果,他每天平均工作15小时。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中,个人婚姻很少考虑,一直到34岁才结婚。儿子出生时,他还在东海海上进行试验。直到儿子三个月时,他才见上第一面。
他在科研工作中态度严谨,实事求是。他常说:“搞军事装备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绝不能马虎从事。尤其是指挥控制系统,信息错误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1975年春,领导决定让他到湖南湘西农村工作团工作,当时他刚从海上实验返回学院,领导谈话后,他毫不犹豫地奔赴湘西偏远山区的桐木村大队。当时那里非常落后,农民生活极其困难,讲“湘话”,无文字。柳克俊面对重重困难,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他和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和他们打成一片。他用自己的储蓄作为抵押,筹措资金,建立石灰窑、发展副业、推行杂交水稻等。结果,生产效益显著,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他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谋利益的带头人。目前,柳克俊老当益壮,仍然关心着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如对近期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大型集成办公软件Office的评审和积极推广。他常说:“这是中国年轻人奋发努力自己制造的软件,应该支持、帮助他们。要使他们u2018青出于蓝、而胜于蓝u2019,学生胜过老师,这样我们国家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