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麟锡

时间:2024-01-20 05:18:41编辑:雅博君

柳麟锡的个人简介

柳麟锡(,1842年―1915年),朝鲜王朝后期儒学家、义兵将领。字汝圣,号毅庵,本贯高兴柳氏。他是儒家朱子学的代表人物,同时在朝鲜近代史的特殊背景下,坚持“卫正斥邪”和“尊华攘夷”的思想,并付诸实践,领导义兵运动,反抗日本侵略。失败后逃入中国东北,并在中国去世。遗著有《毅庵集》。

生平

早年生平

1842年(朝鲜宪宗八年),柳麟锡出生于江原道春川,幼年时受教于叔父柳重教和学者金平默,14岁起师从著名朱子学(理学)家李恒老(号华西)。李恒老主张对内维系儒家道统,坚持春秋大义,对外尊华攘夷,同时又延续“北伐派”的主张,要求北伐满清,恢复明朝。李恒老一派(华西学派)的主张在内忧外患的朝鲜近代史上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欧美日本势力入侵朝鲜以后,李恒老及其门人更是以“卫正斥邪”的口号,坚决反对天主教等洋教及当时社会流行的开化思想,接连发起一系列反抗运动。因此又被称为卫正斥邪派。

除了柳麟锡的老师李恒老以外,柳麟锡的叔父――柳重教也是华西学派的重要代表。因此柳麟锡自幼在华西学派的薰陶下成长,后来成为卫正斥邪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1876年,朝鲜与日本缔结《江华条约》前夕,柳麟锡及洪在龟等江原道、京畿道儒生46人联名上“斥洋疏”,与在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持斧上疏”的崔益铉遥相呼应,共同提出了“倭洋一体”的口号,坚决反对与日本修好通商。柳麟锡的这次上疏运动很快以失败告终,影响也非常有限,但仍是他一生第一次重要的政治活动,也奠定了他一生为“卫正斥邪”奔走的活动基调。

1868年李恒老死后,由金平默继承他的道统,1891年金平默去世,柳麟锡的叔父柳重教接续之;1893年柳重教去世,柳麟锡被推为华西学派“正统道脉”的继承者。其后柳麟锡在忠清道堤川聚徒讲学,欲在乱世中将华西学派发扬光大。史书记载道:“及省翁(指柳重教)没,门下进者皆以所事事麟锡,同门诸贤,亦多处门生,远近莫不慕仰以斯文宗匠”,可见那时的柳麟锡在朝鲜已经是一个很有名望的硕儒了。

乙未倡义

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从清朝手中夺取了朝鲜的控制权。日本在朝鲜扶植以金弘集为首的亲日傀儡政府,并在“甲午更张”的名义下实行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表面是推进朝鲜的近代化,事实上是加紧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和同化。1895年(乙未年)八月二十日(阳历10月8日),日本公使三浦梧楼策划暗杀了亲俄的朝鲜王后闵氏(明成皇后),史称“乙未事变”;十一月,金弘集亲日内阁颁布“断发令”,下令所有朝鲜男子一律剃掉长发,并鼓励人民穿洋服,并强制执行。乙未事变和断发令严重伤害了朝鲜人的民族感情,积聚在心中已久的反日反政府情绪如火山爆发,终于引发了“乙未义兵”(第一次义兵运动),导致了朝鲜社会空前的混乱和动荡。柳麟锡在义兵运动爆发之初,曾聚集门徒,提出了深处乱局之中的三种方式:一曰举义扫清,一曰浮海去守,一曰自靖致命。他最初主张第二种方式,但在这年十二月,他的徒弟安承禹、李春永等人在京畿道砥平里起义,行军至柳麟锡所住的堤川时,竭力恳请柳麟锡出面举义。柳麟锡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于是柳麟锡被推戴为义兵大将,以“复雠保形”(指为国母(闵妃)复仇和保住朝鲜男子的发型)为旗号,于十二月二十四日率3000人发动起义。

随着享有崇高声誉的“卫正斥邪”巨头――柳麟锡的加入,乙未义兵运动达到高潮。柳麟锡颁布了《告八道列邑》的檄文,呼吁道:“上自公卿,下至士庶,孰无哀恸迫切之志?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各自寝苫枕戈,亦皆赴汤蹈火。期区宇之再造,见天日之复明。奚但为功于一邦,实是有辞于万世。”柳麟锡的号召得到广泛响应,闻庆的李康年、砥平的金百先等义兵队伍闻讯赶来会合,与柳麟锡联合作战。其中金百先出身平民,是一位胆识过人、骁勇善战的勇将,他率领的400名炮手是义兵攻城的重要力量。柳麟锡部下的金春永高兴地对金百先说:“将军至,事无忧矣!”这些义兵被整编为一支部队,柳麟锡任总大将,统帅全军。在柳麟锡的指挥下,义兵迅速席卷忠清道、江原道、庆尚道等朝鲜中部地区,攻城略地,切断电线,袭击地方官衙和日本机构,杀死亲日官吏和日本兵,一时震动全国。次年正月,柳麟锡率军攻打忠清道重镇忠州,金百先率军夜袭东门,奋力登城。金百先身先士卒,头一个登上城楼,杀死守城日军和官军,处死了忠州观察使金奎轼,一举占领忠州城,柳麟锡义兵进入全盛。

当时“俄馆播迁”已经发生,金弘集等被杀,朝鲜亲日内阁垮台,被李完用、李范晋等人主导的亲俄政权所取代。亲俄政权一方面宣布废除断发令、蠲免赋税,一方面急派人招抚义兵。各支义兵部队在政府软硬皆施之下相继解散,唯独柳麟锡认为“大义未伸、国仇未报”而拒绝撤兵。这时候,柳麟锡的义兵队伍发生分裂,原来金百先攻克忠州以后,被儒生安承禹所嫉恨,金百先在攻占忠州后率军乘胜追击逃窜的日军,要求安承禹增派援兵,安承禹却一兵不发,致使金百先败北。金百先兵败回营后见安承禹,拔刀就刺,安承禹吓得连忙躲避。而柳麟锡非但不处罚安承禹,反而以违反军规为由下令将金百先斩首。义兵队伍莫不为金百先感到冤屈,“自是以后,物情惨淡,军容更不振”。这不能不说是柳麟锡自毁长城,为其失败埋下伏笔。四月,朝鲜政府派张基濂镇压柳麟锡义兵,形势极为严峻。安承禹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迎战,由于金百先被杀后军心浮动,所以很快被张基濂率领的官军击溃,安承禹被俘后遇害。柳麟锡原来攻陷的诸多城市都接连失守了,柳麟锡决定向平安道、黄海道一带转移,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实现战略转移,以价川为中心继续进行抗争。

后期活动

柳麟锡义兵在平安道一带屯驻时,由于势力大为削弱,所以遭到了当地观察使、郡守的攻击,加上朝鲜各地义兵均已解散,只有柳麟锡一支孤军,所以不得不继续撤退。柳麟锡决定率部队渡过鸭绿江,前往中国辽东地区。柳麟锡部队“所过索资粮,颇有不戢之谤”,但仍有许多人感念柳麟锡的忠义,跟随他渡江。柳麟锡率军来到中国盛京的怀仁县(今辽宁桓仁),但当地知县徐本愚要求柳麟锡部队解除武装。1896年(建阳元年)七月二十八日,柳麟锡的义兵部队终于在浑江边解散,柳麟锡作为义兵将领的生涯也告一段落。

此后柳麟锡在吉林通化五道口定居,建立村落,继续讲学,史载“麟锡建夫子庙,习俎豆,勤u稼,边俗化之。”所以有人称赞他:“彼柳麟锡之徒,一介布衣,近寓江左四五年间,文风蔚然。江左之民,稍知义理之别,亦知华夷之辨”。到1897年,朝鲜高宗派人前去招抚柳麟锡,表示亲日派已被击退,断发令已经废除,希望他回国。柳麟锡也上疏高宗谢罪,并前往鸭绿江南岸的朝鲜楚山居住。其与朝鲜政府的关系便有所缓和。高宗下诏称:“尔之能改悔自首者,极为嘉尚。特赦尔罪,以开自新之路。”但柳麟锡仍未放弃他的原则,他在上疏中表示他“必报国仇、必保华脉”,也就是说他必须要驱除日本人以为明成皇后报仇、也坚持保住“小中华”(指朝鲜)的国脉。1897年10月12日,高宗李熙自称皇帝,改国号称“大韩帝国”。柳麟锡站在小中华思想和事大主义的立场,对高宗称帝表示坚决反对。他说:“吾国帝大明,是孝庙(朝鲜孝宗)与老先生(宋时烈)所立光明大义而世守者也。天下无二帝,不当复帝。”并指出高宗“则只得谨守华法,以帝先王先祖所帝之皇明,为待天下真主之作而已。”然而他尊华事大的思想在近代朝鲜明显已经过时,所以高宗仍然建立了“大韩帝国”,而不是柳麟锡所希望的延续明朝正统。

由于对政局的不满,1898年春,柳麟锡再度进入中国,他与韩国政府的关系也重新紧张起来。1900年,柳麟锡移檄国内,号召为明成皇后复仇。此时中国义和团运动兴起,韩国国内也风传柳麟锡勾结义和团进攻的传言,一时“传闻狼藉”。1905年11月,日本强迫大韩帝国签订《乙巳条约》,将韩国变为事实上的殖民地,义兵运动再起;1907年7月,日本逼迫高宗皇帝退位,随后又强迫韩国签订《丁未七款条约》,解散大韩帝国军,使第二次义兵运动进入高潮。柳麟锡再度潜回国内,于顺川郡起义,“建旗一呼,投者云集”。但他这次起义的影响已大不如前了,很快被日军镇压,柳麟锡于1908年7月亡命俄国海参崴。此后他试图促使李相l、李范允等抗日势力的整合,决心从俄国远东地区反攻国内。经过柳麟锡的努力下,1910年6月,这些义兵的势力终于得到统合,称为“十三道义军”,柳麟锡被推为义兵的都总裁。随后柳麟锡发布了《通告十三道大小同胞》之檄文,于8月挥师南下。但随着《日韩合并条约》的签订,日本最终吞并了朝鲜半岛,日本还向俄国交涉,要求俄国阻挠义兵活动,终于使十三道义军瓦解。柳麟锡的武装抗日道路就这样结束了。

之后柳麟锡住在俄国海参崴,继续以讲学形式鼓吹抗日意识。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满清王朝被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柳麟锡起初对清朝的灭亡感到十分高兴,但对于中华民国采取西式共和政体又很失望,他说:“中国乃天下中心,不可一日无帝。”同时他又写了《与中华国政府》的书信寄给南京临时政府,主张中国重建华夷秩序,以维持世界和平。1914年,柳麟锡移居中国奉天省西丰县,继续教化当地朝鲜族居民。1915年,柳麟锡在奉天宽甸去世,享年74岁。

思想

柳麟锡是朝鲜李恒老创立的“华西学派”的直接传承者,因此他的思想自然属于朱子学(理学)的范畴,而在当时朝鲜近代史的特殊背景下,又将李恒老“卫正斥邪”的思想付诸实际并发扬光大,成为卫正斥邪运动的领军人物。作为理学家,柳麟锡认为“理在气先”,理与气之关系表现为理在上乘气,气在下载理。此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柳麟锡接受了李恒老“理主气客”说,指出:“其所本者理,所形者气,而理气元是帅役上下。”这种理气关系,即“理主气客”、“理帅气役”、“理上气下”等所活法,隐含着为“卫正斥邪”论寻求其理论基础的意图。

“尊华攘夷”也是柳麟锡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守华终身”。他的主张跟宋时烈以来的朝鲜历代朱子学者的“尊周大义”一脉相承,都是奉明朝为正朔,否定满清,并认为朝鲜作为“小中华”,延续着明亡以后“中华”之血脉。他对中国极度推崇,说:“吾之慕中国,非我独为也,吾之先师,吾东诸先贤为之已甚矣。先贤、先师为之已甚,吾不敢不为也。”他还说:“盖中国,世界之一大宗,天地之一中心也。中国立则世界定而天地成,中国跌则世界乱而天地毁。”他在给中华民国的书信中所以他所保之国不是朝鲜,而是“中华一脉”,救国之道也就是他口中的“保华之道”。此外他对清朝的看法也并非那么仇视,他表示:“盖清国之陆沉帝王神州,毁裂华夏法服,诚万古莫大之变,莫大之罪……然论其罪则在顺治,而不在后孙,独有不能用夏之罪耳……使彼已能用夏,则亦可雠乎?其于我国,素许以自守礼秩,而至近年甲申政变,又赖其力而免为倭洋……今日清固夷狄,而倭洋又夷狄之降为禽兽者也,为去禽兽之祸,则庶无不可藉力于夷狄也?……且清虽曰非类,其中亦有中华古族为其朝列,而诚心相爱者,视突厥、契丹、回纥则有间焉。”因此柳麟锡和中国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讲学时“清人亦襁负而至,声闻东方”。

柳麟锡的思想也非完全泥古不化,他之所以排斥开化党势力,是因为他认为“夫夺人之国,先夺人心;夺人心,土地不难夺也。”因此坚决反对开化党借助外国(尤其是日本)力量实现朝鲜的“文明开化”。他不反对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认为一定要派有爱国心的人出国留学。这是朝鲜近代史上“卫正斥邪派”中的比较独特的观点。

评价

柳麟锡在当时朝鲜社会的评价是截然不同的。一方面,他作为卫正斥邪派的代表人物,儒林对他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彻底贯彻了儒家思想和士人精神,同时又积极抗击日本侵略,挽救国家危亡,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被奉为“斯文宗匠”。当时的处士黄t这样评价道:“麟锡,故持平重教从侄,而李恒老门人也。以儒学著,而慨有气义”。但另一方面,柳麟锡也遭到了开化派的非难。当时的社会主流不把他当做鸿儒,而把他作为“匪徒”来看待。比如当时一本名为《日新》的日记就这样记载道:“柳麟锡年前为义兵大将,为官兵之所败,率其略干徒党,以辽东某县逃越……柳某原来排外思想中者。”而著名开化派官员金允植则这样描述柳麟锡:“以义兵魁首,为官兵所败,逃入辽东,诱引韩、清子弟以排外斥洋之语,人多信从。至是与义和团相合,将有贻害本国之举”,并说“人多笑其狂妄”。可见开化派对柳麟锡非常反感。另外也有部分儒学者批判柳麟锡所固守的事大主义和小中华思想,比如柳寅植便说道:“柳麟锡之崇华庙,吹嘘庄窜,至不忍见,使士气委靡,民风懦弱,皆此辈事大之论为之祟也。”可见尽管柳麟锡具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度的爱国心,但在他生活的年代却是极具争议的人物。

到了现代,随着朝鲜半岛民族主义的盛行,曾领导义兵运动抗日的柳麟锡的评价也变得很高了。韩国在1962年追叙柳麟锡建国勋章,表彰他对韩国独立运动做出的贡献;后又将他定为2000年1月应予纪念的独立运动家。

上一篇:潘金英

下一篇:吕绍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