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静(画家)的个人简介
柳静,笔名墨浓,1972年生,山西人。先后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1996年9月入中央美院研究生课程班学习,2005年中国美协培训中心高研班学习,艺术硕士,中国当代女子画会成员。
参展记录
1994年
09月,创作《风华流年》(油画)入选第二届全国教师优秀美术作品汇展;
u200b10月,创作《云阵》(油画)入选“我的家乡”山西省美术作品展既首届画院美术作品联展;
1999年
07月,《故乡?煤海》(油画)入选99年迎澳门回归北京美术作品展;
07月,在北京“观景廊”举办双人展;
2000年
03月,在东华门“华氏画廊”举办“油画四人展”;
10月,在“秦昊画廊”举办个展;
2001年
06月,在何杨吴茜现代绘画馆举办五人联展;
08月,在北京“茗客画廊”举办个人画展;
10月,在北京“茗客画廊”举办群展;
12月,在北京“亿庄美术沙龙”举办群展;
2002年
05月,作品参加“秦昊画廊”举办的联展;
2003年
6月,在北京林风艺术公作室举办个展;
2004年
5月,在秦昊画廊举办联展;
2005年
12月,作品被中国美协收藏;
2006年
10月,在北京福瑞尔艺术工作室办联展;
2008年
8月,在北京福瑞尔艺术工作室举办个展;
2011年
4月,在首师大美术馆参加画室联展;
12月,作品《沁园春?雪》被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收藏;
2014年
5月,本人与作品参加“第六届德国中国文化周”主题画展/艺术展;
7月,油画作品《晨练》入选“第十六届山西省美术作品展”;
12月,水彩作品《暖》入选山西省美协第三届小幅水彩写生画展;
2015年
7月,作品参加第二届中国?右玉油画写生作品展;
10月,作品参加山西省艺术博览会;
2016年
7月,作品参加“中德同行”历届德国艺术之行画家汇展。
获奖经历
1989年
01月,创作“英姿”(泥塑)在全国师范生习作交流协会举办的的1989元旦“未来园丁奖”中获优秀习作奖;
1991年
9月,创作《失去的空间》在山西省师生美术、书法作品展中获高校专业组三等奖;
2001年
07月,作品参加“迎奥运中国书画大赛”获中国画组金奖;
07月,论文《浅论中国水墨画的发展》荣获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山西省艺术院校美术精品展论文二等奖;
2004年
9月,作品《花样年华》入选庆祝建国55周年山西省艺术院校美展获二等奖;
2010年
5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参加研究生文化节获二等奖;
2011年
5月,参加首师大美术学院纪念建党90周年五校研究生作品展获三等奖;
2014年
12月,水彩作品《飘》参加山西省美协第三届小幅水彩写生画展获优秀奖;
2015年
12月,水彩作品《节日》参加山西省美协第十七届水彩展荣获二等奖。
出版著作?
《当代油画名家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5.12。?
收藏记录
《恋之四》(45X33.5cm),个人,2000.9;?
《伞?天》(60X60cm),华氏画廊,1998.9;?
《秋风来袭》(60X90cm),华氏画廊,1998.9;?
《恋之二》(45X33.5cm),华氏画廊,1998.9;?
《妆之二?晨》(46X38cm),秦昊画廊,2000.9;?
《恋之五》(60X60cm),秦昊画廊,2000.9;?
《沁园春?雪》(50X70cm),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2011.11。
艺术评论
心语的象征――柳静的油画
文/徐恩存
当代文化语境,使艺术更加关注人本的主题,因此,绘画的表现便顺其自然的从外在描绘转向内心传达,在形式与语言上必然体现出更为情绪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内心世界图景的梦幻,想像与朦胧的抽象性、不确定性已成为当代画家难以回避的共同命题,它使当代画家们在新的思维空间中思考并创造着自己的艺术,这些艺术以“心语”和“自白”的方式,言说着“人”的主题的无比丰富,以及由此演绎出内心图景,在整体上看,他们都是精神的象征,而非传统的情节叙述与场景还原。
女画家柳静的作品,是从女性视角对女性自身的发现与表现;在冷静、孤寂的氛围中、在不事张扬的日常生活中,揭示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思考,焦虑与困惑。显然,在平静与悠然的女性意象背后,是历史的巨变和时代的转型,它或显或隐的影响甚至冲击着她们的心灵,并改变着她们的生存状态与人生态度,她们的人生因而面临着新的选择。
柳静善于在身边的凡人小事中X取灵感,在熟悉的人物和生活中找寻创作冲动。她在单纯、简洁、平实的风格中确立自己的艺术取向、审美追求和表现特点,最重要的是,她在不显山不露水中,使作品的整体感觉精神化与象征化。人物在表现性手法中虽不失具象却体现出符号的特点,在漠然的表情处理中让人领略思索的隽永与回味的深长;无疑,这是一种对传统绘画模式的告别和对现代意识的引进,但都不是蒙克式的紧张与扭曲,夏加尔式的魔幻与浪漫,而是画家在自我感受与体验中积累并凝聚的形式,以向内转为特点,使作品的形式选择、意象确定、色彩处理无拘无束,洒脱至极却贴近人本的核心,明显地体现出向着个人经验,向着语言和感觉层面的转向;显然,画家是以虚构和情绪化为作品的表现起点,即,她的作品,不是现实的呈现,是以虚构和想象去挑战现实的,是以个人化的反常规的幻想之物,替代或解构现实中普遍化的、秩序化的想像关系。
艺术是一种更复杂的人类精神的象征行为和情感表达形式,它与现实,与人都有着更深刻、更广泛的联系和互动,但它更重要的宗旨是,表现人及其生命存在,就此而言,艺术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把我们的认识潜力从其外在形式解放出来,使之获得精神独立与之表现自由。
柳静的油画,具有很强的表现性,作品以平面构成关系组织定向结构,消解了其中时间因素。突出了画面中意象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角度、距离、层次并在“不真实的原则”中,使意象关系在客观规律之外和逻辑关系之上得到表现;在这样的作品中,记忆不保留一切,而只保留精神深刻的一面,并在一定的想像中凝定,使之沿着意象的方向演变,在感觉中表现或在表现中感觉。
毕加索曾说过:“艺术的重要课题不是追求,而是发现” 。对于今天的艺术家来说,毕加索的话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他道出了艺术的本质性理念;柳静得绘画在于发现,而其心语的象征,只能在新的发现中产生,又在新的发现中得到表现。
意象的书写
文/赵永康?
柳静在求学期间穿行于中央美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两地,学习了油画和国画的专业课程,这种学习的经历使柳静不乏传统的学院绘画的功底,与此同时,得益于她游走在中西传统绘画之间,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绘画艺术的比照有了属于自己的判断,在之后的艺术实践中又不固守于学院专业绘画固定的思维模式,而是在油画创作中追求一种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蕴,作者的本意是要在油画的作品注入中国绘画中“立象尽意”的美学精神,试图追寻东方艺术“遗形取神”的意境,自觉寻找心灵的寓所,造化虚境,以示真情。她把自己的油画作品归于意象一类,这种尝试无疑是有意义的。
柳静的绘画作品提供给我们的视像并非是我们所处的实有世界的真实,而是对世界充满个人想象的虚构,它循着是世俗审美的规则,以含蓄、象征、别出心裁的幻想杜撰出一个寄寓隐达的意象之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她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决定了她对个人价值取向的认定,我们看到反映人的生存意境和人的内心情结成为她绘画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所谓“游于自然”也正是她与生俱来的“心性”,这种“心性”从她的作品中自然的流露出来。从画面中几近看不到一丝现实社会的影子,有的只是含蓄、委婉、寓意的描述,以致“不到之到”的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