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毓璜

时间:2024-01-18 03:16:03编辑:雅博君

刘毓璜的个人简介

刘毓璜(1909年-1993年),于1909年出生,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是一名教师。

人物简介

刘毓璜(1909―1993年),刘晦九长子,幼时聪慧好学,后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1935年冬,他与刘毓珩、刘毓[、刘毓琳兄弟四人在北平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暑假,兄弟四人又从北平回到家乡巢县。是时,刘毓[正在南开大学经济系读书,曾于1935年冬入党,并和贾明庸等领导过天津“一二?九”运动,老四刘毓琳(后改名刘刚)于1935年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已是“民先”成员。他们回到家乡,开了个家庭会议,当即做出三项决定:一、刘毓璜辞去南开大学经济系研究所资料室负责人的职务,到巢县初级中学当教导主任;二、小兄弟三人结伴去延安,家中老小让大哥留下照顾;三、由大哥刘毓璜掩护从北方来的两个中共秘密党员陈元(后叛变)、贾明序(中央电影局贾霁),寄身在巢县初中进行工作。刘毓珩回到巢县后,积极开展工作,在巢中曾以《革命人生观》为题作演讲,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充满爱国热情。他的讲话,深深打动了青少年的心,播下了抗日的火种。

当时,执掌巢县中学大权的校长陈灌芜在上海养病,学校工作全权委托当时在校任教导主任的刘毓璜负责。刘毓璜和当时在校任职的中共秘密党员陈元、贾明序聚在一起,形成了学校的领导核心,陈元任教导副主任,贾明序当初二班主任,兼教数学。他们三人当机立断,对学校工作做出四大改革,即:一、废除国民党的“纪念周”,改成自由学术讲座,宣传抗日救国;二、废除公民课,改为生活座谈,根据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杂志》宣传抗日民主,宣传爱国七君子;三、编写墙报《晓光》周刊,由刘毓璜、贾明序和进步学生徐■负责,积极宣传抗日思想;四、跟地方民众教育馆合作抄录新闻,并编成简讯再油印散发给群众。此外,还用画漫画、出墙报形式,一度把巢中的抗日宣传工作搞得热火朝天。

1937年“七?七”事变后,章乃器成立安徽省抗敌民众动员会,并委任刘毓璜为巢县抗敌民众动员委员会主任。同年10月下旬,刘毓璜又成立了巢县战时青年服务团,有2980名青年和学生参加,在含山接运前线退下来的伤兵,同时以多种形式宣传抗日和慰问伤员。1938年4月29日即巢城沦陷前一日,刘毓璜已将战时青年服务团改组为精干的巢县青年工作团,全团有近百名青年学生,年龄多为十四五岁,先至槐林镇张扬即巢县中学学生翟贵勋家,5月8日便踏上远赴武汉、长沙的路途。一路上,他还组织学生,四处收集和创作抗日歌曲,编写话报剧并不时搬上临时搭起的舞台,怒斥敌寇的强盗行径,唤起民众的抗日激情。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抵达长沙,并拜会了徐特立。

9月初,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张治中决定要巢青成员往湘西国立第八中学校本部(驻所里镇,现吉首市)报到,刘毓璜在该部任文史教员。抗日胜利后,刘毓璜返回巢县,1947年去芜湖师范任教,积极组织学生声援南京“五?二○”运动。1949年4月30日芜湖解放后,又协助方向明举办芜湖市第一期教师训练班。次年,受聘到南京大学任教直至离休。

个人著作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初探》、《中国历代名人词典》、《论汉晋南朝的封建庄园制度》等。

家庭成员

父亲:刘晦九

兄弟:刘毓璜、刘毓[、刘毓珩

家庭成员介绍

刘晦九

刘晦九――巢县最早走出的大学教授

该水师学堂始建于1890年,为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军事学校,设驾驶、轮机、鱼雷3个班,课程有英语、机械、航海、天文等,此与刘的志趣及其后生活阅历不符。况且辛亥革命后,江南水师学堂即改为海军部办公地,这更证明“毕业于水师学堂”之说欠实)。20世纪20年代初,刘晦九就以其博学执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开巢县(今居巢区)人在大学任教之先河。又有史料称,他早年在北平时,就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1925年回乡后,一度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仍念念不忘造福桑梓,先后在巢城创办了明强小学,并发起成立居巢卿云诗社。他知识渊博,为人谦恭,被诗社推选为社长,从而结识了一大批地方名人,如曾任县教育局局长的李蕴初(李克农之兄),著名诗人胡资方,教育界名人陈灌芜,书画名家刘慎旃,以及早在1913年时,曾就读于巢县官立中学堂的刘■敬与其妹夫陶静庵等。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刘晦九,更念及一度火红桑梓的官立中学堂。中学堂天地虽小,却不忘“凭山脊以为堂,士品宜从高处立;借湖光而作鉴,文风须向上游争”,仅在1913年招收的学生中,便造就培养出诸如李克农(今上将)、刘■敬(留美硕士,时任金陵大学教务长)、刘■诚(留英博士)、杨亮功(1907年在柘皋首创“养正小学”即后为第二高等小学读书,再至巢县中学堂、合肥省立二中就读,于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万昌言、董质坚(时任合肥二中教师)等佼佼者。刘晦九目睹着列强对华虎视眈眈,念及到官场上下日趋腐败,故而萌生出要为地方再办中学动议,好培育振兴国家的英才。适时,恰逢张治中将军1927年回乡扫墓,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的陈灌芜也于同期返里,他们均有热衷办学育人的心愿,一回到巢县,就积极参与“复校”工作,并由陈灌芜等人领衔,经过1928年一年的努力,后上报安徽省教委经审核批准,鉴于原名“中学堂”已不合时宜,始将学校定名“巢县县立初级中学”,校址仍选定于巢城卧牛山东麓定林寺旁原中学堂,并由县财政局下拨开办费3000元加以修葺、扩建。扩建后的校舍坐西朝东,校门迎着朝阳,右前远处为“旗鼓相当”的旗山与鼓山,大门左前,为拔地矗天七层高塔,即俗称羁绊卧牛(卧牛山形似一头牛脊朝西、牛尾向北的老牛)的大寺塔,莘莘学子步入循此拾阶步步而高,有催人奋进之深涵。

1929年3月,几经坎坷的“巢县县立初级中学”终于开学,校长陈灌芜。当时,学校共招收本科班、预科甲班、预科乙班、职工班四个班级。当年秋季,再增招一个女生班。至1930年秋,全校已发展为六个班,学生数达146人。刘晦九因学识渊博且热心桑梓教育,受聘在校教授国文。是时,为了弘扬续办的中学,进而扩大学校知名度,刘晦九曾执笔写成《巢县县立中学校校歌》。其后,校歌又经童雪鸿谱曲,全文如下:

巢湖滋泱漭,大秀郁青苍。人杰地灵炽而昌,振起新思想。

扶我好家邦,菁莪■朴人中望。牛山隈,启门墙;尔多士,翱以翔,祝愿他巢山巢水俱以长,蹈厉发扬,蔚为国光。

刘毓珩

――刘少奇为之改名陈其五

刘毓珩(1914―1984年),幼年从祖父刘原道研读经史,1929年就读于巢县中学,再升入扬州中学高中部,1934年秋,考进清华大学哲学系。次年5月,日军大举入关,国民党步步屈膝,华北形势万分危急,形成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局势,清华校内学生斗争也十分激烈。是年暑期学生会改选,刘毓珩当选为学生会主席,“一二?九”前夕,学生会改名学生救国会,各高校还成立了北平学联。此时,清华救国会主要负责人有黄诚、陆璀、吴承明、刘毓璜和华道一等,党内领导人为姚依林、蒋南翔。

学联得知,力主投降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原定12月9日成立,决定发动学生游行请愿,遭到军警镇压。10日,各校宣布总罢课,学联决定再次组织“一二?一六”大示威(因冀察政委会改期在16日成立)。

“一二?九”、“一二?一六”行动迅速得到全国响应。为了扩大北平学生运动的影响,学联曾派燕京的陈翰伯和清华的韦毓梅(孙兰)、陈元到上海,又派刘毓珩与燕京的朱南华去南京、武汉。在离开武汉时,他还应约写了篇《北平学生运动的意义》,登在武大学生救国会出版的《救中国》第一期上。另有一篇根据他讲话记录整理的《北平学生运动的经过》,也登在同期。

1936年4月,刘毓珩回到北平继续参加学运。这时,各校已经复课,为着眼于将来准备对日作战,刘毓珩和黄诚受派遣,反对埋头读死书而去教授会议要求实施国防教育方案未果,6月下旬,学校宣布开除刘毓珩、黄诚等人学籍。

1937年“七?七”事变时,他偕其兄弟回巢县从事抗日宣传和抗敌工作。11月间,刘毓珩到武汉与八路军办事处取得联系,并根据叶剑英的意见,被派到山西卫立煌部任秘书和战地工作团主任。在参加中条山战役后,又随卫立煌部退至冯家堡一带休整。次年2月途经延安时,由任天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刘毓珩接受派遣,前往国民党卫立煌部做地下工作时,刘少奇认为刘毓珩这个名字对国民党来说太熟悉,建议他改名。当得知他母亲姓陈后,就说:“那就取一个封建一点的名字,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当时他略加思索,说改为“陈其”。刘少奇说:“就叫陈其五吧,五世其昌嘛,好嘛?”从此,刘敏珩就改名为陈其五了。自此之后,不论是他担任新四军团政委、师政治部宣传部长、《拂晓报》社长兼总编辑、华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长,还是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第一副部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均改名“陈其五”。1962年曾受到错误处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党籍。后任上海中共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9月4日在上海病逝。

1939年1月,经组织决定,离开卫立煌部而由中共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介绍到彭雪枫部(即后来的新四军四师)工作,2月,在皖北亳县观音堂书案店地区正式参军。1945年秋,中共华东局和新四军军部北上山东,中共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在淮南成立。11月间,调任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1947年2月,三野即华东野战军成立,他出任前委委员、政治部宣传部长兼新华社华东前线总分社社长。这一时期,又随军转战苏皖地区,参加涟水等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重点进攻,参加过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还起草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该文于1948年12月27日发表,后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49年4月下旬胜利渡江后,又参加常、苏、沪等地接管工作,出任上海市军管会政治部副部长。同年7月起,在担任华东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和华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同时,还兼任中共南京市委委员、宣传部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党组书记、第一副部长、上海高教科学工作部部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1956年起,担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委员会候补委员,从事党的宣传、教育、理论和文艺战线上的领导工作。1962年,因在上海主持传达周恩来、陈毅在广州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受到张春桥的追查;1963年,因在上海第二次文代会上支持巴金向党交心的发言,遭到左倾路线的迫害。1965年被错误开除党籍,调到江苏农学院任教务处副处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迫害致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中共上海市委复查,决定给予平反,恢复党籍,恢复名誉。

刘毓[

――英年早逝的革命骄子

刘毓[(1915―1942年),刘晦九三子。1932年于巢县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其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扬州中学。1935年秋,进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并在此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时,东北三省已遭日军铁蹄践踏,他在校期间,以“古流”、“黄河古流”等笔名不断向本校学生会主办的刊物投稿,积极宣传抗日。“一二?九”爆发后,他先后参加铁流文艺社、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积极参与天津大中学校组织的“五?二八”大游行,大力开展募集寒衣声援绥远抗日将士以及营救“七君子”签名运动,争取天津“洪帮”组织参加抗日活动。1936年夏,他随兄长刘毓璜、刘毓珩等返回家乡,投身到地方抗日救亡活动中。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毅然决然辍学,并告别了相聚仅仅一个月的新婚妻子而北上,奔赴山西八路军总部。再由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国民政府新五军十一团,担任政训室副主任。其间,刘毓[经周密策划与不断开导,该团团长王天祥终于弃暗投明,率全团起义并加入八路军。

刘毓[身在污泥中仍一尘不染,平时省吃俭用,所余全交给党组织作活动经费。1939年底,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他服从党组织决定,返回中共北方局工作,任宣传材料科科长,负责编辑《党的生活》、《敌伪研究》、《材料汇编》等刊物,在党内外广为散发,宣传团结抗日,揭露日伪暴行,反对投降分裂,激励军民抗敌。1942年5月,侵华日军对太行山区进行大扫荡,刘毓[随八路军总部及中共北方局转移。在左权县反扫荡战斗中,刘毓[随军在十字岭突围时壮烈牺牲,年仅27岁。

上一篇:梅罗拉哈丁

下一篇:卢雅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