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礼屏

时间:2024-01-17 08:05:40编辑:雅博君

卢礼屏的个人简介

卢赓扬,号礼屏,又名卢根,生于1829年,广东东莞人。早期香港富商和功荫港岛的慈善家,为省港知名富豪绅士,捐出大量资金为族人修建祖坟、建祖祠和溥善堂、育婴堂,施医济药。1874年被推荐为香港东华三院总理,1878年申请创建保良局,并任首届总理,保良局是香港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慈善机构之一。卢礼屏乐善济施、扶贫济困的精神获得当时清政府和香港政府的广泛赞誉。其去世后后人为其建一祠堂(礼屏公祠),公祠落成之时,慈禧太后曾亲笔赐匾:“福善修仁”,表扬他热心公益的精神。祠堂至今保存完好,已列为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生平

卢礼屏(1829-1884年),名赓扬,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村头村。少年家贫,曾师从几位族兄,读过几年私塾,但因无一技之长,不得不以捕鱼捉蟹,种菜度日。

早谙世事,深知物力维艰的卢礼屏,十几岁便为父母分忧,每日从村头挑菜往来太平墟贩卖,以维持生计。20岁娶邻村怀德邓氏为妻,二年后邓氏病故,越年3月,后续弦赤岗乡何氏。新婚半年,迫于生计,跟随本镇南面乡陈廷珏、陈高爵所携同族兄数人远涉重洋,抵达美国旧金山一个地名叫加剌科尔(译音)的金矿挖金。据卢氏家谱记载:①“八月十六日,承武山南面乡陈廷珏、陈高爵二东,合带伊乡兄数人往花旗旧金山(土名加剌科尔)锄金,言明往金山各人盘费二东暂行借转,待到埠后稍有起色如数扣回,并带货物资本约值银数百余两,带往旧金山发卖,于九月三十日抵金山,该数人到埠后各怀二志,迫得时刻关心,及闻各人一有余资,即行陆续扣回,并将所带货物尽行沽清,所有银两一切如数付与二东,收妥。二十四岁三月,蒙增城陈晃兄在士德击页二埠相会,捐资合伴开山内火食生理……”

卢礼屏赴旧金山时,国内还没有机动轮船航行,飘洋过海的航行运输,只能依靠三枝桅杆的大帆船(俗称大眼鸡)来完成。在险象环生的大海上航行,经历了恶浪滔滔,险象环生的炼狱般煎熬后,卢礼屏明白了什么叫生死考验。当初刚起航时的兴奋和惊奇,已经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自然界的深深敬畏,对大洋彼岸广阔世界的无限想象。在船员的齐心协力下,克服了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帆船于1852年9月30日顺利抵达了美国旧金山(三藩市)。

帆船停靠码头,萎缩在那些山峰一样高耸的机动船旁,像个弱小无助的孩子,匍匐在巨人的脚下。初出远门的卢礼屏偕友人上岸,踏上异国土地,感觉世界有了梦幻般的变化,满眼的西洋景让他目不暇接,惊奇万分,面对商埠繁华的旧金山。从小熟悉经营之道,周旋于市井的卢礼屏,猛然间在心里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那一刻他的心狂跳起来。我要留下来,留在美国,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这个想法简直太出人意料了,友人得知卢礼屏有此想法,只好将其所带土产货物沽清,付清盘费。

就这样,卢礼屏独自留在了旧金山。留下来不容易,要生存更不容易,谁也无法想象他经历了怎样的艰难时光。初来乍到,语言不通,情况不熟,为了能站稳足跟,他以跑矿山贩卖饼果饮料度日,维持一日两餐的最低生活。也许是老天对他的眷顾,一心想让他早日渡出苦海,过上好日子。

初期的生活尽管过得异常艰辛,收入也十分微薄,但是无意间让他与金矿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正是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的联系,使卢礼屏很快找到了敲开财富之门的捷径,这真有点像是天意所为。

卢礼屏平时接触的顾客绝大部分是以挖金为生的工人,与这些工人交往了一段时间后,卢礼屏逐渐熟悉了工人的基本情况,得知这些挖金的工人虽然比较辛苦,但是收入较为丰厚,有潜在的发展空间,卢礼屏心里甚为羡慕。

接下来他便有意识地与矿工搞好关系,加深交往,培养友情,很快与矿工们混熟了。卢礼屏知道时机来了,于是由矿工牵线,介绍他认识了矿场的工头,工头见卢礼屏为人诚实,样子机敏,便将其收留,并安排在矿场工作,卢礼屏的生活开始逐渐安定下来。当时的矿场管理很松散,工人没有固定工资,但在矿场内任由工人自行觅地挖掘,不加限制,而挖掘所得金矿则由矿场低价收购。尽管没有固定工资,但是获利的空间很大,只要选准了矿场,觅到了好地,运气一来,发财的机会随时可能降临。当然任何一个矿场,挖矿的工人都是最辛苦、最危险的,随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件和灾祸。

喜欢结交朋友的卢礼屏在矿场与粤籍矿工李、谢二人相遇,常言道: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离家万里之遥,那亲切的粤语乡音像甘露一样滋润着思乡者的心田。三人经常聚到一块,从相识到相知,他们颇为投缘,于是三人联合觅地,共同合作发掘。一日,天气突变,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3人放下手里的活计,只好就近寻觅避雨之处,匆忙中三人一同钻进了一个废弃的金洞,想借助洞窟暂避大雨。可是谁知风雨持续加剧,矿场很快成了一片汪洋泽国,泛滥的雨水呼呼地灌入窟中,水位迅速上升,开始只没小腿,渐渐漫过大腿和腹部,最后淹到了胸部和脖子,三人命悬一线……

卢礼屏与李、谢二友被困洞窟中三天三夜,无路可退。三个昼夜,不仅没有合眼,而且粒米未进,体力透支到了极限,身体摇摇晃晃,如果意念稍稍松弛,就很可能沉入水底,永远爬不起来了。卢礼屏知道自己身临绝境,支撑他的除了听天由命的豁达外,还有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生命在最微弱的时候仍然可以见到一丝灼人的光亮,他们紧咬牙关,不忘相互鼓励,相互支撑,家里还有妻儿老小在等待自己,决不能轻易趴下,惨死在异国他乡,成为永远无法回乡的孤魂。三人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信念,终于坚持到大水退去……

自从有了这次生死经历后,卢礼屏等三人遂成为患难之交,义结金兰,发誓今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许多事情真的都应验了这种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迹象,这样的因果轮回,这种难以言说的神秘性或许只有依靠宗教方能获得破解。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阳光暖暖地照在异国的土地上,挥汗如雨的矿工们三个一群,四个一伙,埋头挖掘。卢礼屏和往常一样,与其他两位兄弟说着家乡话,有条不紊地进行挖掘。一锄一锄挖着,突然卢礼屏发觉这次挖掘的矿石与往日所挖的大不相同,不仅多数大如握拳,而且其中不少为黑金(乌金),其含金量比普通金矿要高很多。三人见状,喜出望外,兴奋得几乎想大喊大叫。卢礼屏内心尽管同样波澜起伏,难抑兴奋,但是他还是牢记住了古训:树大招风,财不露白。于是三人秘密商议对策,一致同意封锁消息,决不能将已经挖到富矿之事向外泄露,不然将会招惹不尽的麻烦,遭人抢夺,甚至危害性命……

三人把喜悦深藏心底,表面上依然是不动声色,约定每日收工后照例将少许细碎金砂卖给矿场,以掩人耳目,其余硕大的“金蛋”则觅地藏匿,并以砂泥覆盖,不留一丝一缕痕迹。同时以化整为零,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分头秘密运出。数年来,三人一直守口如瓶,把事情干得滴水不漏,许多细枝末节都处理得异常周到,从未被人察觉。对于后人来说,这是一个超现实的淘金梦,卢礼屏以他过人的智慧和韬略,在异国他乡圆就了自己的致富梦想,为他日后的事业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金山发迹不忘桑梓,功荫港岛青史垂名

土地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三年后,金矿基本挖完,此时家里也再三催促回乡,卢礼屏与李、谢等三人便结束了数年海外的艰苦生活,一同启程回国。

卢礼屏返粤时26岁,他回归故里后,不仅广置田地,兴建祠堂,修葺祖坟,还先后在东莞、番禺、南海、广州等地建房置业,而且施医赠药,扶危济困,捐资给蒋光鼐的祖父蒋理祥兴办虎门溥善堂、育婴堂,他毕生致力的慈善事业从此开始发端。

1857年(咸丰七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军正活跃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广大地区。这年卢礼屏前往香港经商,在文咸西街(南北行街)创立仪安号金铺,经营黄金首饰。当时英国已强殖香港,华商地位低微,多受压制,华人的店铺只不过相当于今天的摊贩游商,根本无法与英国公司抗衡。卢礼屏深知华商的生存处境十分困难,要发展更是诸多制肘,只有团结合力才能谋取发展空间,只有奋力抗争才能改变被欺压的命运。于1868年(同治七年)由卢礼屏等人联合在香港文咸街成立了南北商行公所,采取抱团合作,从此形成中国南北贸易交往的商业机构,以此抗衡外国洋行。尔后,南北公所成为香港各行各业华商集会与办公的会所,对提高华商地位,为华商的壮大和发展,对省港贸易推动尤大,异军突起的南北公所成绩斐然,不仅为华商争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而且为促进香港经济繁荣亦发挥了重大作用。

卢礼屏因乐善好施,在港影响日益提升,商业网点也随之活跃,资本积累不断扩大,实力迅速增强。同治年间,卢礼屏已成为香港颇有名望的富豪绅士,并以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而扬名一方,深受各界人士的爱戴和尊敬。

当时的香港在英国强权统治下,华人地位低下,加上英国政府对华人又施行种族歧视政策,加剧了华人的艰难处境,常有华人因贫病交加而倒毙街头,医疗方面得不到任何的保障。卢礼屏作为华商富绅,见到此种现状,精神受到极大的震动,于是联合一批富裕华商再三向港督府呼吁,第六任港督麦当奴面对民众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声,只好顺应民意,同意由华商集团集资兴建香港第一所华人医院。

1872年,由华人捐资创办的首间华人慈善医院――东华医院在香港上环普仁街诞生。从此一直被英国人视为草莽的香港华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救援组织,随后,广华医院和东华东院相继建成,后来人们把广华医院、东华东院、东华医院并称为华东三院。据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冼玉仪博士《益善行道》②一书的序言中写道:“香港东华三院是一间历史悠久、慈善服务多元化的机构,这是香港市民大众以至各地人士所深知的。不过,真正深入认识东华各方面史迹的人却不多,而真正思考它的历史意义的人就更少了。”

历史学家认为,东华三院的历史是香港社会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福利事业的重大创举。由香港开埠初期开始,东华三院一直为市民提供适切的服务;尤其于开埠早期,东华为无数低下阶层的市民提供如赠医施药、义学、施棺赈灾等福利。东华医院(东华三院前身),是在中国土壤上出现的第一间西式中用,以现代医院形式提供中医中药诊病治疗的医院;其后东华医院渐次取代文武庙作为华人议事和仲裁机构的地位,东华三院的社会内涵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东华三院从兴办义学,到逐步迈向现代学校模式,是当时为贫苦儿童提供教育的主要办学团体;东华的赈济服务摆脱了宗亲、乡籍、方言等传统社会的局限,发展出殖民地慈善机构的本土特色;华东义庄为海外华人办理原籍安葬,这是落叶归根的中华传统之延续,是独一无二的人性化福利服务,亦凸显了东华成为具有国际声望的慈善机构。由此可见,东华三院的发展和演变占据着香港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发展史的重要章节。东华三院的历任董事局每年一任,成员不支取任何酬金,他们将个人的社会网络、人脉关系、社会经验引进东华三院,动员不同界别和阶层人士的参与,一方面推动筹款,促进院务发展;另一方面为香港建立社会资本,孕育和谐、互相扶持的社会关系,是一个最纯粹的慈善团体,其成功的模式至今仍值得效仿和借鉴。东华三院一贯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完善及多元化的教育服务,培育英才,使儿童及青少年成长后能尽展所长,回馈社会。以“勤、俭、忠、信”为进德修业的依归,勉励学生拓展丰富和有意义的人生。

东华三院按照卢礼屏等人最初倡导的宗旨,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复康、兴学育才、扶幼导青”的使命和承诺,在中西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此宗旨一直延续至今,并发展成为全港规模最大的慈善社会福利机构。

保良局

保良百年善德可鉴,饮水思源世人景仰

“保良局”是继东华医院之后,香港历史最为悠久的慈善机构之一,初时又称“保良公局”,顾名思义,谓之“保护良民,秉照公道”。

中央电视台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派出精干力量,倾情制作了大型系列专题片《香港百年》,其中重点提到了卢礼屏(卢赓扬)与南北行公所、东华三院,保良公局的密切关系,高度评价了其百年流芳的善举功德③,卢礼屏的慈善公益事业从东华三院成立后,保良公局又是他新的壮举。

《香江旧事见闻录》④一书对香港当时的情况记载:1845年的一份报告,其时香港已有妓院31家,妓女约150多人,当年港督戴维斯曾下令征收“妓捐”,以开办花柳病院。当时妓女有“公娼”与“私娼”之分,凡向政府登记并照章缴费的妓院即为“公娼”,这部分妓女需按时缴交税项,接受性病检查。当时香港操此皮肉生涯者,除中国妓女外,尚有西洋(欧洲)妓女与东洋(日本)妓女等。

开埠之初,歹徒混迹香江,当时淫业日炽,拐骗之风盛行,导致内地妇女被拐骗入港,被强暴虐待,逼良为娼,成为香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一大公害。被拐骗妇女,又以东莞籍为多,身为东莞籍华商的卢礼屏对此深感不安。光绪四年(1878年),卢礼屏联合冯普熙、谢达盛、施笙阶等人(后均为保良局首届总理)具禀港督轩尼诗,揭露拐匪行踪诡秘,东往西迁,四处流窜,甚至媒婆老媪,俱为窝家。 吁请督府顺应舆情:“遇有拐匪,立即就地请差协同拿获……审明严办;获匪者赏给花红,被拐者则资遣回籍,庶不致良民受害,尤不使拐匪纵横。”

提出集众捐资,储备官库,遍悬赏格,着力缉拿,杜绝此风。此动议获得港府通过,并制定了《华人保良会保护妇女及幼童章程》,卢礼屏被推举为首任总理。《华人保良会保护妇女及幼童章程》共九款:“一、为查禁拐匪及被拐之人。二、凡有男女被拐到港,或为娼婢,或贩卖出洋,公局必须设法挽救,使之各回原籍。三、凡遇此等被拐男妇,系要待官讯断,方能发落。如未送回原籍之前,公局必要收留抚养。四、若被拐之人无家可归,公局须要代择配,或设法以安其身,故要建造房宇一所,使无家可归之妇女幼童,得以驻止安身……”

这大致上可见保良公局成立初期之目的,其后该章程增订为20款。1882年8月,保良公局之章程经英国方面批准,正式在香港宪报公布。1893年6月26日,保良公局章程再经修订,定名为《保良局组织条例》颁布施行。该条例共19章,其中第三章对于保良局之目的与宗旨有明确的规定:“本社团之组织宗旨,为协助政府抑制诱拐,保护妇孺,并以函告或其他方法揭露诱拐罪,或其有关罪行人物,俾将此辈依法惩治。营救此等妇孺,协助其重归戚友团叙,或予以收容,直至妥为遣嫁,或有人领育,或使其生活适当解决,或妥为安置为止。”从卢礼屏首届总理开始,保良局的经费来源一直是依靠各届总理和华人富商捐助,直至50多后的1935年,才获得英国政府每年7000元的资助。《保良局组织条例》一直保持了整整80年之久,至1973年12月14日,才由港督麦理浩会同立法局商议及同意颁布施行《一九七三年保良局法例》,保良局最高机构为董事局,董事局人数由港督指定,并由民政司出任主席,行政、立法两局华人非官方议员等为副主席。随着时代的发展,保良局有了明显的官方色彩,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但是不管保良局如何变迁,作为社会慈善机构,其基本宗旨还是延续了卢礼屏等人当年创办时所倡导的思想。

广施善缘的卢礼屏让百年保良在省港慈善界开启了一代先河,使无数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者获得了人间温暖,得到了救助。卢礼屏作为保良局创始人,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将会穿越千百年历史,其价值取向打破了种族、阶层和宗教界限,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时至今日,它重大的社会意义依然像宝石一般珍贵,在世俗的天空下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辉。

后代子孙

卢家五代满门才俊,子孙遍布世界各地

据已掌握的资料统计:卢礼屏共有妻妾四人,儿女十七个。百余年来,家道兴旺,祥光一脉,源远流长,这是一个英才辈出,群星闪耀的家族,也是善德之举的回报。据笔者所知,其后人的资料在此略作表述。

长子,卢绍勋,继承父业,热心公益,1884年任香港东华医院董事局主席,曾捐资家乡创办太平医院、溥善堂、育婴堂及广州广济医院。次子,卢铭勋,1888年举人,报捐内阁中书同知衔,总理衙门章京,后捐道员二品顶戴,赏戴花翎,宣统之年选任为广东咨议局议员。四子,卢鼐勋,外交官,曾随伍廷芳出使美国、墨西哥、秘鲁等国,精通书艺。孙子,卢宝贤,1916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知名工程师,加拿大中加公民协会副会长,温哥华耆英会永久名誉会长。卢宝桢,香港早期知名商人,慈善家。卢宝发,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美国胃镜专家,上海著名内科医师。卢宝书,留学美国习商,获商学学士,曾任中国华安保险公司两广总经理。卢宝达,1902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商学学士学位,任教于广东国民大学,为体育系主任,曾参加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席远东运动会。卢宝永,毕业于岭南大学,美国芝加哥法学博士,曾任广东法科学院教育长、广东高等法院院长,沦陷时任过东莞、中山县长。

孙女,卢惠卿,中国女排先驱,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系,曾获省运会个人冠军,并在远东运动会上屡建功勋,为国争光;1967年受香港中文大学之聘,出任学生辅导部主任,悉心扶持清贫学生赴美留学,其中3位已成为著名数学家。卢季卿,岭南大学毕业,曾兼任邓演达英文翻译,后入读燕京大学社会系,获硕士学位,抗战初期与祝世康参加抗日救国联共反蒋活动,与中共要人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王若飞等人有交谊,曾任宋庆龄秘书。卢璞卿,岭南大学毕业,曾任协恩女子中学校长。卢叔卿,曾任天津五区联合产院院长,天津五区人大代表,她的重大创举是发明了“胎盘素”。卢婉卿,岭南大学毕业,著名心血管专家陈心陶门生,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

曾孙,卢爱玲(女),卢宝贤之女(英文译名卢艾琳)。1942年毕业于美国卫斯理女子学院,同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园林设计;1942年与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结为夫妇。三个儿子均为美国知名建筑设计师。卢家聪,商人,慈善家,1922年出生。1944年与弟卢家驺合资在香港创办富恒珠宝行有限公司,致富后乐善好施,关心香港公益慈善事业,常为慈善机构、公益社团捐资出力,于20世纪90年代期间捐助7000万元兴建香港科技大学卢家聪大学中心。卢家驺,1924年出生于香港,商人,慈善家。1948年与兄卢家聪合资创办富恒有限公司,从事珠宝、玉石及黄金买卖业务,卢家驺秉承祖父乐善好施的传统,上世纪七十年代当选为香港著名慈善机构东华三院总理,1976年病逝。1983年,家人根据卢家驺遗愿,捐出一千多万元给东华三院,兴建卢家驺眼科医疗纪念中心。卢家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医学教授;卢家雄是留美医学博士、美国医学会会员;卢家煊是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电力工程师;卢佩德(女)是钢琴教育家;卢家亮,商人,社会活动家,高级工程师,参与过北京、上海、天津、长春、深圳等多个大城市基建开发项目,以及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和水立方等大型工程建设。同时卢家的姑爷媳妇多为名流之辈。儿媳杨秀珊,广东夏葛女医学堂卒业,广州早期女西医师;孙婿祝世康,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南京政府工商部法规委员会兼劳工司代司长;曾孙婿贝聿铭,世界著名华人建筑设计大师;郑裕锋,杰出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上海乐团指挥,曾孙媳丁爱华,上海医科大产科医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卢家五代满门才俊,子孙后人遍布海内外。

上一篇:帕特里克·皮谢特

下一篇:慕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