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英(南航教授)的个人简介
南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批飞行力学博士后,中国第一个美国飞行力学博士后。
1993年至2020年,先后主持及完成科研与工程开发项目70余项,其中包括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863-2项目3项、国防基金、航天及航空等基金多项、与航空航天院所合作课题四十余项(如载人航天921工程、再入飞行器研制、空地弹设计、地空弹、空空弹设计、地地弹、巡航弹等各种导弹的设计)。
参与美国NASA项目(空中交通管制新概念研究)、英国天然气水下机器人开发项目、新加坡空军F-16CD火控与飞控改进、F-5火控与飞控改进、C-130的FMS研发项目、弹-机追逃策略研究、微小型无人自主飞行器的研制等项目研究。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60余篇(EI、SCI等收录多篇) ,写有阶段性与总结性技术报告两百余篇。
研究方向
飞行力学与控制、飞行器设计与飞行仿真
主要成就
先后主持完成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2 项目、国防基金,博士后基金及航天基金等国家级基金9项,航空航天院所合作课题四十余项,美国 NASA 项目1项,世界领先项目6项如F-16火控与飞控系统等。
所获荣誉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60余篇(EI、SCI等收录多篇) ,写有阶段性与总结性技术报告两百余篇。其中,未知随机数序列预测(即预知未来),正确率达90% 以上,居世界领先地位。
人物影响
中国宇航学会路径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优秀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中国科学》,《航空学报》,《宇航学报》等10余种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曾任国家航空电子重点实验室的客座教授等。
主要学术成果
建立了多项理论算法与软件包
众多飞行器轨迹全局一体化协同-对抗性最优化设计,各种类导弹的轨迹优化、复合制导、控制律的设计、总体飞行仿真与大系统优化设计,各种航天运载器总体/飞行轨迹【上升段、大气层外飞行段、返回与(进)再入段】优化设计,太阳系中(如深空探测)轨迹优化设计,大气层内飞行器(自由飞行式)的空中交通管制轨迹优化,任意未知的随机干扰环境中各种(众多)飞行器的最优协同-对抗控制,多种类飞行器的超低空突防(如TA/TF式),任意未知条件下水下机器人路径规划与控制
普适性的大系统全局一体化的最优化算法
截至2020年9月已经创建了普适性的大系统全局一体化的最优化算法,以及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包。
《自然算法原理与大众原始创新》
该专著的摘要如下:本书是从宇宙物质自然基理及其普适性数值算法与仿真出发,解决高度原始创新与最原始探索研发问题的书籍。全书共八章,首先给出了多维宇宙空间中物质自然运行的统一基理,描述了自然物质运行统一的利益性能指标与约束条件,原始自然算法的数值仿真计算步骤与流程框图等;从原始自然算法与仿真过程中产生的无比复杂、无奇不有、巨大数量、时有(时无)规律的现象出发,论述了最原始探索与原始创新的基理,包括总结了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原始自然探索与原始创新的特性,进行了原始探索方法及其原始度分析,原始创新方法及其原始度分析。其次,系统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探索)发展历史与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总结了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该问题,并全面系统彻底理解共产主义。再次系统论述了如何进行有止境的自然科学的最原始探索,如何进行工程技术的原始创新,并把原始自然算法应用到工程创新技术中,作为典型的应用例子,着重于自动控制理论、航天航空技术等。最后,总结了原始自然探索与原始科技创新,给出一些值得深思的话语。
重点承担项目
在中国,93年至2020年9月,先后主持及完成科研与工程开发项目70余项,其中包括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863-2项目3项、国防基金、航天及航空等基金多项、与航空航天院所(曾经与航天一院、航天二院、航天三院、航天四院、航天七院、航天八院、航天九院,航空613所、航空014中心、通用飞机制造公司、航空618所、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空军第五研究所,其他航空航天等单位)合作课题四十余项(如载人航天921工程、再入飞行器研制、空地弹设计、地空弹、空空弹设计、地地弹、巡航弹等各种导弹的设计)。?
在美国(1996-1998年),完成美国NASA项目(空中交通管制新概念研究)。
在新加坡(1998-2004年),完成英国天然气水下机器人开发项目、新加坡空军F-16CD火控与飞控改进、F-5火控与飞控改进、C-130的FMS研发项目、弹-机追逃策略研究、微小型无人自主飞行器的研制等等。
2015年至2020所承担项目分为以下几类:
①与航天设计院所的科技协作项目;
②与航空设计院所的科技协作项目;
③一些受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
工作经历
2008.6-2020.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2008.6:南昌航空工业学院飞行器设计系主任、教授。
2000―2004: 新加坡Singapore Technologies Engineering Aerospace,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Center, Avionics Department, Assistant Principal Engineer
1998―2000: 新加坡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Robotics Research Center, Research Fellow
1996―1998: 美国University of Minnesota, Department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Post-Doctor
1995―199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导弹总体, 副教授,博士后。
1993―1995: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飞行力学, 博士后。
学习经历
1990.3―1993.6: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飞行力学专业,博士生。
1987.9―1990.2: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飞行力学专业,硕士生。
1983.9―1987.8: 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飞行力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