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森的个人简介
孟森(1869-1937),字莼孙,号心史,武进县人,清史学科奠基人。孟森早年受聘于上海南洋公学任教,旋至译学馆主持翻译事务。1902年在广西边务督办郑孝胥暑中任幕僚,为郑赏识,资送去东京政法大学学习,译有日本维新后的政法类书籍。回国后主编《东方杂志》,武昌起义后,为程德全指挥的江浙联军进攻南京起草宣言。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任黎元洪为首的共和党执行书记。1913年4月,当选为国会参议员。
简介
孟森,中国著名 历史学家,擅治明清史,字莼孙,号心史,著作多以此署名,世称为 孟心史先生。 江苏武进人。1869年 (清同治八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后并入 武进县)。十四岁就学于当地名师周载帆,以应科举之试。时孟森于制艺( 八股文)外,开始着意于学术、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发展。嗣后又赴 日本留学,进一步接受了西方近代学术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并于其后撰写翻译了一些有关法学及经济学的著作。中年时,孟森作幕广西龙江兵备道,又为著名实业家 张謇亲近幕友。他留心于地方政治经济现状,曾参与了清末 立宪运动。人物生平
清末民初,孟森逐渐脱离政治活动,开始专力于治史。1914年,他以“心史”之号发表《心史史料》第一册,着重对清朝入关前的历史进行系统研究。1930年,孟森受聘于南京 中央大学,讲授清朝入关前历史,撰 成讲义《清朝前纪》。不久,复受聘于国立 北京大学,讲授《满洲开国史》,编纂《 明元清系通纪》。鉴于清朝入关后,讳言在关外曾臣于明朝的历史,致使其入关前史事多有湮没,孟森开创满洲开国史的研究,着力对清朝入关前后的历史资料进行发掘、梳理和考订。此间,他还讲授明、清断代史,著有《 明史讲义》、《 清史讲义》,对史实进行考订叙述,多有发明创见;所作评议,亦具精辟独到之处。其中《清史讲义》,在利用《 清实录》、《 清史稿》的同时,又兼采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是一部水平较高的断代史专著。他还先后发表明清史及其他断代史论文近百篇,多收入《 心史丛刊》、《清初三大疑案考实》中,另有少量未发表过的文章,1949年后由 中华书局编入《 明清史论著集刊》及《续刊》中。主要有《清太祖起兵为父祖复仇事详考》、《女真源流考略》、《横波夫人考》、《海宁陈家》、《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太后下嫁考实》、《世祖出家考实》等。孟森治史在传统方法上吸收了近代史论研究方法,开创了明清断代史研究之先河。1937年冬,孟森病逝于 北平(今 北京),享年六十有九。事迹
孟森是被公认的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一位杰出奠基人。他的著作代表近代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是近代清史研究发展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少年 孟森年十四,从里中名师周载帆读,于制艺应举之外,稍稍窥见学术、事功、文章、经济之门径,嗣获廪生衔后,因受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思潮的影响,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专攻法律。越三年,毕业回国。翌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入广西边防督办郑孝胥(四品衔)幕,利用幕府中收藏的笺奏、函牍、札答等大量公私文献资料,撰成《广西边事旁记》,主要为颂扬郑督办广西边防政绩而作,而立言以郑为“将之良者,恒兼宰相器”,则所期非人矣。光绪30年11月(1904年12月),郑孝胥在龙州开设广西第一所军官学校――广西边防将弁学堂,聘孟森为总教官。请愿运动 是年冬,郑辞广西边防大臣职,孟森随郑之 上海,参预成立预备立宪公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孟森接任《东方杂志》主编职,借宣传君主立宪,乃以其平日法学修养,发表文章议论君主立宪,颇有独到之处。越年(宣统元年,1909年)五月,孟森当选江苏省咨议局议员,以其所著《各省咨议局章程笺释》中有云:“以议院为国家立法机关,以政府为国家行政机关,以法院为国家司法机关,三权分立,而君主独揽之”,是孟森对君主立宪政体之主张十分明确。同年秋,他被派往 奉天(今 辽宁省)、 吉林、 黑龙江、 直隶、 山东各省考察宪政,希望能联合各省咨议局,共同发起请愿运动,上奏清廷,请求速开国会成立立宪政府。时不我待,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武昌起义后,清社云屋。而孟森为程德全指挥的江浙联军进攻 南京起草誓言,仍为立宪派的主张进行最后的游说,如云:“其日夜所希望,惟求改专制为立宪,使吾中华大国,得一位置于列强之间”;“欲求政体之廓清,端赖国体之变革”;“非仇故君,非敌百姓”;“无汉无满,一视同仁,为国为民,务求在我,将泯贵贱亲疏为一大平等,即合行省藩属为一大共和”云云。全文约一千字,虽无遗老保皇之陈词滥调,亦无革命排满之豪言壮语,是孟森不啻为我国末代皇帝唱助丧歌云。被推为共和党干事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孟森被推为共和党干事。民国元年(1912年)秋,与民族实业家张謇【江苏南通人,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恩科状元】因建议组织中美银行和改革盐政以减轻政府财政困难,受到袁世凯的青睐。翌年一月当选为众议院议员,七月又被选为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再越年(1914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停止众、参两院议员职务,从此,孟森的政治生涯告一结束。
进入民国后,孟森为了配合其所从事的议会活动,曾撰写了一些政治论著:译书有《平民政治》(原为英国布鲁士J.B.Bryce所著,孟森据日译本译成中文)、《日本民法要义》(日本梅谦次郎著)与《统计通论》(日本横山雅男著);自己撰有《法学通论》与《财政学》两书,均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问世。此为孟森壮年有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而其所译所撰究均与所学有关,非投合时流所可比拟。孟森还注重对清代“公案”即历史疑案的研究,为此,他十分重视利用第一手档案资料,相继发表了不少篇有关清史专题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满洲名义考》、《清国号原称后金考》、《清始祖布库里英雄考》、《清初三大疑案考实》、《八旗制度考实》以及《奏销案》、《科场案》、《朱方旦案》、《金圣叹考》等, 后来多被收入《心史丛刊》一、二、三集中。上述各文涉及前朝典章,国故j闻,事无巨细,有见必述,考证具见功力,论断令人折服,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很多人的重视。自此,孟森的论著被认为是有关清史问题的权威之作。
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 从1929年起,孟森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为副教授,开清史一课。越年,他出版了《清朝前纪》,再越年(1931年),北上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满洲开国史,并印发《明元清系通纪》讲义,迄至1937年夏,先后又印《明史讲义》与《清史讲义》。致力于明清断代史研究孟森致力于明清断代史研究,成绩斐然,多有精湛之处。如对清朝开国史之研究,清之子孙对清朝开国史用尽心思,捏造假状,而参与纂修《清史稿》的清遗老们,也竭力为之掩盖曲洗,以泯灭其事明之迹。孟森在《满洲开国史》一书中集中揭发了二百年间清与明之关系真相,诚为历史上一大快事。他对明清人物活动的研究多具灼见明识。如明朝建文、朱三太子等及“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承统”及董小宛、顾眉(横波夫人)、孔四贞、香妃、顾太清(丁香花)五个女性的著述文字,皆具有时代人事的重要意义,非一时兴致漫然拿笔之作。他对五个有涉历史的女性的考证,考实释疑,还其本真,也是快事。
孟森之治史,多本中国之传统方法,即多取官修正史,《明史》及《清史稿》等,旁及其他官私著作,窥其旨 趣,稽考补苴,以求明备。又善于发见问题,考证一事,必有所为而为。并且长久积累史料,深入探索情实,求明真相原委。兹举关于“朱三太子事述”为例,孟森对朱三太子本传,更为补正,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获朱三太子,实为崇祯四子封为永王者,清廷在朱三太子一事上,“颠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机心刻深长久,为振古所未有”。由此可见,孟森对问题发现之明敏、致力探索之勤久足为治史楷模。
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主编 孟森以知命之年出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主编,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辄于谈清故者有所辩正;北上掌北京大学史学讲席,年逾花甲;迄至1937年底,捐馆辍笔。总合而计之,他研治清朝历史不过三十年,而撰述之富,成就之大,影响之深,自非后辈末学所能望其肩背。作品赏析
撰题联庋藏不富已连甍,公有胜私储,还借何烦一E酒; 方策犹存知望郡,新钞完旧帙,流传敢负百年心。
――孟森题江苏省常州图书馆
(上联“庋藏”,谓收藏。庋,放置,收藏。“连甍”,谓置物与栋梁相接。甍,栋梁,屋脊。“E[chi1]”,盛酒器。《广韵·六脂》:“E,酒器,大者一石,小者五斗,古之借书盛酒瓶。”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十七载古语有“借书一E酒,还书一E酒。”古人向人借书以E盛酒为酬。下联“方策”,典出《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望郡”,有声望的郡县。“旧帙”,古书。帙,书套、书函。此联写了新一事物,颇值得一读。民国以后,公共场所的建筑逐渐兴旺发达,公共图书馆即为其中引人瞩目的一项。图书馆的建设是某一地区经济、文化发达的标志之一;常州图书馆,作者称它为“望郡”就是这个道理。联中“公有胜私储”一句写出了读书人的深刻体会,也写出了社会的发展,应以警句看。)
撰挽联家传伏胜之经,无奈斯文天将丧;
忧在宗周之陨,不知视息世何心。
――孟森代挽龚宝铨之配章夫人
道不同初未相谋,逢此百忧,岂料造车终合辙;
天下溺爱之以手,殁而犹视,应怜并世几愚公。
――孟森代梁启超挽黄克强
(孟心史与梁启超同在共和党任职,立场相同,关系密切,且与革命派论难甚力。“道不同”即此之谓。“合辙”,在梁启超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世凯的同时,黄兴在美国宣传反袁,并为云南护国军筹措军饷。“合辙”即此之谓。“愚公”,指黄兴以实干著称,因以愚公相提并论。此联虽为代人之作,但符合人物身份、立场、经历,应以佳联相看。)
世言政治有关,果尔则政治家,必成人道之蟊贼;
国以 工商为宝,如公乃工商界,能造时势之英雄。
――孟森挽夏粹芳
(夏粹芳即夏瑞芳[1871-1914],商务印书馆创始人。近代民族资本家,江苏省青浦[今上海青浦]人。1897年与鲍咸恩兄弟创办商务印书馆,为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14年1月14日,因反对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在闸北福州会馆设立讨袁司令部,被刺身亡。作者与被挽者主持的商务印书馆关系密切,且与民国革命人士关系不协,遂站在逝者立场写此挽联。)
民意之冤大白,而独以一死遗君,不会苍生遽尽;
中国之难果纾,犹可为九原告慰,试看今日何如?
――孟森挽汤觉顿
著作
《心史史料》(第一册),上海时事新报馆,1914年
《满洲名称考》
《清朝前纪》
《清国号原称后金考》
《朱三太子事述》,原载上海《时事新报》,1913年11月
《清朝前纪》,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满洲开国史》孟森著、商鸿逵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中华学术丛书之一)
《明代史》,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7年
《明代史》(修订本),台北县永和镇华北出版社,1975年
《清史讲义》,北京大学,1934年;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台北文星书店,1965年
《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3月
《明元清系通纪》(十五卷),北京大学,1934-1937年;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8月(吴相湘主编中国史学丛书);台北文广书局,1972年8月(史料五篇)
《心史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1917年;上海大东书局,1936年合刊本;岳麓书社,1986年5月合刊本
《清初三大疑案考实》,北京大学,1935年;岳麓书社,1986年5月(附于《心史丛刊》外一种)
《八旗制度考实》,北京大学,1936年
《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1959年11月
《建文逊国事考》,原载《北平图书馆馆刊》5卷6期,1931年12月
《万季野明文稿辨诬》,原载杭州国立浙江大学《史地杂志》1卷2期,1937年7月
《明史编纂考》,1968年
《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原载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1期,1936年4月;《幼师》34卷1期,1971年7月
《明烈皇殉国后纪》(据《朱三太子事述》改作),原载《北京大学国学季刊》4卷3期,1934年9月
《南明永历帝致吴三桂书跋》,原载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57期,1936年7月16日
《崇祯存实疏抄跋》,原载《崇祯存实疏抄》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34年,等等
论文
《汉书古今人表通检》,《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7卷1期,1936年1月
《清史传目通检》,《北平图书馆馆刊》6卷2-3期,1932年4月-6月
《臣瓒考》,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责善半月刊》1卷21期,1941年1月
《宋许州长史孙君墓志铭跋尾》,《北京大学国学季刊》4卷2期,1934年6月
《书虬髯客传后》,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103期,1937年6月10日
《明开国以后之制度》,重庆《文史杂志》3卷7-8期,1944年4月
《王树勋案》,南京《中央日报·文史副刊》9-10期,1937年1月10日、17日
《袁廷逸事》,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106期,1937年7月1日
《满洲源流所考明代满洲疆域之发微》,《史学与地学》4期,1928年10月
《杨守敬所举赵氏水经注释转袭戴氏嫌疑辩》,《北平图书馆馆刊》10卷5期,1936年9月-10月
《董方立之 怀疑戴氏水经注校本》,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68期,1936年10月1日
《拟梁曜北答段懋堂论戴赵二家书》(有序),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论丛》,1936年10月
《商务影印永乐大典水经已经戴东原刮补涂改弊端隐没不存记》,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74期,1936年11月12日
《戴东原所谓归有光本水经注》,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74期,1936年11月12日
《戴本水经注所举脱文衍文》,《北京大学国学季刊》6卷2期,1937年6月
《水经注原公水篇诸家之订正》,《禹贡》7卷1-3期,1937年4月
《禹贡山水泽地所在篇中之熊耳山问题》,《禹贡》7卷6-7期,1937年6月
《清宫述闻序》,章乃炜《清官述闻》
《惜阴堂明词丛书序》,《词学季刊》3卷3期,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9月
《文馆词林校记》,《北平图书馆馆刊》7卷1期,1933年2月
《宋椠大字本孟子校记》,《北平图书馆馆刊》9卷4-5期,1935年7月-10月
《相台本周易校记》,《北平图书馆馆刊》10卷3期,1936年5月
《大学论》,南京《中央日报·文史副刊》15期,1937年3月7日
《藏三耳辨》,上海《东方杂志》23卷17期,1926年9月
《评太平天国历法》,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59期,1936年7月30日
《中国染业史》,上海《东方杂志》23卷6期,1926年3月
《俗用冥仪盘缎考》,上海《东方杂志》24卷3期,1927年2月
岑仲勉著述要目
《佛游天竺记考释》
商务印书馆1934年
《元和姓纂四校记》(一、二、三册)
商务印书馆1948年
中华书局1994年再版
《西周社会制度问题》
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再版
《黄河变迁史》
人民出版社 1957年
《隋唐史》(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年
中华书局1982年再版
《府兵制度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两周文史论丛》
商务印书馆 1958年
《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
中华书局 1958年
《隋书求是》
商务印书馆 1958年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古籍出版社 1958年
中华书局 1987年再版
《突厥集史》(上、下册)
中华书局 1958年
《唐史馀渖》
中华书局 196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再版
《唐人行第录》
中华书局 1962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再版
《中外史地考证》(上、下册)
中华书局 1962年
香港太平书局 1966年再版
《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
中华书局 1964年
《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上、下册)
中华书局 1981年
《金石论丛》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
《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
《岑仲勉史学论文集》
中华书局 1990年
论文
《对于植物学名词的管见》
《科学》第8卷第11期 1923年11月
《楮构说》
《科学》第9卷第1期 1924年1月
《遵路杂缀》
《津浦之声》第3、4期 1928年
《唐代图婆与爪哇》
《圣心》第1期 1932年
《唐代大食七属国考证――耶路撒冷在中国史上最古之译名》
《圣心》第1期 1932年
《掘伦与昆仑》
《圣心》第1期 1932年
《暮门》
《圣心》第1期 1932年
《苫国》
《圣心》第1期 1932年
《西域记》
《圣心》第1期 1932年
《亚俱罗》
《圣心》第1期 1932年
《末罗国》
《圣心》第1期 1932年
《zaitun非“刺桐”》
《圣心》第1期 1932年
《Quinsai乃杭州音译》
《圣心》第1期 1932年
《憩野》
《圣心》第1期 1932年
《〈拉施特史〉十二省之研究》
《圣心》第1期 1932年
《明代广东倭寇记》
《圣心》第1期1932年
《朱禄国与末禄国》
《圣心》第1期 1932年
《〈水经注〉卷一筹校》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晋宋间外国地理佚书辑略》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婆婆达》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奇沙国》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广府》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阿荼国》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波凌》
《圣心》第2期1933年7月
《〈翻梵语〉中之〈外国传〉》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麴氏高昌补记》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南海昆仑与昆仑山之最初译名及其附近诸国》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诸善志〉占城属国考》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黎轩语原商榷》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王玄策〈中天竺国行纪〉》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义静法师年谱》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法显西行年谱订补》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柳衢国 致物国 不述国 文单国 拘萎蜜国》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再说大食七属国》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读西辽书所见》
《金陵学报》第4卷第2期 1934年
《汉书西域传奄蔡校释》
《辅仁学志》第4卷第2期 1934年6月
《汉书西域传康居校释》
《辅仁学志》第4卷第2期1934年6月
《〈括地志序略〉新诠》
《史学专刊》(中山大学)第1卷第1期 1935年12月
《蒙古史札记》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第4分 1935年12月
《元太祖定都和林说》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第4分 1935年12月
《阿里马城》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第4分 1935年12月
《元定宗侵把秃》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第4分 1935年12月
《乃颜世代与柔颜卫》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第4分 1935年12月
《明初曲先·阿端·安定·罕东四卫考》
《金陵学报》第6卷第2期 1936年
《评〈秦代初平南越考〉》
《史学专刊》(中山大学)第二卷第3期 1936年4月
《隋书州郡牧守编年表》
《史学专刊》(中山大学)第1卷第3期 1936年4月
《再说钦察》
《辅仁学志》第5卷第1、2合期 1936年
《释桃花石》
《东方杂志》第33卷第21号 1936年11月
《〈八耶律希亮神道碑〉之地理人事》
《史学专刊》(中山大学)第1卷第4期 1936年12月
《金石证史》
《史学专刊》(中山大学)第1卷第4期 1936年12月
《新唐书突厥传拟注》
《辅仁学志》第6卷第1、2合期 1937年6月
《汉书西域传校释》
《辅仁学志》第6卷第1、2合期 1937年6月
《跋突厥文阙特勤碑》
《辅仁学志》第6卷第l、2合期1937年6月
《李德裕会昌伐叛集编证》(上)
《史学专刊》(中山大学)第2卷第l期 1937年
《校贞观氏族志残卷》
《史学专刊》(中山大学)第2卷第1期 1937年
《郎官石柱题名新著录》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第1分 1939年1月
《外蒙於都斤山考》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第3分 1939年
《贞石证史》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第4分 1939年12月
《天山南路元代设驿之今地》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0本第4分 1942年
《论取鉴唐史》
《益世报》(重庆)文史副刊 1943年11月4日
《秦代已流行佛教之讨论》
《真理杂志》(重庆)第1卷第1期 1944年1月
《景教碑书人吕秀岩非吕岩》
《真理杂志》(重庆)第1卷第1期 1944年1月
《伊兰之胡与匈奴之胡》
《真理杂志》(重庆)第1卷第3期 1944年
《唐代戏乐之波斯语》
《东方杂志》第40卷第17号 1944年9月
《〈登科记考〉订补》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 1944年9月
《补唐代翰林两记》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 1944年9月
《唐代最南大商港AI-wakin》
《东方杂志》第40卷第20号 1944年10月
《翰林学士壁记注补》
《史料与史学》第1本(上册) 1944年
《考据举例》
《北平图书季刊》(新)第5卷第4期 1944年12月
《从人种学看天山南北之民族》
《东方杂志》第41卷第2号 1945年1月
《揭出中华民族与突厥族之密切关系》
《东方杂志》第41卷第3号 1945年2月
《饕餮即图腾并推论我国青铜器之原起》
《东方杂志》第41卷第5号 1945年3月
《周铸青铜器所用金属之种类及名称》
《东方杂志》第41卷第6号 1945年3月
《误传的中国古王城与其水力利用》
《东方杂志》第41卷第17号 1945年9月
《自波斯湾头至东非中部之唐人航线》
《东方杂志》第41卷第18号 1945年9月
《三伏日纪始》
《东方杂志》第41卷第19号 1945年 10月
《何谓生霸死霸》
《东方杂志》第41卷第21号 1945年11月
《翰林学士壁记注补》(续前)
《史料与史学》第1本(下册) 1945年11月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 1948年4月
《续贞石证史》
《史料与史学》第1本(下册) 1945年11月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 1948年4月
《〈玉H生年谱会笺〉平质》
《史料与史学》第1本(下册) 1945年11月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 1948年4月
《(唐方镇年表)正补》
《史料与史学》第1本(下册) 1945年11月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 1948年4月
《抄明李英征曲先(今库车)故事并略释》
《史料与史学》第 1本(下册) 1945年11月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 1948年4月
《跋〈南窗纪谈〉》
《史料与史学》第1本(下册) 1945年11月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 1948年4月
《外语称中国的两个名词》
《新中华》(复刊)第3卷第4期 1945年
《党项及於弥语原辨》
《边疆研究论丛》(成都金陵大学) 1945年
《卫拉特即卫律说》
《边疆研究论丛》(成都金陵大学) 1945年
《〈隋书〉之吐蕃――附国》
《民族学研究集刊》第5期 1946年4月
《蜀吴之梵名》
《东方杂志》第42卷第9号 1946年5月
《周金文所见之吉凶宜忌日》
《东方杂志》第42卷第10号 1946年5月
《景教碑之SARAGH为洛师音译》
《东方杂志》第42卷第11号 1946年6月
《上古东迁的伊兰族――渠搜与北发》
《东方杂志》第42卷第14号 1946年7月
《周初生民之神话解释》
《文史周刊》(南京) 1946年8月
《“三年之丧”的问题》
《东方杂志》第42卷第15号 1946年8月
《塔吉克噶勒察及大食三名之追溯》
《东方杂志》第42卷第17号 1946年9月
《记张田之清廉并略论海关》
《东方杂志》第42卷第18号 1946年9月
《浪白蛴氚拿拧
《东方杂志》第42卷第19号 1946年10月
《西周初期与印度之交通》
《东方杂志》第42卷第20号 1946年10月
《陈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迹》
《辅仁学志》第14卷第1、2合期 1946年12月
《禹与夏有无关系的审查意见书》
《东方杂志》第43卷第2号 1947年l月
《我国最古之鸡笼顶式建筑》
《东方杂志》第43卷第4号 1947年2月
《J蠛国》
《东方杂志》第43卷第4号 1947年2月
《监观琐记》
《东方杂志》第43卷第4号 1947年2月
《对于孔学的我见》
《东方杂志》第43卷第6号 1947年3月
《唐集质疑》》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 1947年
《读〈全唐诗〉札记》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 1947年
《跋〈封氏闻见记〉(校证本)》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 1947年
《跋〈唐摭言〉(学津本)》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 1947年
《续劳格读全唐文札记》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 1947年
《论〈白氏长庆集〉源流并评东洋本自集》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 1947年
《〈白氏长庆集〉伪文》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 1947年
《〈两京新记〉卷三残卷复原》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 1947年
《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铭存疑》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 1947年
《我国上古的天文历数知识多导源于伊兰》
《学原》第五卷第5期 1947年
《〈旧唐书逸文〉辨》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回回”一词之语原》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吐鲁番一带汉回地名对证》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吐鲁番木柱刻文略释》》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理番新发见隋会州通道记跋》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跋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明末谈刻及道光三让本〈太平广记〉》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四库提要古器物铭非金石录辨》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宣和博古图撰人》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元初西北五城之地理的考古》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从全译图录自集影页中所见》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文苑英华辨证〉校白氏诗文附按》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补白集源流事证数则》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从〈文苑英华〉中书翰林制诏两门所收白氏文论白集》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太平御览〉之忽略北狄》
《文史周刊》(南京)第44期 1947年
《北魏国防的六镇》
《文史周刊》(南京)第54期 1947年
《怀荒镇故址辨疑》
《文史周刊》(南京)第57期 1947年
《评沈怀荒镇故址说》
《文史周刊》(南京)第70期 1947年
《唐代滇边的几个地理名称》
《文史周刊》(南京)第74期 1947年
《从大国地位再论附国即吐善》
《康藏研究月刊》第10期 1947年
《汉族一部分西来之初步考证》
《新疆论丛》创刊号1947年12月
《(贾岛诗注)与(贾岛年谱)》
《学原》第1卷第8期 1947年12月
《为贾岛事答岑仲勉先生》(附岑仲勉之答辨)
《学原》第2卷第1期 1948年5月
《唐代云南管内几个地理名称》
《中央日报》1947年12月29日
《列子非晋人伪作》
《东方杂志》第44卷第1号 1948年1月
《从嘉峪关到现在苏联边境之明人纪程》(上、下)
《东方杂志》第44卷第3、4号 1948年2月
《唐唐临〈冥报记〉之复原》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7本 1948年
《〈八绿守居国池记〉集释》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 1948年
《〈除守居国池记〉句解书目提要》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 1948年
《〈旧唐书·地理志〉“旧领县”之表解》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上册 1948年6月
《阐扬突厥族的上古文化》
《民族学研究集刊》第6期 1948年8月
《夏时与狄族》
《民族学研究集刊》第6期 1948年8月
《狄名探原》
《西北通讯》第2卷第3期 1948年
《书画鉴赏家之“特健莱”》
《西北通讯》第2卷第3期 1948年
《明史之羽集乜川》
《西北通讯》第2卷第4期 1948年
《〈杜佑年谱〉补正》
《学原》第2卷第4期 1948年
《历代西疆略程简疏》
《西北论坛》第1卷第6期 1948年
《昆仑一元说》
《西北通讯》第2卷第10期 1948年
《墨学解》
《学原》第2卷第8期 1948年
《昌顿之语原及其音读》
《西北通讯》第3卷第1期 1948年
《五行起自何时》
《广东日报民族学刊》 1948年12月
《楚为东方民族群》
《广东日报民族学刊》 1949年1月
《〈张曲江集〉十刻之表解》
《中央日报》1949年9月15日、19日
《上古中印交通考》
《珠海学报》第2集 1949年
《达坦问题》
《西北世纪》第4卷第4期 1949年
《契丹的打草谷制度》
《大公报》(香港)新史学 1951年4月24日
《唐代两税基础及其牵连的问题》
《历史教学》第2卷第5、6期 1951年11~12月
《历史教学上应怎样掌握黄河的材料》
《历史教学》4月号 1952年
《关于黄河迁徒的研究》
《新黄河》10月号 1952年
《论周代社会史料的运用问题》
《历史研究》第6期 1954年
《贡、助、彻的涵义及怎样施行》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 1955年
《租庸调与均田有无关系》
《历史研究》第5期 1955年
《周易卦天表现着上古的数学知识》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 1956年
《大秦景教的创立及其影响如何》
《历史教学》第4期 1956年
《史记六国年表和对近人考订之商榷》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 1956年
《从汉语拼音文字联系到周金铭的熟语》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 1956年
《尧典的四仲中星和史记天官书的东宫苍龙是怎样排错的》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 1957年
《〈穆天子传〉西征地理概测》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 1957年
《再论列子真伪》
《安徽历史学报》创刊号 1957年
《西晋占田和课田制度之综合说明》
《中学历史教学》第8期 1957年
《从王涣墓志解决了晚唐史一两个问题》
《历史研究》第9期 1957年
《就占田课田问题再说几句话》
《中学历史教学》第11期 1957年
《论阻卜牧地不能在额济纳》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 1958年
《春秋战国时期关西的拜火教》
《两周文史论丛》 1958年4月
《读庄发微》
《两周文史论丛》 1958年4月
《西周积年推算的点滴》
《两周文史论丛》 1958年4月
《依唐代官制说明张曲江集附录诰命的错误》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 1958年
《白沟即雅河之一部及其略史》
《安徽史学通讯》第2期 1958年
《氏族源流合测并论彩陶之可能联系》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2期 1959年
《据史记看出缅、吉蔑(柬埔寨)、昆仑(克仑)、罗遇等族由云南迁去》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 1959年
《如何探讨我国农民战争发展的规律》
《文汇报》(上海) 1959年11月29日
《西汉对南洋的海道交通》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 1959年
《陈著“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的质疑》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 1960年
《天亡殷全释》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 1961年
《楚辞注要翻案的有几十条》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 1961年
《现存的职贡图是梁元帝原本吗?》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 1961年
《说“爨”――白族源流试探之一》
《文汇报》(上海) 1961年8月29日
《说“ 人”――白族源流试探之二》
《文汇报》(上海) 1962年1月14日
《自汉至唐漠北几个地名之考定》
《中外史地考证》(上) 1962年12月
《〈佛游天竺记〉名称之讨论》
《中外史地考证》(上) 1962年12月
《六镇馀谭》
《中外史地考证》(上) 1962年12月
《唐以前之西域及南蕃地理书》
《中外史地考证》(上) 1962年12月
《六诏所在及南诏通道一段之今地》
《中外史地考证》(上) 1962年12月
《娑里三文行程之前段》
《中外史地考证》(下) 1962年12月
《证史补遗》
《金石论丛》 1981年11月
《冬寿墓铭之试行分析》
《金石论丛》 1981年11月
《洛阳赵公墓砖之可能主人》
《金石论丛》 1981年11月
《甘肃永靖灵岩寺残碑》
《金石论丛》 1981年11月
《李秀碑》
《金石论丛》 1981年11月
《李思训碑撰书年》
《金石论丛》 1981年11月
《景教碑内好几个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
《金石论丛》 1981年11月
《〈元和姓纂〉所见唐左司郎官及三院御史》
《金石论丛》 1981年11月
《汲家书出土之年》
《金石论丛》 1981年11月
《论李德裕无党及司马光修唐纪之怀挟私见》
《岑仲勉史学论文集》 1990年7月
《重校贞观氏族志敦煌残卷》
《岑仲勉史学论文集》 199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