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立希的个人简介
欧立希(1854――1915),犹太人,德国医学家,细菌学家,免疫学家,近代化学疗法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关于集体组织对染色物质感受性”的论著,为以后研究机体细胞与组织的鉴别染色法打下了基础。他和日本学者秦佐八郎一起发明了治疗梅毒的砷制剂“606”,荣获诺贝尔生物奖、医学奖。为化学疗法的发展作了重大贡献。在免疫学上,他创立的“侧链学说”,对于传染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
介绍
欧立希(1854――1915)
德国医学家,细菌学家,免疫学家,近代化学疗法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关于集体组织对染色物质感受性”的论著,为以后研究机体细胞与组织的鉴别染色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和日本学者秦佐八郎一起发明了治疗梅毒的砷制剂“606”,荣获诺贝尔生物奖、医学奖。为化学疗法的发展作了重大贡献。在免疫学上,他创立的“侧链学说”,对于传染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
发明
欧立希发明了“606”,“606”是一种新药的代号,即“洒尔佛散”(申凡纳明),是因为科学家试制它到第606号染料才获得成功,因此给它起了这么个名。有一次,柯赫给细菌着色后,细菌死了,柯赫感到很遗憾,欧立希却不气馁,他仿佛从里面悟出了什么道理,而且饶有兴趣。 欧立希在发现了与柯赫不同的快速染色之后,向柯赫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我想把药物加到染料里,让病菌在染色的同时被杀死。”这一大胆的设想,使大科学家柯赫感到震惊,他觉得后生可畏。 锥虫是一种易引起人昏睡的微生物,它进入人体后,人便整天昏睡不醒,直致死去。他就选锥虫来试验:将锥虫注入一些小白鼠体内,就让它大量繁殖,当小白鼠得上了昏睡症以后,便进行染色试验。欧立希企图用染料杀死锥虫,他先后试验了近500种染料,注射过1000多只小白鼠,但没有一次能杀死顽固的锥虫。尽管屡遭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一天,他翻开一本化学杂志,看到一篇文章,文中说:“在非洲流行着一种可怕的昏睡病,锥虫进入人的血液后大量繁殖,人就会长期昏睡而死。唯独用化学药品“阿托什尔”(即氨基苯砷)可杀死锥虫,救活病人,但是后果也相当惨痛,病人会因此而双目失明。欧立希阅读这篇文章后受到很大启发,他没有停止在文章的结论上,而是想:阿托什尔是一种含砷的毒药,能否改变其化学结构,使它只杀死罪恶的锥虫而不伤害人的视神经呢? 他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着,试验用的药品一批又一批地增加、更换,一直试验到好几百种。他与日本医学家贺洁合作研究,已经发现了治疗昏睡症的方法,新的发现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他决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907年,他和助手已实验到编号为606的药品,但是试验结果仍不满意。新的试验正在进行。2年后,日本的秦佐八郎博士也到欧立希的研究所协助他工作。一次,秦佐八郎偶然重复用第606号药品进行实验。用这种药物进行试验,他意外的发现,该药品竟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杀菌剂。试验用的小动物身上都能长出健康的皮肤。正像茫茫雾海中见到了希望的灯光一样,欧立希因此欣喜若狂。他们又进行反复试验,结果完全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