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晖(作家)

时间:2024-01-09 03:22:07编辑:雅博君

孟晖(作家)的个人简介

孟晖,女,达斡尔族,1968年生于北京,1987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本科,1990年肄业;1990~1993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1994~1998年北京艺术博物馆保管陈列部工作;曾任北京三联书店《读书》杂志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著有长篇小说《盂兰变》(2007),随笔集《维纳斯的明镜》(2003)、《潘金莲的发型》(2005)、《花间十六声》(2006)、《画堂香事》(2006)、《贵妃的红汗》(2010)、《金色的皮肤》(2012)、《唇间的美色》(2012)及学术作品《中原女子服饰史稿》(1995)、译作《西洋古董鉴赏》(2002,与傅佩、王珍合译)。

个人简介

孟晖,女, 达斡尔族,现为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为《 深圳晶报》、《 新民周刊》、《 中华手工》、《 缤纷》等刊物杂志撰写专栏。通晓英、法、 西班牙语。

另外在《 收获》、《 人民文学》、《 紫禁城》、《 读书》、《 万象》、《 书城》、《 钟山》、《 美文》等刊物杂志上发表多篇小说、散文、随笔。

学习、工作经历

1987~1990年,就读于 中央美术学院,攻读美术史专业。

1990~1993年,法国 巴黎大学留学,专攻美术史。

1994~1998年, 北京艺术博物馆保管陈列部工作。

1998~2007年,任北京 三联书店《 读书》杂志编辑。

现为 自由撰稿人。

个人作品

1、长篇小说《 盂兰变》,( 作家出版社,2001)。

2、随笔集《 维纳斯的明镜》,( 西苑出版社,2001)。

3、《 潘金莲的发型》,(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花间十六声》,(北京三联书店,2006)。

5、《 画堂香事》,(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6、《 贵妃的红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金色的皮肤》,( 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8、《 唇间的美色》,(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9、学术作品《 中原女子服饰史稿》(作家出版社,1995)。

10、翻译作品《 西洋古董鉴赏》(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与傅佩、王珍合译)。

11、翻译作品《 我不是杀人犯》( 三联书店,2008)。

12、翻译作品《 战争与电影》(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3、随笔《古画里的中国生活》( 中信出版社,2014)。

14、随笔《花露的中国情缘》(中信出版社,2014)。

人物评价

书里的香事 ――我读孟晖

■毛尖

上星期收到一份问卷,问同代的作家中最喜欢谁,我想了想,回答,孟晖。 和孟晖认识也有六年,但一直有点君子之交的腔调。我平日和人交往,常有肥腻的倾向,但在孟晖面前,却很收敛,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回想起来,倒有达利见加拉的虔诚。达利为了吸引加拉的注意力,把自己弄得鸡毛掸子似的去见她,但看见她,马上回身去把自己收拾干净。嘿,我这不是煽情,倘是煽情,我会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之类,孟晖没有侵略性,她的姿态甚至是低的,但说不清楚,围绕在她身上的什么东西让我这样的 南蛮在她面前自觉地放低了声音放慢了语速。 收到她的《 画堂香事》,没看几篇,豁然明白,整日浸淫在如此蕴藉的香事里,她没变成神仙姐姐已是俗世侥幸,而我们以后再说“我的朋友孟晖”,自己也会颊齿生香了。 真是香。香之事。香之容。香之食。香之居。感谢佛祖,世道粗砺,我们还有孟晖。她从岁月中打捞出来的兰汤芳枕蔷薇露,带着当年的爱怨情仇,伊呀侬呀的从千年的历史现场返回,过于目驰心迷了,怎么办?还是中国人的老办法,消受不起唐僧,就吃唐僧,来看香之食。 教你几招。暮春四月,花盛之时,将那刚刚盛开过、尚未凋谢的藤萝花与玫瑰花剪下,将花瓣洗净,加 白糖、脂油丁拌匀,蒸成 千层糕。用完 玫瑰糕,来喝 梅花茶。“汤浮暗香,茶烹寒雪”,把半开的梅花蕾摘下,拌以炒盐,密封在瓷瓶里,到了夏天,在茶碗中放一点蜜,再放进去三四朵梅花蕾,用滚水一冲,花蕾立刻绽开。 此情可待成追忆啊,所以,你说, 冒襄和 董小宛的爱情还需要千描万画吗?冒襄饮完酒,董小宛端出几十只小白瓷碗,都是她亲制的 饴糖凝露,有秋海棠、梅花、野蔷薇、玫瑰、桂花、菊花……这样,读完“香之食”,我坚决认定《 画堂香事》才是真正的《 恋人絮语》,罗兰巴特的版本就显得粗胚,而穿梭于整本书的香气又美妙地整合了这个不经意的解构主义文本,巴特费力完成的絮语在孟晖笔下,显得多么四两拨千金。 不是乱套,这本看上去小小的《画堂香事》,对于当代生活,就是四两拨千金。它提醒我们曾经多么隆重地生活多么热烈地相爱多么诗意地栖居,没错,书里的香事,从香料的制取,用法,到 香器的形制和使用,都脱不掉“腐朽”的嫌疑,但是,让我们避开意识形态的严厉眼神,从内心欢呼“四角垂香囊”的生活吧,“窗窗户户院相当”“微风暗度香囊转”,这样的日子,你不喜欢吗? 是的,你承认你也喜欢,你也喜欢清风里调调口脂,描描黛眉,倚翠屏,添香炉,但是你说,这是乱世呀,乱世里容得下这样的闺阁闲情,养得起如此的兰麝心事?是的,我承认《 画堂香事》就此而言,是一则则传奇故事,但是,就像孟晖自己在“缀语”中说的,“所有的那些芳香都曾经是真实的,所有的那些情感和欲望也都是真实的,正像一年年的花开花落,成就了古典的画堂影深,闺意绵绵,”这些曾经的“真实”难道不是对现世的最好批评? 所以,《 花间十六声》也好,《画堂香事》也好,我一直放在书桌上,一直不去读完它们,作为一种念想留在日子里。

作品节选

唐人的历史感,如果由今人去回首,实在可以体味出很丰富的意蕴,但是,在历史学家之外,一般人似乎不大注意到这笔财富。其实条件是非常有利的,唐朝的文人们往往像民间艺人一样,用讲故事来传达他们的历史感受,那是一个美丽故事遍地生花的黄金时代。其中一个最流行的故事样式,就是讲一个唐时的人――在那时来说,就是一个身处“当代”或“近代”的人――如何在梦中与往昔的历史人物神会。

在这些故事当中,把现实与历史连缀得天衣无缝的,当数《 杨太真外传》中所录的“霓虹厕宝美人屏风”一则。这故事说来还挺复杂:唐玄宗偶然翻阅《赵飞燕外传》,于是以前代美人之轻盈来调笑杨贵妃的丰腴。杨贵妃不服气地说,《 霓裳羽衣舞》在艺术水平上可是超越了前代!为了安抚心爱女人的娇嗔,唐玄宗把一架精美的小 屏风赏赐给她,屏风上用 百宝嵌的方式呈现出历代美人的形象。但是,不久,杨贵妃得罪了唐玄宗,一时失宠,被撵回娘家,这架屏风随她一同出宫……一天,在 杨国忠午睡的梦境中,架在床头的百宝屏风上的历代美人―― 褒姒、 西施、 虞姬、绿珠、 潘玉儿、 张丽华……忽然全都化作真人,一起走下屏风,进行了一场歌舞欢会。

忽然想起这则故事,是因为听说《云门舞集》要来大陆上演,由此想起,这个舞团还有一台《金陵十二钗》,把《 红楼梦》中的十二位女性形象搬上舞台,据说极为独特而富有魅力。我一直觉得,“霓虹厕宝美人屏风”这则故事,是最理想的舞剧题材,其所能制造的意境将远超过十二钗的舞影。当然,需要把复杂的、充满兴亡感喟的情节加以简化,比如,可以设想一开场是杨贵妃亲自调教 教坊女伎排练《 霓裳羽衣舞》,而画满历代美人的 屏风是一道背景陈设。当象征着盛唐之灿烂的大型集体舞曲罢人歇,独自倦睡的杨贵妃,梦见屏风上一个个经历过亡国丧家之乱的女性,一一走下屏风,用舞蹈,倾诉各自的际遇与感怀。

对于编舞者,这将是多么艰难而有趣的挑战啊!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历代的舞蹈变化极大,各擅风采,但是,今天的艺术家只能根据零星的文字记载与文物资料,调动灵感,去想象那些古舞的风神。但是,这挑战又是多么富有魅力啊!不仅有 虞姬的垓下之舞、 赵飞燕的盘中之舞,还有 潘玉儿的步步金莲、 张丽华的高阁靓妆,乃至洛神的凌波、绿珠的坠楼,创作空间几乎是无限的。

利用一个巧妙的构思,让多位舞蹈者和编舞者得以凭借一段段的 独舞,获得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这在舞剧创作中颇为常见。最简单也在当今最流行的一种,就是在舞台上假设一个舞蹈大赛或者舞团招收新成员的场合,让表演者们以“参赛”或者“应考”的身份,各自登台献艺。然而,沉睡在我们的故籍中的“霓虹厕宝美人屏风”故事,难道不是提供了一个天成的舞台,让舞蹈家们一较高下?更何况,故事中通过一个个悲剧女性的命运,暗示着个体生命的难以自主,荣华与权势的脆弱虚幻,历史盛衰的无情,这就让舞蹈充满能量与张力,而非“参赛者”或“应考者”的单纯炫技所能望尘。

关于 安史之乱,“霓虹厕宝美人 屏风”故事中只谈道:“禄山乱后,其物犹存。”但是,这场导致唐朝国势从此衰败的大难,显然是整个故事隐藏的重心。在故事中,跳下屏风的美人众多,其中有十几个舞伎一边 踏歌一边唱道:“三朵芙蓉是我流,大杨造得小 杨收。”预言了杨家的速兴速灭。但是, 杨国忠,以及从兄弟口中得知了这个奇怪梦境的杨贵妃,都采取了鸵鸟的对策――两个人从此再也不敢直面这座屏风,玳瑁为押、珍珠为络的珍贵水晶屏风就此被高锁在小楼上。梦中的兆示丝毫没能让这两个狡黠的灵魂有所收敛,怙恶不悛依旧,直到天转地崩。

循着弥漫在这个唐朝故事中的惆怅情绪,我似乎看到想象中的舞剧那收尾的一幕。当美人们重归画屏,恢复成屏面上的绘影, 杨贵妃醒来了,前人往事尚历历在目,一时,似乎她有所警悟。但是,就在这时,宫中的热闹又开始了,顿时把杨贵妃卷进繁华的旋涡,她被挟裹而去,无法止步,无法回头。

上一篇:欧倩如

下一篇:曼特尔(古生物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