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

时间:2024-01-06 23:24:56编辑:雅博君

欧·亨利的个人简介

欧·亨利是其笔名,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词条概要

欧·亨利,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

基本介绍

欧·亨利(英语:O. 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有时又译奥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著名小说家。他少年时曾一心想当画家,婚后在妻子的鼓励下开始写作。后因在银行供职时的账目问题而入狱,服刑期间认真写作,并以“欧·亨利”为笔名发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引起读者广泛关注。他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一生中留下了一部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巧,风格独特,以表现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欧·亨利、法国莫泊桑、俄国契诃夫)。有“美国的契诃夫”这一称号。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又叫《贤人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等。

名人名句

“这时一种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认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早年生活

南方生活

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idney Poter,1898年他改名为 William Sydney Poter)于1862年9月11日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格林斯伯勒。他的父亲名叫阿尔格农·西德尼·波特(Algernon Sidney Porter ,1825年-1888年),是个医生,酗酒,生活无节制。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家境贫困。他的母亲名叫玛丽·简·维吉尼亚·斯维姆·波特(Mary Jane Virginia Swaim Porter,1833年-1865年 )。

他的父母于1858年4月20日结婚。1865年,欧·亨利3岁时,威廉·波特的母亲因结核病而去世。这一年,他和他的父亲搬到他的祖母家里居住。他与兄弟被送往堂亲所开办的一所私立学校读书。他后来由他的祖母和姑姑(Evelina Maria Porter)抚养长大,姑姑启发了他对文学的喜爱。年幼的欧·亨利很爱读书,他最喜欢的书是《一千零一夜》。

1876年,他从姑姑的私立学校毕业。然后他就进入高中读书,但是在1877年被迫辍学,到叔叔的药房里当学徒。这份工作让他觉得即伤自尊又无聊,但他却先后干了五年(他后来在监狱里当的就是药剂师,而“欧·亨利”这个笔名也与药剂师有着很大的关系)。少年时的欧·亨利喜欢画画,且颇具天分,他年少时便一心想当画家。北卡罗来纳州的一所男子学校就曾经表示,只要欧·亨利为其作画,学费和膳食费可免,但被他谢绝,因为欧·亨利的校服费和书本费仍无着落。南方生活对欧亨利的影响很大,比如短篇小说《都市生活》就是讲的南方的故事,而且欧·亨利40岁移居纽约后也染上了他父亲酗酒的恶习。

移居西部

1882年3月,格林斯伯勒的一位名叫詹姆斯·K.霍尔(James K. Hall)的医生见他身体不好,便带他到得克萨斯州拉萨尔县的一个牧羊场做客。他希望能够使一直在咳嗽的身体康复。医生去那儿是为了看望自己的儿子。欧·亨利一去便喜欢上了西部牧场的生活,在那儿一住就是两年。在那儿,他有事帮忙做牧羊人、厨师、婴儿看护员。在那儿,他从一些移民那儿,学了一段时间的西班牙语和德语(西班牙语在他后来逃亡时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流浪到了讲西班牙语的洪都拉斯)。

1884年,他和带他到拉萨尔县的医生的儿子理查德·霍尔(Richard Hall)来到了奥斯汀,住在一位同乡的家里,并在奥斯汀找到了工作。欧·亨利在那儿当过歌手、戏剧演员、药剂师、绘图员、记者和出纳员等,他的幽默细胞逐渐显露了出来,他很逗人喜爱,拿的工资也较高,终于改变了贫穷的生活状况。西部生活激发了他的幽默细胞,而且成为他后来的短篇小说的重要素材。他笔下对美国西部明显显露出好感,把他们写得善良、纯朴、勤劳、能干、勇敢、富于同情心,特别是重朋友义气。这些小说也很夸张幽默,构思巧妙,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写西部的小说往往都是喜剧性小说和类似滑稽剧的小说。他在21岁这一年改变了志向,立志成为作家。

第一段婚姻

1885年,他认识了一位名叫阿索尔·埃斯蒂斯(Athol Estes)的17岁的姑娘,当时她还在中学念书。欧·亨利当时是吉他手和曼多林琴师。欧·亨利追求了她两年。1887年7月1日夜,也就是阿索尔·埃斯蒂斯才念完中学的那天晚上,她瞒着父母与欧·亨利双双跑到奥斯汀的一位牧师家结婚,请他证婚。这位牧师虽没料到两位年轻人夜里跑来结婚,但见他们已经成人,便顺水推舟,给他们证了婚。于是,他便于1887年7月1日夜与阿索尔·埃斯蒂斯结了婚。婚后,阿索尔·埃斯蒂斯改名为阿索尔·波特(Athol Porter)。姑娘的母亲本希望她嫁个有钱人,得知此事后十分生气,竟数月不肯上教堂,更不理那位牧师。不过,这一次婚姻只持续了10年。1897年,欧·亨利的妻子因病去世。

创作生涯

创作开始

欧·亨利与妻子生活得很美满。新婚妻子鼓励欧·亨利写作,于是他结婚那一年就在《底特律自由报刊与真实》上发表了作品。欧·亨利成名后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小时候一心想当画家。到21岁,改变了主意,想想还是进行写作的好。”所以说,1887年欧·亨利发表作品,并非完全是受妻子的鼓动,其实早已存在内因。

1888年,他们生了一个儿子,但在襁褓中便夭折。

1889年,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名叫玛格丽特·沃斯·波特(Margaret Worth Poter)。

1891年,他来到奥斯汀第一国民银行当出纳员。他干这个工作心不在焉。不止一个顾客反映,别人以为他

是在埋头算钱,其实就是在作画(他虽然立志当作家,但并没有放弃当画家的梦想)。这份工作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一笔通知放款》、《圣罗萨里奥的两位朋友》等短篇小说里写的都是西部的银行里发生的故事。

开始逃亡

1894年,欧·亨利花250美元买下了奥斯汀的一家周刊,将它更名为《滚石》(也可以说他创办了《滚石》杂志),使它成为一份幽默杂志。他既当编辑又当出版商,自己写文章,自己作画。也是1894年10月,联邦银行检查员发现欧·亨利的账目有问题,他只好辞职。这个经历对他影响很大,所以他在《一笔通知放款》、《圣罗萨里奥的两位朋友》等短篇小说里写的都是联邦银行检查员来查账,但账目里有问题。

编辑《滚石》一年后的1895年4月,它完全失败了,于是他将这份杂志物归了原主。接着,他们搬到了休斯顿,欧·亨利转到《休斯顿邮报》当记者和专栏作家,每个星期的工资仅为15美元,大约为两个年轻售货员的收入。

1896年2月,他受到了盗用公款的起诉,被传受审并被暂时关押。他的岳父将他保释出狱。本来他的案情并不严重,但他在传讯的前一天,1896年7月7日,逃到了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然后又逃到了洪都拉斯。他在特古西加尔巴的旅馆里呆了好几个月。他早年间学的西班牙语帮了他大忙,他在洪都拉斯开始写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Cabbages and Kings)

1897年2月,他获悉身患结核病的妻子病危,便赶回了奥斯汀。他回国后旋即被捕,但又很快再次被岳父保释出狱。7月25日,他的妻子阿索尔·波特(Athol Porter)死于结核病。

监狱生涯

1898年2月,他被判有罪,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3月25日,他开始在俄亥俄州哥伦布的联邦监狱服刑。服刑期间,欧·亨利因为一技之长而当上了监狱的药剂师。也是在服刑期间,为了维持女儿和自己的生活,以及供女儿上学,他开始认真写作短篇小说。他之所以选择短篇小说,是因为短篇小说的写作时间不长,发表的地方也很多,可以很快拿到钱。这一年,他把自己的名字从 William Sidney Porter 改为 William Sydney Poter,也许是逃亡的需要。他的女儿不知道他被判了刑,只知道“他在外地做生意”。她由外祖父母抚养,他们一家搬到了匹兹堡。

1899年12月,他以“欧·亨利”为笔名在《麦克卢尔》杂志圣诞专号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口哨大王迪克的圣诞袜》(Whistling Dick’s Christmas Stocking)。“欧·亨利”(O.Henry)是法国优秀的药剂师艾蒂安·欧西安·亨利(Etienne-Ossian Henry)的名字的节略。他把小说寄给他在新奥尔良的没有蹲监狱的朋友,他的朋友再转寄给杂志社,这样就没有人会怀疑真正的作者在监狱里了(用笔名也是为此目的)。此后,他的笔名开始为读者所关注。

纽约时代

1901年,服刑3年零3个月后,欧·亨利因在狱中表现良好而提前获释。7月24日,他在匹兹堡与女儿团聚。

1902年,他移居纽约,成了职业作家,创作了上百篇优秀的短篇小说。他是为了离杂志社和出版商更近一些才这样做的。尽管他没有忘记早年的欢乐,他却看见了生活的阴暗面。他不辞辛劳的日夜写作,大量优秀的作品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他这时的写作速度非常快,极少修改。他为此曾说过:“一篇小说一旦开了头,我就非得一口气写到底不可,要不然就再也写不下去。”在纽约,由于大量佳作的发表,他名利双收,有时也受到记者的采访。可他不仅挥霍无度,而且赌博,染上了他父亲的恶习――酗酒。写作的劳累与生活的无节制使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损伤。

1904年,他出版了一生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Cabbages and Kings),这是一部结构松散的政治讽刺小说,有时也被视作短篇小说集。

1906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四百万》(The Four Million)出版,其中包括《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警察与赞美诗》、《四百万》(The Four Million)、《二十年后》和《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等名篇。欧·亨利这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以后的短篇小说中体现了欧·亨利关心社会底层小人物,着重刻画微妙的感情的写作风格。与当时其他作家着重表现纽约等大城市的上层社会不同,欧·亨利一直着力于表现繁华都会里和西部乡村里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描写了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对浪漫和冒险生活的追求。欧·亨利笔调幽默,善于使用双关语,而且小说的结尾都能做到“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合乎情理之内”,这就是著名的“欧·亨利式结尾”。由于他写的都是平常生活,情节和文笔又吸引人,所以颇受欢迎。

第二段婚姻

1907年,他跟早年时代的恋人莎拉·林德赛·科尔曼(Sarah Lindsey Coleman)结婚。他们是在欧·亨利一次回乡期间重逢的。然而这次婚姻并未给欧·亨利带来任何幸福,反而带来更多的不和与不快。

1908年,他与第二任妻子离婚。他的经济状况也开始不好,为了缓解生活压力,他不得不以很快的速度创作小说来换取稿费,这也导致了他的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他经常一周六天喝酒、赌博,第七天花一天来写一篇短篇小说,再交给杂志发表。他一周就能发表一篇短篇小说。这一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城市之声》.这一年,欧·亨利创作并发表了《最后一片叶子》,作品文字朴实,但感情浓郁,艺术性很高,给予人很大的感动,是他最著名的名篇之一,整个世界都知道这篇小说。

1909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命运之路》,里面显出了他深受悲观主义和宿命论的影响,特别是短篇小说《命运之路》(The Road of Destiny)。

1910年,他创作了也许是他最轻松幽默的作品《红毛酋长的赎金》,让人忍俊不禁。长年写作的劳累与无节制的生活使他的身体受到严重损伤,再加之婚姻的不幸,6月3日,他在写作他一生中最后一篇短篇小说《梦》时病倒了。6月5日,他死于肝硬化。《梦》是他最后一篇小说,未完,他原本想让它成为自己的转型之作(当时有人批评他的“欧·亨利式结尾”读多了就没意思),结果未能如愿就病逝了。

他的葬礼在纽约举行,他被葬于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1927年,他的女儿玛格丽特·沃斯·波特(Margaret Worth Poter)去世,与他合葬在一起。

主要作品

《咖啡馆里的世界公民》

《财神和爱神》

《麦琪的礼物》(也称作《贤人的礼物》)

《证券经纪人的浪漫故事》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包打听》

《警察与赞美诗》

《爱的牺牲》

《姑娘》

《醉翁之意》

《二十年后》

《小熊约翰·汤姆的返祖现象》

《丛林中的孩子》

《闹剧》

《慈善事业数学讲座》

《几位侦探》

《双料骗子》

《绿色门》

《婚姻手册》

《心与手》

《布莱克·比尔藏身记》

《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

《苹果之谜》

《吉米·海斯和缪里尔》

《催眠术家杰甫·彼得斯》

《最后一片叶子》

《华而不实》

《黄雀在后》

《提线木偶》

《五月是个结婚月》

《市政报告》

《没有完的故事》

《比绵塔薄饼》

《公主与美洲狮》

《心理分析与摩天大楼》

《托尼娅的红玫瑰》

《我们选择的道路》

《虎口拔牙》

《刎颈之交》

《两位感恩节的绅士》

《回合之间》

《汽车等待的时候》

《生活的波折》

《女巫的面包》

《信童传情》

《菜单上的春天》

《迷梦》

《各取所需》

《圣罗萨里奥的两位朋友》

《钟摆》

《活期贷款》

《天窗室》

《第三样配料》

《白鸽》

创作特色

从题材的性质来看,欧·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以描写美国西部生活为主;一类写的是美国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类则以拉丁美洲生活为对象。这些不同的题材,显然与作者一生中几个主要生活时

欧·亨利

期的不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三类作品当中,无疑又以描写城市生活的作品数量最多,意义最大。

欧·亨利思想的矛盾和他作品的弱点,与他的创作环境有极大关系。即使在他已经成名,受到读者广泛欢迎的时候,他的生活也依然经常处于拮据状态。他曾经直言不讳地说:我是为面包而写作的”。

欧·亨利因为他本身是一个穷苦的人,因此他的文章主人公大多是一些贫穷的劳动人民,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我认为,欧·亨利的小说之所以让我喜欢,是因为他的小说,我们往往猜不出结果是什么,而真正的结果会让我们难以置信,这也说明了他丰富的想象力,欧·亨利的小说语言很生动而且很精练,他的短篇小说一开始就抓住了我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小说中除了文字的幽默诙谐之外,总有一些让费人猜测的地方,他常常让我们以为以逻辑思维就可以猜到的结局,却往往情节一转,使故事的结尾变的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被誉为“欧·亨利式结尾”,这也是欧·亨利最为出名的一个方面。《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内容很多:其中多为描写一些小人物,描写美国西部牧场,描写那些死要面子,成天做白日梦的小职员,以及一些城市的骗子,和对拜金主义者的嘲讽。尽管欧·亨利对于社会现状总有不满,可他也没有放弃希望,因此,悲惨的故事和人物总会有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结局,也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微笑里的辛酸,讽刺里的悲哀和无可奈何。

写作特征

欧·亨利的小说通俗易懂,其中无论发生了什么,发生在何处,也无论主人公是何等人物,他的故事写的都是世态人情,并且易有浓郁的美国风味。一般说来,驱使人们行动的欲望和动机是相当复杂的,但是欧·亨利人物的思想相对来说却都比较简单,动机也比较单一,矛盾冲突的中心似乎都是贫与富。这一方面大概因为美国是个平民社会,不存在天生高人一等的贵族阶级,既然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贫富就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此时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拜金主义盛行,坑蒙拐骗样样齐全,贪污泛滥成灾,似乎只人能赚到钱便是成功,并不问问钱的来历是否清白合法,难怪金钱的占有程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与欧·亨利同时代的马克·吐温说得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贫穷总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国,贫穷是耻辱。”欧·亨利笔下的芸芸众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金钱主宰的世界中,他们的处境动机,他们的的喜怒哀乐,大都与金钱的占有有关,所以欧·亨利描绘的世态人情,无论是善是恶,都有某种美国式的单纯。

欧·亨利小说中感人至深的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为了给丈夫购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而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的情感是无价的。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年轻画家顽强地活下去,老画家于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叶。他为自己的杰作付出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一个富人已经沦落到挨饿的地步,但他坚持履行自己的一年一度在感恩节请穷朋友吃饭的职责。而刚吃饱饭的穷朋友为了使对方满意,也忠实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他们各自作出牺牲,为的是给他人一点安慰。所有这些都未必称得上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小人物们日常完成的小事,但正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善,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

欧·亨利对恶具有同样的敏感,他把美国这个名利场上的把戏看得十分透彻,那些“丛林中的孩子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巧取豪夺,行的都“丛林法则”。残忍遇到狠毒,小骗碰上大骗,强盗骗子纵然高明,却仍然斗不过金融家,华尔街的经纪人是决不手下留情的,更可悲的是,在这种对财富的角逐中,人们的灵魂受到腐蚀,年轻的姑娘明明在饭馆当出纳员,却偏偏装腔作势,假冒名门望族。忙忙碌碌的经纪人竟然忘了昨夜的新婚,向妻子再一次求婚。在一个金钱万能的世界里,父亲的财神可以在最关键的时刻制造一起交通堵塞,从而使独生子获得求婚的机会,爱神对此只能甘拜下风。

不过,欧·亨利笔下的善与恶并不那么截然分开,泾渭分明,它们之间有着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其中存在着良心发现,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的种种可能性。决定洗手不干的保险箱盗窃犯为了救出不幸把自己反锁在保险库里的孩子,当众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准备着跟警察再去蹲监狱。一个自惭形秽,背弃了情人男人,毕竟还能尽自己的努力,让青梅竹马的姑娘断了对他的思念,快快活活地去重新开始生活。

欧·亨利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在一个个生活的片断里,处于两难中的主人公必须面对抉择,这时不仅能集中刻画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欧·亨利具有把情节剪裁得恰到好处的本领,因而能在很短的篇幅内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这也正是短篇小说成功的关键。

欧·亨利的小说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意外结局”。情节的发展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在发展,结果却来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结局一般说来是比较令人宽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结局,也常包含着某种光明之处,这就是所谓“带泪的微笑”。像《带家具出租的房间》这样的悲剧在欧·亨利的笔下是很少发生的。然而,意外的结局不能不经常依赖于某种偶然性,而太多的偶然性又不能不与现实产生距,所以“意外结局”一面使欧·亨利的小说显示得趣味盎然,同时也使它们缺乏深度。

两难的处理和意外的结局往往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效果,在欧·亨利的小说中,幽默是贯穿始终的,有的专门是为幽默而幽默的。绑架孩子的歹徒被顽童折磨得苦不堪言,宁可倒贴钱把孩子护送回家。幽默家被近日复一日地制造幽默,竟变成了一个心力交瘁的吸血鬼,最终在殡仪馆的后房中才得以告别尘世的愚蠢,重新恢复了一个正常人的知觉。欧·亨利显然是把自己视为一个幽默家,他在《幽默家自白》中写道:“我的笑话的性质是和善亲切的,绝不流于讽刺,使别人生气。”这句话也适用于欧·亨利本人,他讽刺,但不流于讽刺,他的嘲讽和幽默通常是善意的,有时能令人震惊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谛,如《生活的陀螺》和《钟摆》那样,它们体现了欧·亨利透视生活的能力。欧·亨利的语言本身也充满了夸张和幽默,而幽默能直到淡化事物悲剧性的作用,使大众读者更能接受。

主要成就

近百年来,欧·亨利的小说在全世界一版再版,始终拥有大量的读者,足见其作品的生命力。1918年,美国设立一年一度的“欧·亨利纪念奖”,专门奖励短篇小说的成就。欧·亨利的名字早已和短篇小说的创作,和小人物的悲喜连在了一起。

影响评价

主要评价

欧·亨利的小说最显著、最为人熟知和称道的特点是结尾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他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将某一方面着力描写。这些描写与主题是密切相关的,但并没有触及最重要的事实,最重要的事实只用一两笔带过,读者难以看出他埋下的伏笔。到故事结尾处,笔锋一转,写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这时,读者再回想一下整个小说,会为欧·亨利的构思的精妙而拍案叫绝。他的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是独具匠心的,但并非挖空心思才想得出来的。

欧·亨利的写作不以任何作家为楷模,但他受到了居伊·德·莫泊桑和马克·吐温的影响。他常读莫泊桑的作品,“欧·亨利式结尾”就是受到莫泊桑的《项链》等小说的启发而形成的。他的幽默和夸张深受当时大量流行的幽默刊物的影响,其中幽默小说和讽刺小说的集大成者就是马克·吐温。他创作时并不考虑什么创作的规矩,怎样想来就怎样写。然而,他的写作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供读者消遣”。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还没有哪位评论家说过欧·亨利曾深受某某作家的影响,他的小说才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才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为了供读者消遣,欧·亨利的小说常出现极度夸张,如他在短篇小说《都市生活》中形容一位黑人年龄之大时,竟说他“与金字塔的年岁一般大”。他把极度夸张运用得很得当,使作品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欧·亨利又是有名的幽默大师,可以与马克·吐温媲美。他的小说经常令读者捧腹。他的幽默与消遣这个目的是分不开的。尽管欧·亨利写小说是一心想给读者消遣,他的小说却也不全是喜剧性和滑稽剧性的小说。他也写悲剧,而且数量不少。他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和《最后一叶》就是悲剧性小说。欧·亨利也写爱情小说,但不是像别的作家那样为了歌颂爱情的永恒,他的这类小说总要出现读者意想不到的情况,令读者一笑,一叹,或是一惊。这些小说也能说明欧·亨利构思的巧妙、他的独创天才,但从中也能看出他为供读者消遣而写作的目的。

欧·亨利有很多的小说以纽约为背景。他不写纽约的繁华,至多只略带几笔。他笔下的纽约是个怪事层出不穷的大都市。当时有人说,纽约的社会基础是四百个上流人物,他们举足轻重,欧·亨利就在《四百万》(The Four Million)中针锋相对地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纽约是由四百万普通民众作基础的,他们是社会中最最重要的人。他主要写小人物,但偶尔也写大人物,但他们不是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出现的,而是出现在滑稽剧性小说中。

欧·亨利在1902年才移居纽约,对纽约人有褒有贬,但他笔下对美国西部人却表现出明显的好感,这大概与他长期生活在西部有关。他笔下的西部人都是忠厚淳朴、勤劳勇敢、聪明能干、重兄弟义气的人。在写西部人时,欧·亨利同样没有忘记让读者消遣,小说也多夸张与幽默,构思精巧,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欧·亨利在写作时并没有批判美国社会,也没有想到将人作阶级上的划分(因此阶级意识不强,也就在拒斥阶级理论的后现代社会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况且他的小说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在他的作品中,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好有坏。他的感情倾向、是非观念在小说中非常清楚。例如,他在《剪亮的灯盏》、《没说完的故事》等短篇小说中显示了他对低工资的女售货员的同情,但也不客气地勾画出了他们的虚荣心;他在《剪狼毛》中揭露了诈骗犯的勾当,但并不讳言许多上当受骗的人本身也居心不良,想占便宜;他的短篇小说《命运之路》(The Road of Destiny)表现出人摆脱不了命运控制的思想,悲观主义和宿命论思想很深;《“真凶”》(The Guilty Party)告诫人们不要忽视对子女的教育。欧·亨利以他自己的眼观观察生活,判别是非,他的作品表现了他观察到的生活和他的思想。

他的长篇小说虽然只有一部,而且结构松散得可以看做短篇小说集,但仍然很不错。一方面,它很幽默;另一方面,它的讽刺力度也很强,直指美国在拉丁美洲的经济上的新殖民主义统治。而且它和一些其他长篇小说开启了松散的长篇小说的先河,影响了很多作家。他的讽刺和幽默对林·拉德纳有着一定的影响。

欧·亨利以其众多的作品,一起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而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短篇小说家。他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和“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是与居伊·德·莫泊桑和安东·契诃夫并称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人物批评

有的外国评论家曾说过:“(欧·亨利的小说)不要真实性,没有道德意识,没有人生哲理。”――不过这种说法被多数评论家所否定。当时有人批评他的“欧·亨利式结尾”读多了就没意思。――不过这种说法也被多数评论家所否定。

有人认为他的小说写的浅薄。有人说:“在欧·亨利的所有小说中 ,找不出一个写得真实的人物。”欧·亨利对自己的小说也不满意,一次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过:“我是个失败的人。我的小说究竟如何呢?老实说,我并不满意。我就害怕人们说我是什么u2018名作家u2019。”

人物影响

1917年,他最后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流浪儿》(Waifs and Strays)出版了。1918年,美国设立了“欧·亨利纪念奖”,一年颁奖一次,奖励每年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延续至今。每年五月,位于奥斯汀的“欧亨利博物馆”还会举办“世界双关语锦标赛”。

经典作品

《最后一片叶子》

经过一夜凄风苦雨的吹打,第二天,常春藤上只剩下了一片叶子,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了。忧郁无助的她凄凉地说,当最后的那片叶子凋落时,她也就死了。为了唤起她战胜疾病的自信,她的另一位穷画家朋友鼓励她、无微不至地关怀她,但都无济于事。因为她将自己的精神和希望寄托在最后的那片叶子上。在接下来那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她们楼下的一个穷苦的老画家不顾年迈体弱,冒雨在常春藤下的墙上画了一片藤叶。这位老画家一生不得意,但他总是说他会画一幅杰作的,就是这幅杰作――那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增强了她的精神力量,当年轻画家慢慢康复时,老画家却因为冒雨画下那一片树叶而生病死去。

《警察和赞美诗》

一无所有、露宿街头的流浪汉索比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严冬,千方百计地想犯点法,以求达到他的企图:去布莱克维尔监狱度过寒冷的冬天。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往往事与愿违,他屡次故意犯法,但警察都不抓他,而当他忽然良心发现,准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之时,警察却不由分说地将他逮捕了。终于达到了他去布莱克维尔监狱度过严冬的梦想。

《麦琪的礼物》

在圣诞节来临之际,一对贫穷夫妻为了互赠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为丈夫买来了一条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祖传金表为妻子买来了一套精美的发梳,当他们都拿出各自的礼物时,却发现这些礼物都失去了各自的用场,虽然他们都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但他们纯真美好的爱情却得以升华。

上一篇:潘结南

下一篇:潘高峰(音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