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隆的个人简介
刘隆出生:元兴元年(105) 属相:蛇卒年:延平元年(106)。享年:2岁。谥号:殇皇帝。庙号:无年号:延平。陵寝:康陵父亲:刘肇。母亲:宫女无名氏继位人:汉安帝刘祜(hù)。最擅长:哭 。汉殇帝刘隆(105年――106年),汉和帝次子,养于民间,东汉第五位皇帝(106年在位)。谥号孝殇皇帝。和帝在世的时候,生了许多皇子,皇子大都夭折。和帝以为宦官、外戚在谋害他的儿子,便将剩余的皇子留在民间抚养。永元二年(106年)一月汉和帝死,邓皇后因长子刘胜有痼疾,将刘隆迎回皇宫做皇帝,刘胜被封为平原王。刘隆 - 成长经历
汉殇帝刘隆生于东汉和帝元兴年(105),为和帝与邓皇后少子。出生100多天,和帝去世。按照传统,继承皇位应是和帝的长子刘胜。但刘胜有病,多年不愈。故先立刘隆为皇太子,接着在当天夜里,襁褓中的刘隆正式即皇帝位。邓皇后也升称邓太后,临朝听政。刘隆登基时候刚刚好出生满100天,是为汉殇帝,改元“延平”。朝政由外戚邓氏掌权。可怜一个婴儿皇帝汉殇帝,只做了8个月的皇帝。当延平元年八月辛亥日,汉殇帝得了场大病就死在襁褓之中了。汉殇帝是中国帝王中即位年龄最小、寿命最短的皇帝。
邓太后临朝听政之后,首先针对东汉的一些弊端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其一,反对淫祀。其二,邓太后认为治理国家应以教化为本,刑罚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延平元年(106) 五月,即下诏大赦天下,犯法禁锢者一律释放为平民,以“柔道”制天下。其三,东汉自开国至殇帝80多年的时间内,宫女入宫不绝如缕,以至宫女如云,造成了“内有怨女,外有旷夫”的局面,并且加重了汉廷的财政开支。邓太后自幼入宫,对此甚为了解,元年六月,一次诏免后庭宫人及羸弱老病即达五六百人。邓太后除对一些弊端进行调整、革除外,还十分注意节俭与劝农。延平元年六月,诏令减损膳馐、帷帐、珍玩等耗物费工之物。此后,还下令郡国贡奉仅为原额的一半,御府、尚方、织室所负责的锦绣、冰纨、绮罗、金银、珠宝、玳瑁、雕镂等玩弄之物,一律不再继续造作,从而减省了巨大的财政开支。
但邓太后毕竟是外戚势力的总代表,在积极治国的同时,仍念念不忘巩固加强自己的统治。延平元年4月,她将哥哥邓骘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车骑将军,控制了拥有决策权的内朝机构。
八月,在邓太后发号施令之际,仅做了8个月皇帝的刘隆悄然离世。因夭折而亡,故谥“孝殇皇帝”,葬于康陵。
刘隆 - 云台二十八将
云台二十八将,为汉光武帝刘秀重兴汉氏江山的二十八员大将,传说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下凡转世。永平中,显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32人。云台列将32人,前28人为开国功臣,上应28宿,就是云台28将。另外伏波将军马援有大功,但因为女儿为明帝皇后,明帝避嫌未将其列入。云台诸将里只要和皇室有亲戚关系的都没被列入,如光武的表兄来歙功劳很大,最后也未被列入。
此二十八人分别是:邓禹、寇恂、冯异、岑彭、贾复、吴汉、盖延、陈俊、臧宫、耿m、铫期、王霸、祭遵、任光、李忠、万、邳彤、刘植、耿纯、朱佑、景丹、王梁、杜茂、马成、刘隆、傅俊、坚镡、马武。
刘隆 - 相关链接
汉殇帝刘隆(105年――106年),汉和帝次子,养于民间,东汉第五位皇帝(106年在位)。谥号孝殇皇帝。
和帝在世的时候,生了许多皇子,皇子大都夭折。和帝以为宦官、外戚在谋害他的儿子,便将剩余的皇子留在民间抚养。永元二年(106年)一月汉和帝死,邓皇后因长子刘胜有痼疾,将刘隆迎回皇宫做皇帝,刘胜被封为平原王。刘隆登基时候刚刚好出生满100天,是为汉殇帝,改元“延平”。朝政由外戚邓氏掌权。
可怜一个婴儿皇帝汉殇帝,只做了8个月的皇帝。当延平元年八月辛亥日,汉殇帝得了场大病就死在襁褓之中了。
汉殇帝是中国帝王中即位年龄最小、寿命最短的皇帝。
刘隆 - 东汉皇陵
东汉皇陵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十七公里、孟津县和偃师市交会处的汉魏故城附近。
东汉十四帝,除汉献帝刘协葬在河南省许昌市曹魏故城的张潘乡古城村、北乡侯刘懿早卒和少帝刘辩被董卓所废未建陵外,其他十一帝均葬在洛阳汉魏故城东南和东北两大陵区。其中,东南陵区有汉明帝刘庄的显节陵、汉章帝刘褡的敬陵、汉和帝刘肇的慎陵、汉殇帝刘隆的康陵(在慎陵中)、汉质帝刘瓒的静陵、汉桓帝刘志的宣陵共六帝六陵。陵区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大口、高龙、寇店乡一带。东北陵区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安帝刘祜的恭陵、顺帝刘保的宪、冲帝刘炳的怀陵、灵帝刘宏的文陵,共五帝五陵。陵区均位于今洛阳市孟津县境内的北邙山上。
东汉皇陵从选址、布局到地宫建制基本上承袭西汉。但因为东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所以,东汉皇陵在陵寝建筑、丧葬礼仪、祭祀祖先等方面也有所改变,这些改变,对后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刘隆 - 东汉帝系
(1) 汉光武帝 刘秀 (25-57)
(2) 汉明帝 刘庄 (58-75)
(3) 汉章帝 刘 (76-88)
(4) 汉和帝 刘肇 (89-104)
(5) 汉殇帝 刘隆 (105-106)
(6) 汉安帝 刘祜 (107-125)
(7) 汉顺帝 刘保 (125-144)
(8) 汉冲帝 刘炳 (145)
(9) 汉质帝 刘缵 (146)
(10) 汉恒帝 刘志 (147-167)
(11) 汉灵帝 刘宏 (168-188)
(12) 汉少帝 刘辩 (189)
(13) 汉献帝 刘协 (18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