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中大教授)的个人简介
刘林,男,1964年10月生,1987年7月获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生理生化硕士学位。1993年7月获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繁殖与生物技术博士学位。
研究简历
1994.9-1996.4 英国剑桥Babraham研究所发育及信号传导系分子胚胎学及分化实验室,研究卵子孤雌激活,猪、羊胚胎干细胞、核移植克隆,精子注射。1996.5-1998.4 美国康乃尔大学动物科学系及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动物科学系,研究分子胚胎学、卵子发生期间的细胞周期调控、牛和兔的克隆和转基因。1998.5-2003 美国布朗大学医学院妇女儿童医院、美国海洋生物研究所、生殖医学实验室。研究领域为卵子核-胞质相互作用和早期胚胎发育、细胞凋亡、与年龄相关的卵子不育中线粒体和端粒的功能、核移植、成体干细胞和分化、胚胎非侵入性显微操作。2003开始 作为特聘教授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建哺乳动物发育生物学及发育工程实验室。研究方向为干细胞转基因克隆及哺乳动物早期发育的分子机制。共发表论文近50篇,还有40余篇摘要发表在国际科学会议论文集中。作为会员主要参加:美国科学促进学会(AAAS);纽约科学院学会(NYAS);生殖研究学会(SSR);国际胚胎移植学会(IETS);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主要获奖:中国生理学会授予的优秀论文奖(1988); 日本Kyoto第八届国际内分泌会议年轻学者奖(1988)全国动物生殖研究学会授予的优秀论文奖(1993)英国议会授予的ODA学者奖金(1994-1996)美国生殖医学协会2003年度会议辅助生殖技术奖主要社会兼职:国际杂志(包括生殖生物学与人类生殖)审稿中国江西农业大学兼职教授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实验室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荣誉访问教授(1998-2000) 刘林博士在国外工作期间,分别在Nature,Biotechnology,Biology of Reproduction,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Molecular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等国际杂志发表论文25篇,参与编写专著1部。25篇论文被SCI收录,被引频次在100次以上。
研究成果
刘林博士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核移植克隆动物胚胎。在北京农大安民教授指导下,于1993年完成核移植克隆兔胚胎研究博士论文,后在英国剑桥Babraham研究所、美国康乃尔大学、康州大学及现在的布朗大学,从事核移植核质相互作用、供核与细胞受体细胞周期同步化、提高核移植技术效率多方面研究工作。早在1995年,在用原始生殖细胞(PGC)核移植克隆猪胚胎进行探索性实验中,发现了核移植后的核重排变化。在绵羊克隆中,用细胞周期同步化在分裂期(M)、及用体外成熟的卵子,获得了克隆胚胎绵羊后代,两项技术在世界上均属首次,而且由体外成熟卵取自于屠宰场作为副产品的卵巢,因此来源广泛,实际应用价值更大。
2.卵子孤雌激活。正常情况下,卵子由精子激活从而产生胚胎发育。但卵子孤雌激活是克隆技术中关键步骤之一。只有卵子充分被激活,核移植后的克隆胚胎才能发育,卵子激活不仅对克隆效率至关重要,也对早期发育的发生机制、基因印记研究意义重大。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及康州大学,刘林对提高卵子孤雌激活能力及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了大量工作,采用化学合并方法成功获得了孤雌激活的牛卵子胚胎,着床前发育与精子受精激活发育相当的水平,并且一些关键激酶的变化也相似。这些方法已被相当普遍地应用于大动物核移植克隆实验和研究。
3.生殖医学。如何用非侵入方法鉴定卵子是否健康,以用于临床体外受精,生产健康试管婴儿,一直是生殖医学所面临的难题。该实验室在世界上最先采用一种新型显微镜Polscope,对活体卵子纺锤体进行了一系列观察研究工作,从而避免了用化学药物固定,再进行免疫染色,观察卵子减数分裂纺锤体及染色体排列情况的侵入性传统方法。这项新的手段正在逐步地走向临床应用。该技术已获得专利。刘林及实验室同事对老龄卵子,胚胎调亡的机制进行了探索,发现了线粒体参与卵子及胚胎凋亡的调控。并首次发现,线粒体参与早期发育时细胞内Ca2+信号调节,以控制胚胎发育或是凋亡。他们还用了一种特殊的早衰小鼠模型及端粒酶基因删除小鼠模型,最近报导了这些小鼠不孕的机制是由于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排列异常及纺锤体结构变化所致。这对于认识人类老龄及不孕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