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祯

时间:2024-01-06 21:34:48编辑:雅博君

潘家祯的个人简介

潘家祯现任c,“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一届,2001-2005,第二届,2006-2010)。2000年至2001年曾任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2001年至2004年兼任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2005-2006年任机械工程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

人物简介

潘家祯于1967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大学毕业后去安徽城西湖军垦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5月分配去广西柳州制药厂工作。

1979年考回母校化工机械专业攻读研究生。1982年10月获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6月获 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

潘家祯于1989年8月~1991年7月接受美国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资助,赴康乃尔大学航空机械系注塑成型研究组进行访问研究。研制测量注塑成型中塑料压力体积温度(PVT)变化关系的设备。

1991年8月~1993年8月,他又获 英国皇家学会王宽诚奖学金,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结构整体性研究所进行声学显微镜在金属疲劳中的应用。

1993年9月回国。回国后,在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的资助下,完成了“显微疲劳试验方法与显微疲劳试验装置”,于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社会兼职

潘家祯在校外有如下一些学术兼职:

(1) 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中国化工学会理事;

(3) 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4)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学会理事;

(5)上海市力学会理事;

(6)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理事;

(7)《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编委;

(8)《石油化工设备》编委;

(9)《化工机械》编委;

(10)《化工设备与防腐蚀》编委;

(11)《实验力学》副主编;

(12) 同济大学 固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3) 上海氯碱公司机械公司兼职副总(2003-04,2005-06);

(14) 国家经贸委国际招标专家,参加国务院重大项目(总投资40亿元的上海氯碱) 9大系列设备国际招标。

获得荣誉

潘家祯于1994年10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于2004年9月获上海市育才奖。2006年11月获 宝钢优秀教师奖。他还于2000年12月,获立达奖教金。2000年及2004年被评为 华东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研究方向

多年来,潘家祯形成了几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 球形微丸造粒研究。开发的球形微丸造粒机于2002年3月获“第十二届全国星火杯发明竞赛一等奖”。2002年10月获上海市优秀发明竞赛一等奖。2003年3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经在全国十几个省市的药学院校、药物研究所和大型医药企业得到应用。

(2) 超高压超临界超细粉碎技术。获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资助,及上海市纳米基金资助。该课题把超高压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和撞击流技术结合在一起开发的高新技术。该技术已申报发明专利。

(3) 实验流体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采用激光粒子测速的原理(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建立了一套采用激光片光源的搅拌流场显示装置,能够清晰地显示搅拌釜内的流场。

(4) 细观力学研究。研究开发了在显微镜下进行疲劳实验的方法和设备,能够在金相级水平上、在微米量级上进行精细的疲劳实验,观察其疲劳扩展的全过程。

获奖成果

(1) “显微疲劳试验方法与显微疲劳试验装置”,于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2) 球形微丸造粒机于2002年3月获“第十二届全国星火杯发明竞赛一等奖”。

(3) 球形微丸造粒机于2002年10月获上海市优秀发明竞赛一等奖。

(4) 球形微丸造粒机于2003年3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代表性论著

潘家祯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八十余篇学术论文。

他主编出版了:

(1)“压力容器材料实用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7月121万字)

(2)“科技文献检索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121万字)

(3)“化工机械工程手册”,担任“第二部分化工机械材料”的主编。

(4)“实用五金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潘家祯作为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近年来进行了如下的教改工作:

(1) 主持了教指委委派的“过称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调研和撰写;(2003-2004);(2) 主持了“全国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对双语教学的理解和思考”的主题报告和“双语教学绪言”的示范教学;(2003.4)

(3) 主持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专业规范的制定。(2003年10月)(4) 参加了石油大学(东营)举办的本专业实践教学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历史的启迪与科学的责任”的报告。(2004年11月)

(5) 参加了天津大学举办的本专业多媒体教学研讨会,在会上作了“怎样制作好的Power Point?”的讲座。(2004年5月)

(6) 应邀参加了江苏工业大学的校庆,为该专业同学作了“历史的启迪与科学的责任”的报告。(2003年11月)

(6) 在机械学院组织了教学研讨会,作了“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高等教育”的报告。(2000年5月)

(7) 对专业各校教学计划进行了调研,编制了“各校教学计划比较”。(2000年5月)

(8) 系统调研并下载了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教学计划(MI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美国工程教育评价标准(Accreditation Policy and Procedure Manual---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2002-2003)(2004年)

(9) 调研并下载了世界科学大会关于科学道德问题的有关资料(Status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the Ethic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2004年)

(10) 已多次给机械学院研究生、本科生及应邀为全校博士生作了“历史的启迪与科学的责任”的报告。(2001-2005年)

(11) 多次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作了创新报告: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些想法(2004年9月),大学永远年轻(2005年1月),过程装备的新天地(2005年4月)

(12) 在2004年12月在我校举行的“ 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上作了“关于本专业研究生教学的一些想法”的发言。(2004年12月)

(13) 撰写了一篇教学论文“深入思考高等教育的作用和任务D谈谈对转变教育理念的再认识”。(2005年4月)(已投化工高等教育)

(14) 潘家祯:“双语教学的内涵及其思考”,化工高等教育,2003年第3期,48-51

上一篇:玛格丽塔·皮萨里祖

下一篇:刘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