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香的个人简介
刘祖香,1922年出生在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他生于茶乡,与茶树打了一辈子交道。基本内容
刘祖香读小学时,有一位身穿长衫的先生,名叫邢子陶,是个爱国知识分子,他利用教师的特殊身份,一面教书,一面走村串户,向学生及家长讲述9.18后前线抗日的消息,宣传抗日救国,后来他成为嵊县地下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
邢子陶在语文课上常问学生:“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并亲自写演讲稿,让学生在讲台上表演朗诵。邢子陶写道:日本鬼子侵占东北,后方人民要抗敌,号召四万万同胞,每人每天节约一个铜板,支援抗日战争,争取早日胜利。这一切,在刘祖香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国爱民的种子。
后来,邢子陶去上海,走上了革命之路。抗日战争爆发,邢先生再次来到水竹村,奉中共中央长江局之命,肩负中共浙江省临工委组织部长之重任,回浙江开展党的工作。他把刘祖香所读的镜清小学作为开展革命工作的基地,后来,他以宁绍特委组织部长兼嵊县县委书记的身份,直接领导宁、绍地区和嵊县党的工作。也是在那个时候,邢子陶把刘祖香推荐给当时在嵊县三界浙江茶叶改良场工作的吴觉农。一个晚上,吴觉农问即将毕业的刘祖香:“你以后要报考什么专业?
“报考茶叶专业。”
“为什么要选这个专业?”
“因为我的家乡是半山区,许多村民世世代代以茶叶为生,茶叶专业技术知识是一门科技,可以服务村民,报效祖国。”
1938年刘祖香如愿以偿进了吴觉农在嵊县三界创办的勤工俭学茶叶专修学校。读了两年,毕业后,经吴觉农的推荐,进了浙江省农业改进所创办的“松阳示范茶场”。1940年毕业于浙江省茶叶专业学校。
刘祖香注定与茶有缘。他说:“谁叫我的名字中有一个香字呢!我的人生使命就是让茶香飘万里”。毕业后,刘祖香被分配至上虞工作。经过努力,他在上虞章镇创办了上虞茶场,坐落于上虞南会稽山北麓。远远望去,逶迤5公里的茶场好像波浪起伏的翠带,装饰着一条条山路。
上虞是平水珠茶传统出口产品的中心地带,古称茶叶金三角。抗日战争一爆发,华茶产销就一落千丈,茶叶无人要,茶农生活陷入了困境。新中国成立不久,上虞县委县府专人赴茶区调查研究,刘祖香担任茶叶技术指导所所长,深感肩上的担子不轻。“摘茶叶,一定要有好的示范基地。”刘祖香踏遍上虞的山山水水,终于觅得一块1300亩的多年荒山,称为十里长山。
办茶场的计划得到了时任上虞县委书记李福湘的支持。
1957年11月,刘祖香以茶叶指导组组长的身份,自带铺盖带领大家上山开荒,千年荒山被拓荒者的双手惊醒。1958年2月终于迎来了第一片绿洲――30亩新型条播密植茶园长势喜人。
刘祖香一上山,就顾不上回家。他的妻子赵合轩任嵊县太平乡校校长,来到茶场探望丈夫,住在庵堂里,用稻草作眠床。
刘祖香在茶山住了25年,他一边开荒种茶,一边教书育人。那个庵堂既是教室又是宿舍,那正在听课的100多人都是农家子弟,刘祖香创办了茶叶技术学校,自己任教师,自编教材。
为了不让刘祖香分心,赵合轩先后六次大产,都是自己一个人悄悄地去医院,并由婆婆悄悄地接回水竹村的家。1961年,赵合轩因甲状腺开刀住院整整5个月,刘祖香很想去医院尽尽丈夫的责任,可当时正值茶园采摘季节,实在走不开。等妻子出院回家,刘老却带着6篇论文去探望妻子。
文革期间,刘祖香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白天上山侍茶丛,夜晚伴灯光不眠,一年中竟写了近10万字的“检查材料”――茶叶论文。吴觉农先生闻之赞道:“勤劳作,喜科研,祖香爱茶如痴,敬妻不失丈夫之责。”
当1300亩绿茶――一垄垄迎霜、龙井43、福鼎白毫迎着春日的阳光呈现在眼前时,刘老双目湿润,泪水顺着那张脸而下,感动十分。
1992年12月,70岁的刘老赴京参加全国“老有所为”的先进创新奖表彰大会,受到胡锦涛等领导的亲切接见。
刘老出了名,时有世界各地发来邀请函,但他都因故没有成行。
美国又有一份邀请函发来,年龄大了,不能再拖,他决意去了。能为祖国茶文化的发扬光大做一点点工作,他很乐意。他被录进了《中国专家大辞典》和《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同时,他提出绍兴的茶叶生产应该主攻两个方向――创名牌生产高档茶,拓市场生产乌龙茶。
1981年,刘老为援外贝宁茶叶考察组组长,去北京集中学习外交政策和外事纪律。休息天,刘老专程去吴老的家拜访。吃中饭间,吴老对刘祖香说:“我赠你一句夏衍赠我的诗:“知足知不足,有为有无为”。你千万不要忘记,你是一个学茶叶专业又长期从事茶叶科研的干部。虽因工作需要,当选为上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职务,但希望你仍不要脱离茶叶科研工作,唯有这样,对人民的事业才更为有利一些。”以后,吴觉农每次回家乡上虞,刘祖香总陪他去几个茶区走走,从中了解茶情、乡情,并制定茶研主攻方向。师生友谊,深植于上虞的座座茶山、条条茶垄……
1994年,刘老应邀去上海参加国际茶叶文化节,和与会的国际友人在阳澄湖春来馆细品他随身带去的凤鸣茶。兴之所致,他即兴赋诗一首:“欣遇五湖集沪宾,品香同道结情真;名茶足使诗人醉,云海无涯若比邻。茶兴氤氲情谊深,磋叙三更不畏辛……万里佳宾同品茗,馨香阵阵八方情。好茶能醉九州客,敬愿诸君细品评。”在场的同道无不拍手称好:“茶好,诗好!”日本茶道代表团团长丹山明月欣然附和,即席挥笔:“茶香把客留,不再挥挥手。”
1998年,第五届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杭州举行,刘祖香在会上作题为《吴觉农先生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的书面发言,向来自全世界十多个国家的茶专家讲述中国茶园如画,景色诱人,茶园耕作机械化、制作工艺电气化、茶叶单产为世界之冠。
“老当益壮,茶人楷模。”刘祖香的茶情茶谊大多已写进了那本20多万字的《茶馨墨香》中,还有的留在刘老脑海里。
中央和省委分别授予刘老“余热生辉”和“老有所为”的光荣称号,祖香先生当之而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