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文的个人简介
刘继文(生卒年不详),字节斋,嘉靖壬戌(1522年)进士,累官至户部侍郎。灵璧西关人,当地称为刘督堂。知万安县(江西省)在任时,因清苦、爱民,执法不阿和歼海寇有功等,先后提升任浙江参政、江西布政、两广巡抚和户部侍郎。时...天下第二清官
刘继文(生卒年不详),字节斋,嘉靖壬戌(1522年)进士,累官至户部侍郎。灵璧西关人,当地称为刘督堂。知万安县(江西省)在任时,因清苦、爱民,执法不阿和歼海寇有功等,先后提升任浙江参政、江西布政、两广巡抚和户部侍郎。时有妖僧惑众,他立除其奸。任职期与海瑞并称于时,称为“天下第二清官”,或称“南青天”(因在南方执法不阿),官至户部侍郎卒。历官三十年,严法峻律。继文始居兰陵,后徙居灵璧城内。着有《奏议稿》、《名臣议录》等。卒后,葬城东十五华里三注山上。
当地相传,刘督堂(即刘继文)死后出殡时,四门出棺,疑冢很多。现在,年过八旬以上的老人戴宗古、吕景晨等称刘督堂墓在灵城西关外不远,今姚家村附近。《中国名人大辞典》称“墓在三注山上”,不知其依据何在,当作进一步考证。
《刘继文传》称“时有妖僧惑众,他立除其奸”一事。当地相传,当年浙江一大寺,有妖僧数十人,他们以能医妇科百病、能治不育症为幌子,骗奸了难以数计妇女。经刘继文明查暗访证实之后,便把这些妖僧下半身埋在地下,上半身留在地上,然后用牛拖泥带水铁耙,把这些妖僧耙死。流传于民间的《刘督堂铁耙耙和尚》的故事,就是根据刘继文的事迹编写而成的。
刘继文与“拍马石”
灵城西关外的一方池塘里,现在还有一块形奇多趣、重约万斤的巨石。这块石头因为曾用于“拍马”,当地人们叫它“拍马石”。
明朝嘉靖年间,在两广任督堂的刘继文要回他的家乡灵璧县守孝三年。当地的一些文武官员把他送到一座山边时,刘督堂见了这块石头,信口说了一句:“这块石头奇形多趣”。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刘督堂来灵璧一年之后,这块石头被那里的一位州官不顾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不远千里运到灵璧。
据传,这块石头全靠人力肩抬日夜兼程运送而来。运送民夫达数百人。至今这块石头上还可看到穿上铁木杠和绑缚绳索的洞孔。当时交通很不方便,运送中有时逢山要开道,遇水要搭桥,有时遇到道路艰险还会砸死人。由于长年累月,不分昼夜艰苦的劳动,一路上冻死、热死、饿死、渴死、累死、砸死的民夫不知有多少。当时流传一首歌谣:“千里搬山给刘大人,一两石头一两银。抬一步,一把泪,走十里,死一人。”
这位州官,满以为送来刘督堂所欣赏的石头,会得到封官加爵,谁知刘督堂为官清正,这位州官得到的赏赐是:“人可恶,石无用”两句话。刘督堂不仅严惩了这个“拍马”的州官,还命人把这块石头扔到池塘里。
刘督堂反对“拍马”的故事,就一直留在当地人们的记忆里。
刘继文与“消气巷”
现在灵城解放街中段路南,木器社东侧,有一条宽6尺、长20余丈的巷道,原名消气巷,现名巷口子。
为什么叫消气巷呢?说起它的来历却发人深思。
明朝嘉靖年间,这个地方居住着紧壁为邻的王姓和刘姓,两家一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后来,住在巷东的王家依仗家中有人在朝为官,利用权势,强行霸占了住在巷西的刘家一墙之地,刘家坚决不让,两家经常争吵不休。刘家虽然多次告上公堂,但县衙都畏怯王家的权势,不敢公断。
当时有人向刘家说:“你要想官司赢,必须穿大红”(意思是当大官)。于是,刘家支持其子刘继文发愤读书,以求有个一官半职,打赢这场官司。刘继文经过十年寒窗,一举中了进士,在通政司当官,不久又擢升为户部右侍郎和两广(广东、广西)总督,一时显赫京城,名传家乡。
这时灵璧县城居民无不说:刘家的官司快要赢了,刘家的仇要报了。而刘家也在盼望这一天的早日到来,经常捎书传信到京城,要求刘继文从速处理这件事。
不料,一等再等,等了一年多,还不见刘继文过问家庭这场一墙之争的官司。其子刘鸣再也忍耐不住了,便写信责备刘继文为何不问家事?
事隔不久,刘家接到刘继文从京城的来信,开始刘家以为是刘继文从京城寄来的信函,要当地衙门迅速公断此案。不料拆开信一看,却使刘家人大失所望。只见信上就写四句话: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刘家人领会了刘继文来信的意思,明白了他的意图,称赞继文胸怀宽大,支持继文这一做法,不仅不再争这一墙之地,还主动让地三尺给王家。常言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王家为刘继文不记前嫌、宽大为怀而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地三尺,便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之后,王刘两家都主动登门道歉,消除了多年的怨气,重归于好,巷子便名“消气巷”。
刘继文悼虞姬墓
垓下悲歌事已休,空余红粉卧荒丘。可怜千载乌江恨,犹作朝云暮雨愁。
明代学者王守谦
王守谦,字道光,号凤竹,明成化进士。灵璧娄子镇人。以岁贡授和州训导,升河清县教喻。崇祯九年,流寇攻城,守谦年逾八十犹率子孙守城,并纪其事,书名《子丑纪事》。崇祯十年,流寇再次攻城,守谦纪其事,名《全城纪事》。平时,“集群书多”,所着《唤世编》:“上下古今,纵横浩瀚,大江南北,首屈一指”。所着《娄子庄大石及汴堤奇石记》,称石为朱抑鞒植侔斓摹盎ㄊ佟迸既灰帕粲诖恕K拧缎∫阉浴罚瞧溟笫峦猓嗉鞘廊嗽寡裕腿笆懒佳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