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五祖

时间:2024-01-04 19:16:58编辑:雅博君

南五祖的个人简介

南五祖是道教全真派尊奉的南宗五位祖师,即张紫阳、石泰、薛式、陈楠、白玉蟾。

简介

相传张紫阳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在 成都遇异人授以“金液还丹诀”,修炼成道,以“金丹之道”授 石泰,泰授薛式,式授 陈楠,楠授 白玉蟾。白玉蟾在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授彭耜、留长元、赵汝渠、叶古熙等,自此逐渐形成道派。元初,此派由于与北方的全真道的观点比较接近而逐渐合流,因其活动多在南方,故后世称为南宗,张紫阳等五人被尊为南五祖。五祖认为儒、道、释同源,三教一理。以修炼金丹(内丹)或称修炼“性命”为主。提出“精气神”、“心为君”、“神为主”等修炼理论,认为修炼到神全气和、阴尽阳纯的境地,则金丹可成。

张紫阳

张 名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成(诚),号“紫阳山人”,故后世又称之为张紫阳。生于宋太宗雍熙(984-988年)元年(984年),登仙于宋神宗元丰(1078-1086年)五年(1082年)三月十五日,天台(今属浙江)人。自幼聪颖好学,经史百家无不涉读,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术、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后因株连被充军于岭南。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中,陆诜帅桂林,召置帐下,掌管机要。后随陆诜转至成都。宋神宗熙宁(1068-1078年)二年(1069年)遇刘梅蟾授以“金液还丹火候之诀”,“指流知原,语一悟百”,乃改名用成(诚),字平叔,号紫阳。此后精诚至道,术业大成。伯端修道,力主内丹,认为“人人本有长生药”,“何须寻草学烧茅”,教化世人“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要识真铅汞,丹砂非水银也。内丹修炼要“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即将坎中之阳气以点化离中之阴精,乃运行交会而复还其乾健纯阳之体。则人人修炼造化事毕。熙宁八年(1075年)著《悟真篇》宣扬道教、佛教、儒教“虽三分,道乃归一”的“三教一理”的思想。

相传张伯端曾遇一僧人,僧人专修戒、定、慧,自以为得最上乘禅旨,能入定出神,数百里问倾到就到。二人雅志大发,相与契合,约定同游于扬州观赏琼花。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皆出神游扬州,伯端神至扬州时,僧已先到,伯端要求各折琼花一朵为记。结果,二神归,僧取不出琼花,伯端却取出琼花玩耍于手中。僧十分惭愧,不明自其中道理。伯端告曰:“今世人学禅学仙,如吾二人者可问见矣。”二人连为莫逆之交。随后弟子问曰:“彼禅师与吾师同此神游,何以有折花之异?”伯端答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至之地,真神见形,谓之阳神。彼之所修,欲速见攻,不复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见无复形影,谓之阴神。”常说:“道教以命宗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释氏以性宗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认为“性命本不相离,道释本无二致。彼释迦生于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为最上乘法”。又谓:“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道积德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解,《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于性命之奥也。”

张伯端极力主张以道教修炼性命之说来撮合三裁,“先以神性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其知觉性遗其幻妄,而归于宄竟空寂之本源”。将儒家“穷理尽性”,佛教“顿悟圆通”引入道教的内丹炼养,主张融合三教,以明大丹妙旨,反对三教“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迷设邪歧,不能混一而同归”。张伯端大量吸收了佛教禅宗及儒家思想,认为“三界唯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己”。主张“欲体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释曰:“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

陆公薨于成都后,伯端转陟于秦陇之地,事扶风 马默处厚于河东,处厚被召,临行,伯端以《悟真篇》授之,并曰:“平生所学尽在是矣,愿公流布于此书,当有因书而会意者。后来处厚出任广南漕,伯端又从之。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十五日坐化于天台山,世行九十九岁,留《尸解颂》云:思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哲宗元佑(1086-1094年)二年(1088年),刘奉真遇伯端于王屋山,留诗一章而去。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伯端一日通报名姓谒黄公冕仲尚书于延平。黄公素传窖成之道且酷嗜炉火,年加耄矣,语不契而去。其后寄书黄公素,言甚异,其孙铨见其书,秘不尽言,书中说:伯端自称从前与黄公素都是紫微天宫中的神仙,号九皇真人。因犯棱勘劫运书籍而误,于是被贬谪人间,现在垣中耀眼的只有六颗星,隐晦光明的有三颗星,他们是用成、冕仲及维扬于先生,用成为紫阳真人,冕仲日紫元,于公曰紫华,三星神一同被贬官职,现均已复职于漕都。今用成又复仙品,独冕仲身化宦梅,本应为人十世,而只九世,终使来世苟复迷妄合尘,别溺异趣,无升迁之期,于是紫阳力斜仙契,力欲推拔,指点迷律,而黄公素竟不台而殁,只有自号紫元翁而罢了。九皇不载于天宫,即微星也。伯端在人间所度弟子甚多,其中白龙洞刘道人(名奉真,亦称刘斗子),白日飞升,影响极大。

《神仙传》云:“紫阳自王屋九年功毕复返天台,于江陵遇董凝阳,知亦受道于刘师。及相访于太华,得遇梅蟾,同拜钟吕二师。谓曰:子本紫微天宫,号九皇真人,因校勘劫运之籍不勤,遂与同事三人并谪人间,今垣中可见者六星,潜耀者三,子为紫阳真人,汝南 黄仲尚书为紫元真人,维扬于敬伯为紫华真人,今子与于,及一时被遣官吏皆复归清都,性冕仲沉沦宦海,子可往使觉晤,庶几返原。

《历代神仙通鉴》云:张伯端字平叔,天台缨络街人,于已酉年(994年)宿天回寺,感遇青城丈人刘师博,传金丹药物火候之秘,乃改名用成,号紫阳,择兴安之汉阴山中修炼,即今之汉中紫阳洞,丹成连返台州。复游于蜀,再遇青华真人,授以玉清金笥,长生金宝内丹之诀……。

《铸鼎余闻》卷一引方景濂《康熙台州府志》云:宋,张伯诚,临海人,原名伯端,字平叔。为吏,在府办事,家送膳至,众以其所食鱼戏匿之梁间。平叔疑其婢所窃,归扑其婢。婢自尽死。二日,虫至梁间下,验之,鱼烂虫出也。平叔乃喟然叹曰:“积犊盈籍,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因赋诗云:

乃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万千千。

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半世趣。

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仃杖任悠然。

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

赋完,将所署案卷纵火焚尽。以“火烧文书罪”被遣戍。

《天台山志》载:张伯端,天台人,尝入蓉遇刘真人刘海蟾,得金丹秘诀八十一首,号《悟真篇》。尽言其平生好学,年九十九坐化于天台山。

《悟真篇》主述《道德》之玄,《阴符》之机,阐发《参同契》之秘,在内丹修炼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与《同易参同契》同为“丹经之王”。因张伯端主张“性命双修”、“先命后性”的修炼方法,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成为全真南宗之代表,被尊奉为全真南宗五祖之首,号为“紫阳真人”。

石泰

杏 林翠玄真人石泰。真人姓石名泰字得之,号杏林,又号翠玄子。宋真宗乾兴(1022―1023年)元年(1022年)生于常州(今江苏常州)。石泰喜爱善行施化,利世助人,常以药济人,不惜酬谢,性愿植一杏树,久则成林,世人故称之“石杏林”。杏子成熟时,任人摘取,自付其值于树下。杏林取之买米、布,冬天以之济贫。张伯端授之以金丹大道。著有《还元篇》(亦称《还源篇》)行世。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说,海蟾传道于张紫阳曰:“异日有为汝脱缰解锁者当以此道授之,余皆不许。”其后,紫阳真人三传非人,“三遭祸患”,发誓再不妄传。乃作《悟真篇》行于世。曰:“使宿有仙风道骨之人读之自悟,则是天之所授。”后因事冒犯凤州太守,被黥流放,途经境,适逢大雪,遂与小吏俱饮酒肆中,逢杏林来。杏林拜而邀之同席。杏林音容笑貌,迎得众客欢心,遂聚众会饮。酒过数巡,林问其故,紫阳俱告之。杏林道曰:“守故人也,乐善忘势,不远千里能遇玉趾,有因缘可免此行。”紫阳恳请小吏,得到许诺,故相与于。杏林为人师表,一见获免。紫阳感恩不尽,曰:“此恩不报,岂人也哉!吾平生学道,无所得闻,今将丹法传于子。”杏林遂拜,敬受嘱咐,勤心修炼,大道乃成,著《还源篇》行于世,主张以修炼内丹(亦称“修性命”)为主,积精化气,合先天真元之乓猿赡诘ぁJ唬

药取先天气,火寻太易精;

能知药与火,定里见丹成。

强调“只寻身内药,不用检丹书”。后以“金液还丹诀”授与薛道光。于宋高宗 绍兴(1131―1163年)二十八年(1158年)八月十五日尸解升仙。有诗颂曰:

雪破泥丸穴,真身驾火龙;

不知谁下手,打破太虚空。

绍兴三十年(1160年)显真于广东 罗浮山。石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被尊为道教全真派“南五祖”第二代,尊号“杏林真人”。

薛式

薛式 (公元1078-1191)名薛道光、又名薛道原,字太源。北宋时阆州(今四川 阆中)人,一说为陕西 鸡足山人。内丹名家,石泰嫡传弟子,为道教南宗第三代传人,道教称为“紫贤真人”,南五祖之三。

薛道光先曾出家为僧,法号紫贤,又号毗陵禅师。后云游长安,在开福寺修习禅法,顿悟“无上圆明真实法要”。

据《陕西通志》载: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冬,遇石泰,得授口诀真要。后至京师,弃佛入道。以金丹导养术着称,成为道教南五祖中第三代传人。

著有《丹髓歌》、《还丹复命篇》、《悟真篇注》传世。阐发南宗内丹思想。

陈楠

陈楠(公元?-1213)字南木,号翠虚。南宋高道,惠州 博罗(今广东博罗)人,以箍桶为业。自云“道光禅师薛紫贤,付我归根复命篇”。从毗陵禅师薛道光学习太乙刀圭金丹法诀,后又得景霄大雷琅书于黎姆山神人,遂入道。

宋徽宗政和年间擢举道录院事,后归隐罗浮山。不数年,定居长沙,开创南宗“清修派”。为南宗第四代传人,“南五祖”之四。

陈楠常以泥土渗符水,捏成小丸救人治病,无不灵验。时人称为“陈泥丸”。又常以雷法 符驱鬼降魔,济人利物。

陈楠平日衣裳褴褛,尘垢遍身,终日烂醉,吟诗歌咏,出口成章,皆成文理,但世人多不解其意。曾有诗云“嘉定壬申八月秋,翠虚道人在罗浮……还以金丹火候诀,说与琼山白玉蟾”。

按《混元列仙图》陈楠传道有鞠九思、沙道彰(沙蛰虚)、白玉蟾、黄天谷四人。南宗自陈楠起,门徒始众,至其门徒“南宗五祖”之白玉蟾,才形成较具规模的社团。

陈楠的内丹承前启后,强调练功者必须采先天真铅为药,按炼精、炼气的过程循序渐进,重以气为本,所谓“气之根本凝成神,方曰无为而通灵”。他将内丹分为上中下三品:

下品:“地仙之道”者,“以闭咽搐摩为火候”,“以存想升降为运用”,这是指《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等所记述的钟吕传统丹法。

中品:“水仙之道”者,以神、气为铅汞,他在《紫庭经》中所记述的,当属此类。

上品:“天仙之道”者,“以精神魂魄意为药材,以行住坐卧为火候,以清静自然为运用”,“以定为水,以慧为火”,“以念头起处为玄牝,......以打破虚空为了当”(白玉蟾《修仙辩惑论》,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引《修真十书》卷四)。陈楠认为此种丹法看起来虽然“与禅法稍同”,但实际上比禅门的“终日谈演问答”“长年枯兀昏坐”为优。

陈楠继承南宗传统,秉承“大隐混俗”,不倡出家,所谓“吾所以混俗和光者,不欲自异耳。鱼欲异群鱼,舍水登岸,则死;虎欲异群虎,舍山入市,则禽。”(留长元《海琼问道集.序》)陈楠明确主张“独身清修”,反对房中御女术。由于陈楠得到黎姆山神人所传授的“设坛关请雷神驱妖除魔的雷神秘书”――景霄大雷琅书,陈楠兼修雷法,以内炼金丹与外用符合而为一,称内丹炼就便能役使鬼神,呼召风雨。

南宗自陈楠开始,亦就兼传雷法。从此南宗内丹与雷法并传,为南宗最终形成有广大信徒的教派奠定了基础。著有《翠虚篇》、《翠虚妙悟全集》、《罗浮翠虚吟》等。

白玉蟾

白玉蟾(公元1194-?)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祖籍福建 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白玉蟾师事陈楠,相从流浪各地,尽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临终付嘱。白玉蟾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白玉蟾于嘉定中(公元1208-1224),曾诏征赴阕,对御称旨,命建太乙宫。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玉蟾“为国升座”,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十五年赴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众。一日不知所在。

白玉蟾“身通三教,学贯九流”。融摄佛家与理学思想,纳《易》学以阐丹法,自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为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的修为。掺揉易学禅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

白玉蟾师承陈楠的内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在雷法及符咒应用上,认为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而内炼功夫,全赖心之作用。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际上是行法者的精气所化。

白玉蟾对内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宝,隐在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见《道藏辑要》之《冬至小参文》),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佛教养神之方于丹道一炉之中。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还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

思想影响

南五祖继承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认为该修炼内丹,即“性、命”为主,而且认为儒、佛、道三教是同源一理,以道禅结合、摄禅释性、先命后性独树一家之学。修炼则从传统命功着手,先须“炼己筑基”,待精满、气足、神全后,才正式进入炼丹阶段。

在内丹修炼环境问题上,“南五祖”主张“混俗和光”、“大隐混俗”,不提倡出家。

南五祖的内丹理论对全真道有较大影响,他们促进了符派的改革,将内丹修炼引入斋醮活动中。他们留下大批内丹专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气功学、医学、人体科学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

上一篇:孟宪成(企业家)

下一篇:刘金兰(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