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汉的个人简介
刘师汉,江西宜丰人。1949年6月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园艺专修科。1952年9月起,先后任上海市园场管理处造园科种苗场技术员、业务科苗圃建设负责人、上海北新泾苗圃施工技术员。1957年2月~1979年1月,任共青苗圃技术员、副主任、主任,园...简介
刘师汉,江西宜丰人。1949年6月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园艺专修科。1952年9月起,先后任上海市园场管理处造园科种苗场技术员、业务科苗圃建设负责人、上海北新泾苗圃施工技术员。1957年2月~1979年1月,任共青苗圃技术员、副主任、主任,园林管理处生产技术科副科长。1979年2月起,先后任园林局科技教育处副处长、绿化管理处副处长。1983年评定为高级工程师,1994年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因工作成绩卓著,于1957、1959、1962年三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生产(工作)者。刘系九三学社成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第二、三、四、五、六届委员。
刘青年时代致力于苗圃创业,50年代上海新辟三大苗圃,他参与了其中两个的创建工作。1953年冬辟建北新泾苗圃时,他是业务技术工作负责人之一,仅四个月就完成了规划、施工和部分种植的任务。1956年辟建共青苗圃时,他是业务技术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苗圃的土地原是黄浦江滩,结合疏浚工程边吹泥边建圃,经他周密安排,次年春仅用半个月就完成了500亩240万株树苗的种植任务。同年第四季度,他设计并组织施工,完成了700亩新吹泥地的放样开沟整地工程。1959年,他计划并实施了苗圃的水网化,当年育苗1千万株,并繁殖成功了67种苗木。苗圃的工人多数是新招收的农民,刘常以田间为课堂,对工人进行直观的技术教育,并把技术要领编成顺口溜,使工人易懂易记。经过六年多的辛勤努力,他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大型苗圃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各项工作井井有条,苗木生产超额完成任务,共青苗圃于1959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文化大革命”后,共青苗圃生产处于涣散状态,1978年初刘奉调重返该圃工作,很快就打开了局面,苗圃于当年被评为上海市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
刘为发展园林事业,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1979年,他编写出《上海园林植物的选择》,供园林规划设计、制订苗木生产计划作参考。1979年,根据国家城市建设总局下达的科研课题,由北京、沈阳、广州、昆明、上海等市的园林部门和北京林学院联合组成花卉科研协调小组,由刘牵头编写出我国30种主要花卉的栽培技术经验和982种花卉名录。1982年,他组织完成了上海市古树名木的调查,为制订管理办法打下了基础。此后又受上海市林学会、园艺学会委托,牵头组织其他有关学会和松江县科学技术协会,完成了对佘山地区资源的调查考察。
履历
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一贯注重积累资料,善于总结经验,终生笔耕不止,先后与他人合作编写或编辑的书籍计40余册。有关绿化宣传及科普类书籍有《菊花》、《绿篱》、《十大名花》、《仙人掌及多肉植物》、《植树?栽花?种草》、《上海绿化集锦》、《草坪与地被植物》等;技术教材、技术标准、技术手册类书籍有《园林绿化基础知识》、《园林技工教材》、《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及施工》、《全国园林主要工种技术标准》中的育苗工、花卉工、盆景工技术标准、《花卉盆景实用大典》、《城市绿化手册》等。他还参加了《辞海》(修订本)、《百科知识辞典》、《农村实用手册》等有关园林条目的编写。他与我国著名花卉专家陈俊愉共同主编的《园林花卉》于1980年11月出版后,成为当时的畅销书,1982年获中国林学会科学普及三等奖。与他人合著的《科学种树》一书,获1984年林业科普作品创作三等奖。《植树?栽花?种草》一书,于1989年获中国林学会第二次全国林业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由陈俊愉、程绪珂共同主编的大型专著《中国花经》,自1984年着手编写,刘是该书的撰稿人之一,并协助正、副主编完成部分组稿、核稿的工作,前后历时七年,于1990年8月出版。1994年6月出版的《实用养花技术手册》是唯一以他个人署名的著作,其实用性可操作性颇强,已再版3次。
1984年初刘退休后,随即投入《园林》杂志的创办工作,任《园林》杂志社顾问长达九年多,为杂志做了大量的编审工作,并参与组织“中国十大传统名花评选”、“上海市市花评选”、全国“园林散文与摄影大奖赛”、“园林诗与歌大奖赛”等活动。1995年12月,刘因十二指肠穿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尿中毒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