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辉的个人简介
吕辉(1923~1948),原名严晖,乳名禄虎,化名严维,江苏扬州人。少时在省立扬州第八中学读书,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人物简介
吕辉(1923~1948),原名严晖,乳名禄虎,化名严维,江苏扬州人。少时在省立扬州第八中学读书,积极参加 抗日救亡活动。民国27年春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挺进纵队,被派往扬中县挺进纵队教导队学习,结业后分配到新四军第三支队某部任连队文化教员。“皖南事变”中吕辉被捕,在解往上饶集中营途中逃脱,因一时找不到党的组织,暂避旌德县一山村帮工糊口,后在绩溪、旌德交界处黄高峰找到中共皖南山地中心县委书记胡明,被派往皖南第一游击支队任文化教员。民国32年7月,吕辉奉命率4名武工队员来泾县、旌德、宁国、宣城四县边区,开辟游击根据地,先后在宁国大方山、板桥,泾县榆林坦、涌溪和宣城塌泉、章家湾等大山区,依靠、宣传、发动群众,多次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清剿”,使游击队组织不断壮大、发展。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创建了以宁国板桥为中心的泾、旌、宁、宣游击根据地,打通皖南山地与宣城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抗日战争胜利后,吕辉奉命率部就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民国36年10月任中共泾旌宁宣县委副书记。次年1月,县委机关驻地板桥被国民党军侵占,吕辉率游击队一个连撤到外围牵制敌人。2月17日,在旌德、宁国交界处蜡烛山与宁国县自卫队一个分队遭遇,在战斗告捷打扫战场时,遭残敌冷枪击中牺牲。
人物生平
吕辉,原名严晖,乳名禄虎,曾化名严维。1923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一个职员家庭。祖父早年在扬州城内开设“公宝丰”商店。祖父去世,家庭衰败。父亲严骏良曾做过账房和管事,母亲张登卿,生有5男1女,吕辉排行第四。吕辉10岁时,父亲去世,一家老小仅以大哥微薄的工资来糊口度日,生活十分困难,但聪颖好学的吕辉,以其突出的成绩,屡次获得奖学金,直到七七事变后才失学。
在学校念书时,吕辉的思想就比较激进。抗日战争爆发后,正在扬州省立第八中学念初二的吕辉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冬,日寇从上海侵占了扬州古城。第二年春,15岁的吕辉毅然来到江都县吴家桥,参加了管文蔚领导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在扬中县挺进纵队教导队学习。两三个月后,被分配到皖南新四军军部,担任三支队某部一连的文化教员。
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中吕辉不幸被捕,在被解往上饶集中营的途中,他和另外几个同志乘机脱逃出来,因一时找不到党的组织,便暂避在旌德县南乡的一个山村里帮工,同时设法寻找党的组织。数月之后,通过地下党的关系,吕辉在旌绩交界的黄高峰找到留下坚持斗争的胡明,被派到事变后皖南成立的第一支游击队里,仍然担任文化教员,开始了他的游击战争生涯。通过“皖南事变”和艰苦的游击战争考验,吕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3年7月,以胡明为首的皖南山地中心县委,在开辟了泾旌太、绩歙宁、黄山三块根据地之后,决定派吕辉前去开辟泾旌宁宣边区的工作。吕辉奉命带领着一支五六人的小游击队,频繁活动在宁国的大方山、板桥村,泾县的榆林坦、涌溪和宣城的塌泉、章家湾等广大山区,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和我党的抗日主张,积极建立、发展群众关系和党的组织。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吕辉不仅建立了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20多人的游击队,而且还建立了以板桥、涌溪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由于游击队武装力量的壮大,不断打击敌人,敌人惊恐万状,疯狂地向泾旌宁宣地区进行军事和政治围剿,以期扑灭革命的火种。吕辉指挥游击队在深山里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屡次粉碎了国民党正规部队及地方土
顽的围剿。1946年5月,在李金狗叛变使游击队受到很大损失的情况下,吕辉毫不动摇,总结经验教训,重整旗鼓,继续战斗在泾旌宁宣边区。在斗争中,游击队和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为了适应胜利发展的形势,1947年10月,根据皖南地委9月会议决定,在宁国板桥正式成立了泾旌宁宣县委,王文石任书记,吕辉任副书记。
这一年,敌人在全国主要战场接连遭到失败,为了巩固江防,做垂死挣扎,他们对皖南各游击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更为残酷的清剿。从10月开始,国民党六十三师纠集地方土顽武装,一次又一次进攻以板桥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吕辉率领泾旌宁宣游击队和敌人进行着顽强的斗争,不断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1948年1月,国民党军队以数倍于游击队的兵力占领了板桥,反“清剿”斗争进入了更为艰苦的阶段,吕辉带领主力连迅速跳到外围活动,以牵制敌人。2月17日,吕辉率领的游击队在旌宁交界的蜡烛山与国民党宁国县自卫队一个分队遭遇,吕辉不幸被躲藏在草丛中的敌散兵(叛徒)冷枪击中,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年仅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