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出

时间:2024-01-02 15:20:54编辑:雅博君

屡出的个人简介

《屡出》是近代中国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所作。张謇一生创办了三百七十多所学校,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其创办的实业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及于全国。

诗作

《屡出》

屡出真成惯,孤怀亦自遥。

小车犹择路,独木已当桥。

鹳影中霄月,蛙声半夜朝。

无人能共语,默默斗旋杓。

解读

全诗译文:

经常外出已成习惯,独自一人也坦然逍摇;

小车之辈尚且会选择更好的道路而避开独木之桥,自己势单力薄,虽前途渺茫,但一往无前;

月影下,午夜时,鹳鸟飞过,半夜涨潮时分,蛙声一片;

既然身边无人能共语,只好像那杓星一样默默地旋转前行吧。

字词解释:

屡:即多次。

遥:亦作“逍摇”,“消摇u2019。道家哲学术语,徜徉;缓步行走貌。

半夜朝:即半夜潮,”朝“同”潮“。

杓(biāo):北斗七星柄部的三颗星,又称斗柄、杓星。

欣赏:

这首抒情言志小诗,道出了草根出生 张謇(jiǎn)的抱负与艰辛。诗虽为馀事,但成就较高。林庚白曾云:同光诗人十九无真感,惟二张为能自道其艰苦与怀抱。二张者,之洞与謇也。

据《清代七百名人传》记载,甲午战败后,张謇“决弃仕途”、“谋振兴实业以救孱国”,为此,他“常奔走南京、湖北、通州、上海间,谒官绅富户,冀得巨资,而世多鄙倍,往往讥嘲相加……每于黄浦滩头,搔首自叹”。

首联“屡出真成惯”,是诗人多年来奔波、劳碌的真实写照,“屡”乃多之意,出而成“惯”,“真”字除肯定、强调之外,又饱含诗人的自嘲与无奈,“孤”字表达了志士之情怀几人能知尔。古人云: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诗人志在天下百姓,“亦”字既显示了作者的气度,又表明了诗人的决心。首联两句诗相互照应,衬托出诗人的豪情与胸襟,并为全诗定调。

颔联两句写出了作者事业上的艰难曲折。一说小车之辈尚且会选择更好的道路而避开独木之桥,自己势单力薄,虽前途渺茫,但一往无前;一说作者以小车作比,可见其之卑微与艰辛,然虽这般,也要坚定地走下去,即使前路只有一根独木。这两句诗既是自道艰苦,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残酷的现实对有识之士的束缚,语浅而意深。

颈联两句写景,诗人从沉思中清醒过来,凝神定望,只见月已当空,清冷的月光洒向大地,映出了栖息中鹳(guàn)的影子,夜半时分,唯有蛙声、潮声清晰可闻,更是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王国维曾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环境的寂静来衬托诗人的孤独,融情于景、意境浑成。孤独与寂寞反而使作者意志弥坚,透露了作者的坚韧与豁达。

尾联两句再次表明诗人的心迹,既然没有可以交谈。相互理解之人,那就像那杓星一样默默地旋转前行吧。

作者生平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人(今江苏南通),清末甲午恩科状元,近代中国著名实业家、教育家。

张謇十六岁考取秀才,做淮军提督吴长庆的幕僚,随其出使朝鲜。不幸吴长庆病死,张謇失去依靠,只得重走科举之路。

光绪十一年(1885年)应顺天乡试,中取第二名。后三次会试,均名落孙山。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翁同的力荐下,终夺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时年已四十二岁。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通州(今南通)创办 大生纱厂。张謇居京师,弃仕途,谋振实业。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兴建以大生纱厂为轴心的十九家企业,包括:江浙渔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资生铁冶公司及面、油、轮船等实业。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謇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即通州师范学校。同年创办通海农学堂,后更名为私立南通农科大学,成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开拓者。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謇应邀赴日本考察。归国后,代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魏光焘起草立宪奏稿,组织刊印《宪法义解》、《日本宪法》等有关主张君主立宪的书。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预备立宪公会"在上海成立,张謇为其中坚人物,后奉旨筹办江苏咨议局。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南通创办聋哑学校。

宣统元年(1909年),江苏咨议局成立,张謇为议长,他联合各省督抚及咨议局发动了两次国会请愿。

民国元年(1912年),张謇创办了 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与 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1926年,张謇病逝于南通,葬于南通市崇川区 啬园(位于今公立 南通大学主校区南侧)。著作有《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张謇函稿》。

上一篇:洛迪金

下一篇:刘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