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秦的个人简介
洛秦(1958― ),男。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音乐研究所所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音乐艺术》副主编,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以及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获得众多奖项人物生平
1978―1985年任浙江管弦乐团小提琴独奏演员和乐团首席;1985年入上海音乐学院攻读中国音乐史研究生,师从夏野教授,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音乐学系讲师;1991年留学美国华盛顿大学,获民族音乐学硕士;1994年入美国肯特大学攻读音乐人类学,获博士学位,并任肯特大学“世界音乐研究中心”中国音乐指导。1998年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任教工作至今。
成就及荣誉
研究领域及方向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音乐人类学、中国音乐史。作为首席研究员主持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工作,倡导音乐文化价值平等、多元音乐文化结构,以及解读音乐作为文化表现的学术思想,着力推动音乐人类学学科建设和上海城市音乐及长三角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项目“城市音乐文化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上海音乐城市化研究”等。
教授课程教授课程包括《民族音乐学概论》、《世界音乐文化概论》、《中国音乐史专题研究》、《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等,其中《民族音乐学概论》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著作、论文主要著作:1)《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导论》(2011),2)《海上回音叙事》(2010),3)《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修订版2010),4)《学无界、知无涯:释论音乐为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表达》(2007),5)《音乐的构成:音乐在科学、历史和文化中的解读》(2005),6)《钢琴的故事》(2004),7)《心&音.com:世界音乐人文叙事》(2003),8)《爵士兴衰百年录》(2002),9)《美国摇滚五十年》(合著)(2002),10)《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2001),11)《昆剧,中国古典戏剧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的复兴》(1998)
主要论文:《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反思与发展构想》、《“近我经验”与“近我反思”――音乐人类学的城市田野工作的方法和意义》、《称民族音乐学,还是音乐人类学》、《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研究的模式与分析》、《音乐文化诗学视角中的历史研究与民族志方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俄侨“音乐飞地”的历史叙事及其文化意义阐释》、《宋代音乐研究的特征分析与反思》《“解密”的解读:另一种序》、《音乐人类学叙事诉求人文关怀》、《音乐人类学的历史与发展纲要》、《城市音乐文化与上海世博会》、《音乐人类学笔记:音乐文化价值再关注》、《音乐酒吧在上海的社会文化意义》、《城市音乐文化与音乐产业化》、《媚俗与时尚:上海三四十年代舞厅音乐与爵士的社会文化意义》等数十篇。
主编:《启示、启示、觉悟与反思――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三十年》(5卷)、《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丛书》(第1-3辑)、《上海历史音乐文化研究丛书》、《西方音乐人类学经典名著译丛》、《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系列》、《上音译丛》、《上音文萃》、《江南文化研究丛书》等多种。[1]
荣誉及获奖情况先后获奖:《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世界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象征》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首批上海市领军人才”荣誉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誉称号;入选“浦江人才计划”;获“贺绿汀音乐基金奖”多项、上海市“优秀留学回国人才”、美国“u2018蔡万霖u2019中华文化基金奖”一等奖、美国国际学者称号; 以及1990、2001年中国音乐艺术院校“中国音乐史学生论文评奖 优秀论文导师奖”;1987年获中国艺术院校“中国音乐史论文评奖 研究生组”一等奖等。
研究项目
“城市音乐文化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上海城市文化中的移民飞地音乐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中国历代乐论”(教育部课题);“20世纪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上海音乐出版业对城市文化建设的作用”(上海市教委文科重点项目);以及参与“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学新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东方音乐类型的文化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等。
学术团体职务
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副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音乐学会副会长等职、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上海市民盟市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