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梅的个人简介
刘晓梅,从事古典诗词创作,曾任廊坊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红叶》副主编,是“金走廊”诗词艺术沙龙发起人之一。刘晓梅 - 人物介绍
.《红叶》副主编刘晓梅
酷爱文学,涉猎散文、新旧体诗创作,1999年以来从事古典诗词创作,诗作两千余首。曾任廊坊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燕南诗词》副主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家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廊坊市金秋文友联谊会秘书长,《红叶》副主编。“金走廊”诗词艺术沙龙发起人之一。诗词曾获首届“西柏坡杯”全国文学艺术节大奖赛二等奖,有作品被收入《华夏吟友》、《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等书中,著有旧体诗集啜冰集。常用笔名梅子、梅馨等。
诗音款款木兰来(刘晓梅)河北省著名诗人
前不久,家乡诗友木兰县诗词协会主席王向东老弟曾打来电话,说是准备和好友潘振华、崔广礼两位副主席合出一本诗集《岁寒集》,并约我作序。作为家乡人,听后的欣喜之情真的是难以言表。这是家乡木兰诗词界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家乡诗园绽放出的又一朵靓丽奇葩,更是家乡诗友诗词艺术水平的又一次大展示。
几年来,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家乡木兰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建设驶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生存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精神追求的品味也逐步提升。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4年5月县诗词协会诞生了。几年中,经历了起步、跋涉、探索、发展、繁荣的艰辛历程。先后创办了《达河诗报》和会刊《达河诗韵》,出刊30余期,发表诗词作品近千首。在创作中历炼了队伍,诗词协会的会员由创办之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100余人,遍及省内外,先后有6位诗友出版诗集7部。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致力诗词事业发展的周铭德、王向东、潘振华、崔广礼等诗词协会的领导,还有热衷于诗词艺术的广大诗友。而向东弟、振华、广礼兄无疑是这支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如果说原县政协副主席、现诗词协会名誉主席周铭德同志在木兰县诗词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领军作用的话,那么向东、振华、广礼则是弘扬、发展、繁荣木兰县诗词艺术的组织者和践行者。他们以自身对诗词艺术的热爱、追求与成就,成为木兰诗坛的“岁寒三友”。
向东,这个木兰县诗词协会的主席和“领头雁”,这个有着松一样性格的年轻人,以他自己的热情、执着、坚韧与责任,在一没经费,二没办公场所的情况下毅然扛起木兰县诗词协会的大旗。建组织、抓培训、创会刊、搞活动、增活力,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汗水。在他辛勤为木兰县诗词事业奔波劳碌、无私奉献的同时,还经营着自己的婚庆公司,凭借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省内甚至全国都小有名气的婚庆主持人。更为可贵的是,他以自己的勤奋和诗才,在诗词的沃土上笔耕不辍。无论是诗词协会管理,还是婚庆公司的经营,他都搞得扎扎实实、别具特色、卓有成效,充分显示了他的领导才能和管理才能,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不误、双丰收。几年中,他先后收获了《向东诗集》、《达河骄子》、《婚礼司仪入门》等丰硕成果。
这次他收入《岁寒集》中共141首作品,我们可以从田园撷趣、友情唱和、感事抒怀、山河放歌等不同题材的作品中,感受其田园情怀、挚友情怀、山水情怀和游冶情怀。“忽见农家画里诗”(《田园撷趣》);“林风知我意,夜半巧梳妆”(《春怨》);“小妹甜歌难唱尽,舱中载满好心情”(《夕阳唱晚》);“偶回城外清凉地,尽放山花满眼春”(《迎春》);“诗章相润色,共乐夜阑珊”(《步潘兄诗韵》);“诗心常涌浪,撑起远行帆”(《与潘兄酌韵》);“谁借雪花捎爱意,飞来燕子舞春风”(《步明华诗友四韵》);“谁期梦里相携手,情注一杯酒”(步明华《醉花阴》原韵),友情淡淡而纯真。“淡淡忧愁空对月,杯杯老酒度空闲”(《夜静抒怀》);“漫漫人生添坎坷,悠悠往事任蹉跎”(《妻妹破镜重圆》);“三日未曾出门去,眼前不见旧楼群”(《深圳小住》);“世人尽羡桃园美,我住茅屋不肯回”(《秋韵》),人生世事感怀尽在其中。“才赞冰城风景美,又夸沪上美绝伦”,“护佑紫荆花绽放,铮铮铁骨铸军魂”(《港澳游踪诗页》);“不畏人间风雨骤,呼兰河水忆娇娃”(《三访萧红故居》);“展卷仍飘乡土气,书中溢满爱民情”(《参观绥化王书怀故居》),所到之处,所游之景,无不寄托着诗人的真情实感。我们可以说,向东的诗是质朴的、自然的,也是本色的,更是大有潜质的。
振华兄这个喜竹爱竹之人,是木兰县诗园里最早崭露头角并令人敬重的诗友。还在两年前,他就出版了个人诗集《达河诗草》,前不久《天籁集》又问世,这次入集又有近200首诗作。应该说,他是勤奋的,也是执着的,还是高产的,更是有所成就的。
这次他的作品,再现他的诗词心路,让我们从中再次感受他的诗才、诗情和诗意。
纵观振华兄诗作,大气中透着空灵,质朴中蕴着真情。他的每一首诗,都是用心在写,用情在挥洒。“一掬当年泪,两心昔日联”(《东兴水库见丁处长落泪感赋》);“执手依依别,相交一世缘”(《东兴水库见丁处长落泪感赋》);“聊解东风无限恨,梨花先雪缀枝头”(《寄学长吕海清》);“白头明月清宵映,学作诗人赋短歌”(《秋赋》);“心如清月游青碧,闲适研诗可解禅”(《自喻》),读来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常常流入振华兄笔端的,还有他的旅游诗和咏史诗,这也是他诗词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几年中,他每游历一处,都诗如泉涌,汩汩而流,不可收拾。“松峦垂翠影,山月水中明。雨后朝霞涌,满湖一望平”(《安图. 明月湖》);“远看长白山巅渺,云影翩然意自闲”(《车上即景》);“如若花神常有梦,松花江北是吾家”(《主峰杜鹃》;“清风薄雾浮烟缕,绿树丛中百姓家”(《天明过五常市》);“清新园外地,五里接红尘”(《五绝 太阳岛之夏》),这些诗句,物象丰满,清新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感,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咏史诗作,更见他的博学多才,你能从中感受时空的变化,见证历史的沧桑。“千年吟不老,明月一轮光”(《李白》);“名利何须钓,诗家重性灵”(《柳宗元》);“偏有竹枝开数朵,清风千载孕诗才”(《刘禹锡》),写的形象逼真,读来似觉古人就在眼前。
情系田园,情系友情,让振华兄的诗词创作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草斋同解饮,腹内更葱茏”(《山居》);“风暖榆林静,斜晖入草庐”(《山居》);“园蔬畦似画,燕子唱农家”(《乡下即景》),写出了田园情趣。“草碧盈诗客,桃红远俗尘”,“有意联章句,无缘赴酒筹”(《梦燕南桃花诗会》);“满心雅兴无由寄,掷笔欣然托彩云”(《遥思》);“柔情催暖雨,灵性涌清泉”(《答友人》);“一宵魂梦随君去,化作丹青五百年”(《梅花》);“置酒金秋日,荫下会丛公”(《水调歌头 赠丛宇巍弟》);“更有熏风催远客,千里归帆”(《浪淘沙 手机短信寄友人》),这其中,融入了对友人浓浓的真意、款款的真情,令人感动。振华兄的诗是唯美的力作,是真实的体现,是真性情的流露,是真才的展示。
广礼兄是我有过两面之交,但却在论坛上经常见面的好友。这个初识时甚至还能感到有些腼腆的朋友,在内心深处却涌动着不竭的、火一样的诗情。梅的性格、梅的风骨,令他的诗更加超逸脱俗,空灵清雅。他的168首诗作,一如同他的人一样,是厚重的、古朴的、典雅的,甚至更是传统的,透着古香古色的韵味。
他的感世之作,发人生之感慨、世事之感怀、生活之感叹,却又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年年桂影伤怀处,几度沉吟几度忙”(《步诗友雨舞江南韵》);“此生已做天涯客,放浪形骸何必收”(《步诗友雨舞江南韵》);“无欲襟怀淡,有情肺腑柔”,“爱过知情重,酣中信酒浓”(《南歌子 生日感怀》);“唏嘘岁月从容过,鬓畔青丝竟染霜”(《七律 咏秋》); “最是流年接不住,长空雁阵唳声长”(《七律二首 秋》);“纵有醍醐灌顶,灵台能解心魔”(《风入松 思旧友》),这些发自内心的诗句,虽有无奈、无助与迷茫,但更多的还是显现了诗人的淡泊、宁静和超脱,可谓愁而不伤,哀而不怨。
他的惆怅之作,更多的是寄予了真心、真情、真感,像陈年老酒一样,于淡淡中更见醇绵,于平实处更见真实。这在他唱和的诗词作品中多见。“待把春心托尺素,常常。料理幽思浅浅尝”(《南乡子 和诗友云心出岫》);“千年未解释情殇,一样相思,两处柔肠”(《一剪梅二首 赠烟雨朦朦诗友》);“花圆月好分明醉,几许相思到谢塘”(《鹧鸪天五首》);“殷勤只待托青鸟,寄语天涯作楚吟”(《七律?杨花》);“临风近岸吟明月,把酒凭窗忆远人”(《临屏再和江南、樵水、千里》);“芳容不理因情切,忍看征鸿过岭头”(《鹧鸪天 秋思》),那淡淡的情,直融入诗人笔底,感人肺腑,动人心魄,也诠释了唯真诗人自有情的真谛。
他的咏物之作,亦是别开新境。“桃枝点染舒春谱,柳色抽丝袅日斜。紫燕初归频戏水,黄莺乍唱总穿花”(《春意》);“野旷山幽风剪影,云闲日朗水怡情”(《春意》);“争春浅草舒媚态,斗艳初花弄新娇”(《鹧鸪天五首》);“昨日忽闻双燕子,已衔春讯到檐前”(《咏春十首》),读来令人感到春在他的诗中涌动跳跃。“老雁南飞心境远,苍鸦北顾绻思长”(《七律二首 秋》);“小院家家秋韵馥,大山处处稻花香”(《七律二首 秋》);“沉醉东篱畔,凭杯菊映窗”(《三江》);“古道霜侵早,长堤落叶疏。秋高山水秀,林静野云舒”(《六鱼》);“五彩秋山秀,红枫映晚霞”(《六麻》),品来更觉秋在他的诗中沉郁、萧瑟、苍凉、厚重。读广礼兄的诗作,总能给人以无限遐思的空间,总能给人深度的想象和思考。
总之,来自北国、来自家乡、来自木兰的岁寒三友诗集,为我们传递了最美的诗讯,谱出了最美的乐章,带给了我们至美的享受。
如果说,这次的三人结集,是对他们的诗词艺术水平的又一检验与提升的话,那么,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他们未来的诗路一定会更宽、更远,未来的诗作一定会更新、更美。诚然,纵观三友诗集,于清雅之中也还略显不足。倘能在今后的创作中广辟诗境,锤句炼字,并注重入声字的把握的话,一定还会推陈出新、得其真谛、层出力作的。
忽然记起木兰县诗词协会会刊《达河诗韵》创刊时,曾赋诗词八首,今把其中两首诗录于此,聊作对三位友人的美好期翼。
奇葩开故里,北国一枝香,
椽笔生花萃,清诗寄韵长。
幽幽传古脉,淡淡谱华章,
阳春白雪句,声声效楚狂。
层云蔚紫烟,松水映晴川,
古韵传千载,风骚领百年。
木兰彰大雅,沃土蕴诗仙,
铁板铜琶唱,文心壮海天。
写至此,时间已由子夜至凌晨,要说的话似意犹未尽,还是把美好的祝福送给三位友人吧!祝福岁寒三友经久不衰,笑傲诗坛,文心不老!
梅溪吟主2008年10月10日凌晨草于京南梅溪吟馆
感 受 廊 坊
文刘晓梅
初次听到廊坊的名字还是在80年代末期。那时,对祖籍河北、而生长在黑龙江的我来说,廊坊实在是很陌生。经在廊坊的老乡介绍,才知廊坊不过是位于京津之间、天子脚下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是啊,在中国地图的版图上,廊坊不过是个弹丸之地。而当我终于经不住老乡的劝说、家人的怂恿、异乡的诱惑,决定到廊坊走一遭、转一转、看一看时,已是转年的七月了。
初到廊坊,并没有给我留下更深的印象和更多的好感。用句比较通俗的东北话来形容当时的感觉,廊坊是“土”的要掉渣了。但不知为什么,我却毅然决然地做出决定,要到廊坊来。也许,宿命的说法是我天生同廊坊有缘。或许,似有神定,我今生注定要客居廊坊。就这样,几经努力,2002年,我调入了廊坊,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廊坊人。
十几年过去了,伴随着廊坊的变化,我对廊坊的看法也在逐步的改变,对廊坊的感情也在逐步加深。再用一种廊坊人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廊坊时,不能不说廊坊的确是美的。如果说,京津沪等大城市有着大家闺秀般雍容华贵的美的话,那么,廊坊则有着小家碧玉般清纯典雅的美。而且这种美是日久弥坚。
是啊,廊坊这座小城,的确有着与其他城市所不同的地方和特色。且不说它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上可通京,下可入卫,成为京津走廊的一颗耀眼明珠,单说它的绿、净、亮、美,就不是一般城市所能比拟的。还有人文环境的优化,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廊坊特色。时至今日,尽管说对昔日廊坊“土”的印象仍记忆犹新,但对其的诠释却已赋予了新的内涵。换句话来说,这种所谓的“土”,是与质朴、自然联系在一起的,这其中又透着几分灵气。而这种自然,又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具体体现。廊坊大捷,曾作为悠久的历史,今天已成为廊坊的一个象征,并成为廊坊人的骄傲。尽管那段历史有着令国人屈辱的一面,但他毕竟作为光辉的一页载人史册,而廊坊的名字也因此闻名遐迩。昔日的过街天桥,曾是廊坊的一个见证,但也同样被横贯南北的银河大桥所取代。我敢说,至今也许还会有人怀念那个破旧的天桥,但那已是对历史的一种回顾与追忆了。曾经腐臭多年的“龙须沟”北排渠,今日也建成了全国最长的、兼容欧亚风格的步行街。还有国内闻名的东方大学城,同样成为廊坊的一个新亮点。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旧廊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正象当年新唐山一样,它是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又有谁能说,廊坊的今日不是如此呢。
几年前,当远在他乡、任某地级市市长的党校同学、老班长出差到廊坊看我时,发出了一句由衷的赞叹:“廊坊真是一块风水保地啊!”这句话,让我足足高兴了好一阵子,甚至还让我生出了些须的作为廊坊人的自豪感来,而这其中更主要还是引以为骄傲的主人感。
几年来,无论是家人、同学、还是朋友来廊,我都会带他们转转廊坊,看看独具廊坊特色的步行街、女人街、时代广场、大学城等,向他们彰显廊坊的美,甚至回老家时还要炫耀一番。
今日的小城的确是美的。现代中不失凝重,典雅中不失自然,开放中不失厚重,发展中不失文明。而这一切无一不是在打破旧的中重新建立起来的。事实上,廊坊人的心目中,依然还会存有一种“恋旧情结”。而对过去的留恋恰恰是廊坊人对自己的城市的一种深沉的、铭心刻骨的爱。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背叛。我想,每一个廊坊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已被新廊坊所取代的的旧廊坊。
说来廊坊的变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近年来观念的变化。我想,这首先要得益于廊坊市与时俱进、理念独特、观念创新、思想前卫的领导层。俗话说,观念一变天地宽。确实如此,廊坊也正是在这种现代观念的引领下前行的。从昔日的“大廊坊战略”,到今日的“现代化、园林型、生态式”构想,无一不是创新观念、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创新方法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种观念上的突破与创新,重新找准了廊坊的定位,实现了廊坊的新跨跃。今天,当我们更多的为打造廊坊绿色之都、温馨之都、梦幻之都、魅力之都、平安之都、和谐之都,尽而建设科技教育城、会展旅游城、生态环保城而拍案叫绝的同时,更加感受到廊坊人的大手笔、大气魄、大风度。其实,最能代表廊坊人观念变化的,还是廊坊人对外来人的吸纳和接受。近年来,廊坊以每年双千名的速度和数量,面向全国招聘人才。这不能不说是廊坊市决策层的明智之举,同时更展现了廊坊人的博大胸襟。外来人才的涌入,在改善人才构成结构的同时,也确实为廊坊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不同阶层的外来人栖身小城,成为小城的一分子,为小城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观念的更新,带来了廊坊人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是啊,今日的廊坊人变得更美、更靓、更时髦、更洋气了。他们踏着时代的节拍,在流行的天地里,生机勃勃,尽领风骚。应该说,廊坊人观念的变化,体现了廊坊的进步。曾有人说,外地人是一首歌。而我觉得,外地人同样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融入了廊坊,装点了廊坊,也改变了廊坊 ,并且为廊坊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记得曾参加过市里的一次大会,一位市领导的讲话博得了阵阵掌声。那次我深深感受到市领导站位的高屋建瓴,思维的独到奇特,观念的前卫创新。那次讲话的观点之一就是未来的廊坊,要靠外来人来建设;廊坊的发展,也要靠外来人来带动。的确是令人耳目一新,至今仍回味无穷。几年过去了,廊坊的发展,实实在在的验证了这一点。如今,开放的廊坊仍然在迎接着八方的来客。
庄子说:“长于水而安于水”。这其中蕴涵了深刻的道家思想。长于水而安于水,是宜、是乐、是无为、是顺情、是不做作之意,这也就是庄子的所谓“静,”最终要归结为一个“安”字。安而后能任,而后能顺,而后能无为。坦率地说,庄子的道家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换言之,我该是生于廊而安于廊了。廊坊,无论是做为第二故乡也好,还是第三故乡也好,都将与我密不可分。我生命的音符,将在这里弹奏。我人生的悲欢、得失,也将在这里感悟和体验。而我相信,这其中拥有的更多的将是庄子所说的宜和乐,还有安了。
如今,作为准廊坊人的我,更多的关注还是廊坊的发展和变化。其实每一个廊坊人的心目中都在为廊坊编织着一个美丽的梦――未来的廊坊一定会是更辉煌、更美好。
我同样将拭目以待!
刘晓梅 女,1947年8月出生,甘肃兰州人。高级会计师,中共党员。毕业于甘肃省联合大学。曾任职于省广播电视厅。现任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主管会计,省水利厅会计学会理事。主要贡献:曾获甘肃省水文局先进工作者,甘肃省水利厅、全省水利系统财务会计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理论研究,实践中总结探索,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撰写了一些理论文章,提出建议和意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刘晓梅 - 发表论文
主要有《会计执法与自身素质浅议》(《兰州商学院学报》1994(4)《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文选》)、《关于加强水文财务之我见》(《北京社会函授大学学报》1995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