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拉·奥姆斯特德的个人简介
美国女孩玛拉·奥姆斯特德4岁时凭其色彩斑斓的抽象画震惊世界画坛,评论家惊叹,一个“小毕加索”诞生了。她举办了个人画展。
生活经历
2岁开始画油画,3岁时有人出大价钱买她的作品,4岁开个人画展……虽然媒介一直想对玛拉神奇的成长历程一探究竟,但她的父母却一直小心呵护她免受声名侵扰。直到最近,他们才首次破例接受媒体采访,对美联社记者威廉·凯茨讲述了他们眼中的乖乖女玛拉。
玛拉的父亲马克是一位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母亲劳拉是一位家庭主妇,闲暇时喜欢写点随笔之类的东西自娱自乐。
如果非要对玛拉的绘画天分追根溯源,那么和家族中的两位艺术家――劳拉的姨妈和表兄可能有所干系,但他们都远在法国定居,真正对玛拉产生影响的,是父亲马克。
人物生平
2岁开始画油画
马克高中时代开始研习油画,但为人之父后,也就少有时间拿画笔了。两年前的一天,马克偶尔拿起了久违的画笔,打算给妻子画幅肖像。
就是这一次,当时还只有两岁的玛拉第一次模仿父亲,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幅油画作品。从此以后,小玛拉似乎就喜欢上了油画。开始时,她还只是趁父亲画画时自己也涂鸦过瘾,但很快,她对画画的兴趣就超过了父亲,就算父亲没有兴致,她也会吵着要大人给她准备工具开画。“到后来,我反倒成了她的助手,”马克笑言。
3岁作品有人买
玛拉3岁时,很偶然的一次,奥姆斯特德夫妇把玛拉的一幅画送给了好朋友史蒂文斯。史蒂文斯在宾厄姆顿市中心开了一家咖啡馆,他在看到玛拉的画后,觉得色彩绚烂,很具装饰性,于是要奥姆斯特德夫妇再送给他一些。
至今,母亲劳拉仍然记得玛拉首次“应邀”绘制油画的情形。当时,玛拉还是一个裹着尿布走路都走不稳的孩子。对于这样一个小孩子来说,铺在地板上长宽分别为90和120厘米的大画布确实显得太大了。在画到画布中央部分时,玛拉只能靠大人抱着才能把画笔伸到那里。
玛拉为史蒂文斯绘制的油画作品取名《无尽色彩》。史蒂文斯把这幅画连带玛拉创作的其他13幅尺寸小一些的作品挂在自家咖啡馆中。几天后,他打电话给劳拉,告诉她有人想出钱买下玛拉的画。
4岁开个人画展
“当时我还认为这件事情挺好笑的,因为这些人肯定不知道这只是个小孩子的涂鸦之作,”劳拉回忆当时自己既愕然又有些得意的心理,“纯粹是为恶作剧,我把《无尽色彩》的价码定到了250美元,尺寸小一些的也要价35美元。”
几小时后,史蒂文斯回电说,《无尽色彩》和另外三幅画都卖掉了。
宾厄姆顿出了个绘画神童的消息不胫而走。玛拉的画卖得越来越好。开画廊的安东尼·布鲁内利为玛拉在纽约市中心的一家大画廊举办了个人画展。画展取名《4》,暗指玛拉的年龄。
画展使得玛拉一夜扬名,她成了全国各大报纸和电视台报道的热门人物。艺术界对玛拉的绘画技艺也评价不俗,公认她的作品隶属现代派,对其作品中充满强烈的情感这一点最为推崇。这些褒奖之词使得玛拉的作品价格进一步上扬,部分作品甚至达到了1.5万美元的价码。
天才儿童的普通生活
不过,对玛拉的父母而言,不管外界对女儿的绘画水平是褒还是贬,他们并不在意。他们承认“有时候甚至根本看不出玛拉画的是什么东西,但是只要画画能让孩子高兴,他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在玛拉之前,世界上也曾出过几位绘画神童,比如被称为“少年毕加索”的亚历山德拉·内基塔。这位罗马尼亚天才少女和玛拉一样,也是2岁起习画,4岁成名。如今,18岁的她仅卖画的收入就已经达到150万美元。
如今,4岁的玛拉也已经卖出了30多幅作品。父母把这些钱存起来,准备供她以后上大学用。他们希望玛拉能够按照她自己的意愿生活,所以从不强迫她做她不喜欢的事情。他们既没有规定玛拉必须每天画画,也没有给她制定任何习画计划。玛拉只在自己想画画的时候才会拿起画笔,有兴致了就一气呵成,没有兴趣了就先放一放再说。有时候,玛拉会间隔十几天才画完一幅画。
不过通常情况下,玛拉画一幅画只需要3到4小时时间,这其中还包括腾地方、准备画具需要的时间。劳拉说玛拉喜欢在家里的厨房画画,而且画画的方式和用具不拘一格,兴致上来了,手指、餐刀、油漆刷,甚至芥末和番茄酱都能派上用场。
奥姆斯特德夫妇希望女儿过正常人的生活,他们不允许报纸、杂志或电视台的人来家里或者玛拉就读的幼儿园拍摄她的生活片段。他们也不欢迎记者来家里采访,这次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是他们第一次向媒体开绿灯。
“现在,画画对玛拉而言只是个兴趣而已。画画能让她高兴,这是她画画的惟一原因, ”奥姆斯特德夫妇这样向记者解释他们不愿女儿受外界左右的原因。他们不愿意媒介用“天才”之类的字眼形容玛拉,因为,“那样会带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在父母眼中,玛拉和普通的4岁孩子没有任何不同。她最喜欢的人是她2岁的小弟弟赞恩,最喜欢的东西是花朵,最喜欢的颜色是黄色。
现在,玛拉正在学习拼写单词和数数。在这方面,她和同龄孩子水平相当。至于性格,父母说她好奇心强,脾气倔强,但不认为她有当明星的潜质,因为她生性羞涩。
对于玛拉的未来,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她能自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