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汉典的个人简介
潘汉典(1920年-2019年10月26日),出生于广东汕头,毕业于东吴大学,著名法学家、法学翻译家,生前任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顾问、北京市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他精通英、法、日、德、俄等多种语言,致力于比较法研究与探索,翻译了一系列著作与文章,为新中国法学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曾获“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2019年10月26日,潘汉典逝世,享年98周岁。
人物生平
潘汉典,男,祖籍广东广州,1920 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40年,他以最优成绩进入东吴大学学习法律。从东吴大学毕业后,潘汉典到一家华侨银行――中南银行当法律顾问。 1946 年,随着抗战胜利,他又回到东吴大学,开始了他的研究生生涯,并于1948年在东吴大学比较法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到北大任教,随后到中央政法干校学习,其间下放到河南农村,参加“四清”。回来后,调入中国政治法律学会(中国法学会的前身)工作。文革期间,潘汉典到湖北五七干校劳动。“九u2022 一三”事件后回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1979年开始,在社科院法学所担任《法学译丛》主编。1987,潘汉典来到中国政法大学,担任比较法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并于1989年至1992年担任《比较法研究》的主编。
潘汉典精通德、法、日、俄、意、英六门外语,主要研究比较法、外国法制史、法理学,译著有《君主论》、《比较法总论》、《英吉利宪法》、《英格兰状况》、《有限公司法论》、《权利斗争论》等,是杰出的比较法学家和外国法律法学翻译的奠基者,为新中国法学、特别是比较法学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论是在开始恢复介绍外国法律时期对南斯拉夫、东欧等国家的法律情况的介绍,还是70 年代后期中美建交后对美国法律制度的介绍,以及在80 年代修改宪法时期,对世界各国宪法的介绍,都离不开潘汉典与《法学译丛》的贡献。现今已被中国法学界所熟悉的德沃金、富勒等人,比较法、法律文化等概念,正是通过潘汉典的翻译而被引入中国。他担任总审订的460多万字、1434页的《元照英美法词典》,被誉为最具权威性的英汉法律词典,成为英美法者中文常用工具书并多次再版。
潘汉典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特聘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鉴于他对法学界的杰出贡献,2012年被中国法学会授予“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中国政法大学50 周年校庆,潘汉典被授予 “学科建设开创者”的荣誉。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潘汉典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这是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的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2012年9月7日,《潘汉典法学文集》出版及 “潘汉典法学之路”恳谈会在法律出版社举行。时年92岁高龄的潘汉典在现场说:“我仅仅是一个勤奋的学者,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域外更多的知识和制度为我们所用,最终建立起一个法治的中国。”
潘汉典世居广州,祖父因进士及第而官至五品,曾任中朝边境的安东县县令。父亲毕业于广东法政学堂,曾在汕头任检察官,后辞去官职,转作律师。因为勇于伸张正义,敢于为弱者说话,得到汕头律师界和旅汕广州同乡会的双重推崇,当上了汕头律师公会会长和广州旅汕同乡会会长。父亲曾为了伸张正义而被歹徒诬陷并游街,也曾作为同乡会会长对贫弱同乡的无私照顾,悲天悯人,心怀天下,上下求索,为正义全力抗争,从小就是潘汉典的人生楷模。
著作
主要译著有《比较法总论》、《英吉利宪法》、《英格兰状况》等。
人物逝世
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教授、特聘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顾问、北京市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法学家潘汉典先生因病于2019年10月26日凌晨5时41分逝世,享年98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