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藉芳的个人简介
梅藉芳(1908年―1983年10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射阳河南梅家舍,中国有影响的农业科学家,九三学社社员。
梅藉芳曾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中央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江苏省农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作物学会理事长和江苏省农业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前即从事农业教育与农业科学研究,建国后在农业科研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担任职务
梅藉芳从小便有志于农业科研工作,他的家乡处于贫瘠的苏北滨海地区,大部分是“多见芦花少见人”的穷乡僻壤,耕作粗放,广种薄收,人民生活困苦。少年梅藉芳常想:中华自古就以农立国,但生产方式如此落后,如何才能民富国强?他和“五四”以后我国众多的知识分子一样,崇尚科学,主张科学救国,并立志在农业上为国为民作出贡献。因此,他在阜宁县第一高等小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便考进了南京第一农校。
1929年,进入蜚声中外的金陵大学农业学院就读,毕业后留校任教,随后取得硕士学位。
1945年,去美国研究实习,路经英国、印度回国。去美前任湖北省农学院教授,参与《作物育种学》等书的编写,又参与《农艺论文摘要》期刊的译编,对农作物分类学也做了广泛的收集、整理工作。他阅读和摘译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充实了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
1946年,由美归国后,受聘于中央农业实验所。
1951年,参加九三学社,被选为九三学社南京分社常委。
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被选为第五届、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0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1983年10月11日0时25分,因病去世。
人物成就
早年便遵行“学以致用”的治学原则,在育种学方面,不仅进行论理探讨,还开展实验技术研究。对粟的育种的基础研究,青年梅藉芳曾显露过身手。这一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金大农学院丛刊》和《美国农艺学杂志》上,并且应用到以后实验中去。留美期间,梅藉芳从事了小麦的育种研究,他和美国主要小麦遗传育种学家有过广泛接触,这对他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很有益处。这段时期是学术和知识的积累阶段,为教授后四十年的科研实践作好准备。
明确了农业科研的首要课题,应是解决农事活动方面的迫切问题。他深入农村田头,开展各种调查研究活动,掌握大田生产资料后,再有的放矢搞实验,而后再将实验成果推广应用于大田生产中去,因而,他所研究和解决的都是我国农事活动中的重大问题。比如,我国长江流域历来复种指数较高,轮作状况也很复杂,既有两熟制地,也有三熟制地,这对小麦的早熟性要求就显得很突出。为选育小麦早熟品种,梅藉芳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他的主持下,曾选育出当时起过良好作用的“华东5号”、“华东6号”和“矮秆早”等早熟小麦品种。同时在小麦育种的理论上也有所建树。
小麦赤霉病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中的严重病害,而且出现了日前严重的趋势,减产率达百分之十至二十以上,麦粒染病后,就不能供人和牲畜食用。梅藉芳对此作了反复的研究,在理论上作了探讨和阐述,选育出一批对赤霉病和当地其它病害有稳定抗性的品种。这一突破性的进展,受到了国际上的注视,比如设在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研究中心,就具体提出在这方面进行技术合作,并请我国学者前去指导和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