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芬(研究员)的个人简介
刘淑芬(Shu-fen Liu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后研究,史语所副研究员(1983.8-1993.2)、 研究员(1993.2至今)。专攻中古城市史、中古佛教史和中古社会史。代表作品有《六朝的城市与社会》、《慈悲清净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中古的佛教与社会》等,以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个人简介
刘淑芬(Shu-fen Liu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后研究,史语所副研究员(1983.8-1993.2)、 研究员(1993.2至今)。专攻中古城市史、中古佛教史和中古社会史。
作品一览
学位论文《六朝时代的建康》(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1982)。
出版著作《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台北:学生书局,1992)。
《慈悲清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台北:三民书局,2000)。
刘淑芬著,任大熙译,《六朝的城市与社会》(韩文版)(韩国,??市:景仁文化社,2007)。(注:本书系旧作,但译本有新增和校订部分。)
《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
《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
学术论文〈六朝建康的经济基础〉,《食货月刊》(复刊)11.11/12 (1983):1-14。
〈六朝建康的园宅〉,《大陆杂志》66.3 (1983):39-47。
〈建康与六朝历史的发展〉,《大陆杂志》66.4 (1983):36-47。
〈六朝建康与北魏洛阳之比较〉,《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学报》2.1 (1983):177-189。
〈六朝建康城的兴盛与衰落〉,《大陆杂志》67.4 (1983):23-40。
〈六朝时代的建康──市廛民居与治安〉,《大陆杂志》68.4 (1984):23-45。
〈清代凤山县城的营建与迁移〉,《高雄文献》20/21 (1985):5-46。
〈清代的凤山县城 (1684-1895):一个县城迁移的个案研究〉,《高雄文献》20/21 (1985):47-63。
〈清代台湾的筑城〉,《食货月刊》(复刊)14.11/12 (1985):484-503。
〈六朝会稽士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6.2 (1986):285-327。
〈六朝南海贸易的开展〉,《食货月刊》(复刊)15.9/10 (1986):379-394。
〈三至六世纪浙东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8.3 (1987):485-524。
〈近四十年来中共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民国以来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台湾大学,1988)。
〈中古坊制初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1.2 (1989):293-315。
〈中古都城坊制的崩解〉,《大陆杂志》82.1 (1991):31-48。
〈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3.3 (1993):497-544。
〈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会救济的个案研究〉,《新史学》5.4 (1994):1-50。
〈慈悲喜舍──中古时期佛教徒的社会福利事业〉,《北县文化》40 (1994):17-20。
“Art, Ritual and Society: Buddhism practice in Rural China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sia Major 8.1 (1995): 19-46.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唐代尊胜经幢的建立──经幢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7.1 (1996):145-193。
〈从本愿寺石刻看唐代获鹿的地方社会〉,见简牍学会编辑部主编,《劳贞一先生九秩荣庆论文集》(收入《简牍学报》〔台北:兰台出版社,1997〕,第16期),页119-151。
〈经幢的形制、性质和来源──经幢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8.3 (1997):643-786。
〈林葬──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一(一)、(二)、(三)〉,《大陆杂志》96.1 (1998):22-31;96.2 (1998):25-43;96.3 (1998):20-40。
〈石室瘗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一)、(二)、(三)〉,《大陆杂志》98.2 (1999):49-60;98.3 (1999):97-113;98.4 (1999):145-152。
〈唐代俗人的塔葬〉,《燕京学报》新7 (1999):79-106。
〈中古的宦官与佛教〉,《郑钦仁教授荣退纪念论文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9),页45-70。
“Death and Degeneration of Life: Exposure of Corpse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28 (2000): 1-30.
〈从民族史的角度看太武灭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2.2 (2000):1-48。
“Jiankang and the Commercial Empire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the Medieval Chinese Economics History,” in Culture and Power in the Reconstitution of the Chinese Realm 200-600, ed. Scott Pearce, Audrey Spiro and Patricia Ebrey (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1), pp. 35-52.
〈北魏时期的河东蜀薛〉,《中国史学》11(东京:中国史学会,2001),页37-55。
〈年三月十──中古后期的断屠与斋戒(上)、(下)〉,《大陆杂志》104.1 (2002):15-33;104.2 (2002):16-30。
“Ethnicity and the Suppression of Buddhism in Fifth-Century North China: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Gaiwu Rebellion,” Asia Major 15.1 (2002): 1-22.
〈墓幢研究──经幢研究之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4.4 (2003):673-763。
〈「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唐、宋时期世俗社会生活中的茶与汤〉,《燕京学报》16 (2004):117-155。
〈六朝建康的佛寺与城市空间〉,《古代都市与王权》(「百济研究丛书」第13辑,韩国:忠南大学百济文化研究所,2005)(注:本文系以韩文发表)。
〈中古僧人的「伐魔文书」〉,收入蒲慕州编,《鬼魅神魔──中国通俗文化侧写》(台北:麦田出版社,2005),页135-173。
〈戒律与养生之间──唐宋寺院中的丸药、乳药和药酒〉,《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7.3 (2006):357-400。
〈唐、宋寺院中的茶与汤药〉,《燕京学报》19 (2006):67-97。
〈中国撰述经典与北朝佛教的传布──从北朝刻经造像碑谈起〉,见简牍学会编辑部主编,《劳贞一先生百岁冥诞纪念论文集》(收入《简牍学报》〔台北:台北市简牍学会,中华简牍学会,2006〕,第19期),页249-276。
〈六朝建康的佛寺与城市空间〉,收入《郑钦仁教授七秩寿庆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6),页57-84。
〈「禅苑清规」にみる茶礼と汤礼〉,收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宗教文献研究》(京都:临川书店,2007),页119-162。(注:本文以日文发表)
〈中古佛教政策与社邑的转型〉,《唐研究》13 (2007):241-299。
〈禅苑清规中所见的茶礼与汤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8.4 (2007.12):629-671。
〈唐、宋时期僧人、国家和医疗的关系:从药方洞到惠民局〉,收入李建民编,《从医疗看中国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10),页145-202。
〈香火因缘──北朝的佛教结社〉,收入黄宽重主编,《中国史新论u2027基层社会分册》(台北:中央研究院u2027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9.6),页219-272。
〈玄奘的最后十年 (655-664)──兼论总章二年 (669) 改葬事〉,《中华文史论丛》95 (2009.9):1-97。
"The Return of the Stat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Buddhist Epigraphy and it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in Early Chinese Religion, Part Two: The Period of Division (220-589 AD), ed. John Lagerwey and Lü Pengzhi (Leiden: Brill, 2009), pp. 319-342.
〈从《禅苑清规》看唐宋时期的茶、汤礼与养生文化〉,《知识飨宴系列》(台北:中央研究院,2010),页184-207。
书评翻译〈读《中国历史上的人口》〉,《食货月刊》(复刊)13.7/8 (1983)。
会议论文“Ethnicity and Suppression of Buddhism in 5th-Century Chang’an” (conference paper for The 5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Washington D. C., March 28, 1998).
〈从家庙到功德坟寺──一个文化史的角度看唐宋变革〉,发表于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办,「唐宋时期的社会秩序与社会流动」学术研讨会,北京:北京大学,2004年7月18-19日。
〈六朝建康的佛寺与城市空间〉,发表于「王权与都市」国际研讨会,韩国:忠南大学百济文化研究所,2004年10月26-27日。
“唐宋寺院中的茶与汤药” (conference paper for Buddhist Monasticism in East Asia Conference, Cambridge, England, July 1-2, 2004)。
〈唐宋寺院中的丸药、乳药和药酒〉,发表于第二届亚洲医学史学会主办,「宗教与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4年11月16-19日。
〈《禅苑清规》中所见的茶礼与汤礼〉,发表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主办,「中国宗教文献研究──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创立七十五周年记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日本:京都大学,2004年11月18-21日。
〈从药方洞到惠民局──僧人、国家和医疗的关系〉,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从医疗看中国史」国际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5年12月13-15日。
〈唐、宋时期的功德寺──以忏悔仪式为中心的讨论〉,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唐宋社会变迁」国际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6年9月4-5日。
“The Return of the Stat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Buddhist Epigraphy and it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conference paper for Rituals, Pantheons and Techniques: A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 before the Tang, Paris, December 18-21, 2006).
〈从造像碑看南北朝佛教的几个面相〉,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中国史新论u2027宗教篇与性别篇」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年5月1-3日。
〈唐、宋时期的功德寺──以忏悔仪式为中心的讨论〉、〈附论:功德寺的意涵〉,发表于中国历史学会、国立政治大学、新史学社等主办,第三届中国史学会──「基调与变奏:7-20世纪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国立政治大学,2007年9月3-5日。
〈玄奘的最后十年 (655-664) ──兼论669年改葬事〉,发表于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讲论会,2008年10月27日。
〈香火因缘──北朝佛教信仰团体之研究〉,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中兴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合办,「《中国史新论:基层社会》」座谈会,台中:惠荪农场,2008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
〈高僧形像的传播与回流──从「玄奘负笈图」谈起〉,发表于成功大学历史系主办,「宗教传播与宗教冲突:第二届东亚历史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南:成功大学,2009年11月14-15日。
其他作品〈中国历史上的舍利信仰〉,《静宜大学新闻深度分析简讯》94 (2002)。
〈借水澄心,即茶演法──唐、宋寺院中的茶、汤、药与仪节〉,《中央研究院周报》1017 (2005.4.28):4-6。
个人自述
佛教与中古政治、社会的互动
民族和宗教是中古历史的两项重要成分,我主要从佛教的角度切入,以探究当时佛教和国家、社会的互动。以佛教而言,不仅应就佛教内部教义经典探讨,也应考虑国家政策对于佛教发展的影响;同时,由于佛教披靡盛行,它也影响部分的国家政策,以及若干社会的组织和行事。此外,研究佛教史亦宜检视佛教教团和世俗社会的互动关系。先前拙著扣紧上述环节,集中在以下几个课题的讨论: (一)经幢:《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译本、流传和唐代经幢的出现的关系,经幢的形制、性质和来源,以及经幢在宗教上的作用。(二)死亡信仰和仪式:包括露尸葬的林葬和石室瘗窟、塔葬、舍利信仰、「墓幢」和「墓葬陀罗尼」的讨论。(三)佛教与不同民族的互动:从五世纪上半叶华北的政治情势和卢水胡人的佛教信仰的视角,探讨太武灭佛的另一面相。(四)佛教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中古的佛教信仰组织、唐代实施「年三月十」(佛教的三长斋月和每个月的十斋日)、天下普断屠杀问题的讨论、宦官的佛教信仰及其对佛教发展的影响。
有关中古佛教和政治、社会的相互影响,还有很多饶有兴味的课题,如唐宋时期功德寺、圣僧信仰、法相宗的发展等问题,都有待日后持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