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庸的个人简介
卢庸(?―1219),字子宪,丰润(今属河北)人。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1188)进士。累官凤翔治中,改乾州刺史,入为吏部郎中。至宁元年(1213),改陕西路按察副使。西夏人犯边,卢庸守平凉城,围城十一月,守备有方,城赖以安。进官四阶,迁按察转运使,改定海军节度使。以病致仕。《全金诗》卷五一收其诗一首。生平事迹见《金史》卷九二、《全金诗》卷五一。简介
《金史?卢庸专》
卢庸,字子宪,蓟州丰润人。大定二十八年进士,调唐州军事判官,再调定平县令。庸治旧堰,引泾水溉田,民赖其利。补尚书省令史,除南京转运副使,改中都户籍判官。察廉,迁礼部主事,累官凤翔治中。大安三年,征陕西屯田军卫中都,以庸签三司事,主兵食。至潞州,放还屯田军,庸改乾州刺史,入为吏部郎中。至宁元年,改陕西按察副使。夏人犯边,庸缮治平凉城池,积刍粟,团结土兵为备。
十一月,夏人掠镇戎,陷泾、,遂围平凉。庸矢尽,募人取夏兵射城上箭以济急用,出府库赏有功者,人乐为死,平凉赖以完。贞v二年,庸移书陕西行省仆散端,大概谓庆阳、平凉、德顺陕西重地,长安以西为厄塞,当重兵屯守。诏赏平凉功,庸进官四阶,迁按察转运使。三年,诏诸道按察司讲究防秋,庸陈便宜曰:“自?延至积石,虽多沟坂,无长河大山为之屏蔽,恃弓箭手以御侮,其人皆刚猛善斗,熟于地利,夏人畏之。向者徙屯他所,夏人即时犯边,此近年深患也。人情乐土,且耕且战,缓急将自奋。”又曰:“防秋之际,宜先清野。”又曰:“掌军之官不宜临时易代,兵家所忌,将非其人,屡代何益?”无何,有言庸老不胜任者,即罢之。未几,改定海军节度使,山东乱,不能赴,按察司劾之,当夺两官,审理官直之。庸以病请求医药,遂致仕。 兴定三年,卒。
生前经历
之初,调任唐州军事判官,后再调定平县令。到任后,卢庸注重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引径河之水灌溉农田,老百姓生活有了改善。因政绩突出,补尚书令史。后历任南京转运副史、中都户籍判官察廉、礼部主事、凤翔路治中。大安三年(1211年),朝廷征召陕西屯田军守卫中都大兴府,卢庸负责军粮供应等军中保障事宜。完成使命后,改任乾州刺史,接着入朝为吏部郎中。至宁元年(1213年),调任陕西按察副史。期间,夏人入侵,卢庸组织军民修缮平凉城池,屯积粮草,团结民众兵丁,做好迎敌准备。同年11月,夏兵"掠镇戎陷径邢",围困攻打平凉城。卢庸带领军民奋勇反击,顽强战斗,保卫城池。城里的箭射完了,他就招募人们拾取夏军射入城中的。他还从府库中拿出银两稿赏作战有功的人,人们都愿死力报效。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打退了入侵的敌人,保住了平凉城。贞佑二年(1214年),朝廷颁诏赏平凉守卫之功,卢庸官升四级,任按察转运使。贞佑三年(1215年),诏命各道按察司研究秋季防务。卢庸分析形势,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自娜延至积石虽多沟沟坎坎,但没有高山大河为屏蔽,主要应发挥好弓箭的作用。这些地方的人们刚猛善斗,又占地利,夏兵很惧怕他们。过去迁移他们到别处屯田,夏人则乘机入侵,一旦敌人入侵就会人人奋勇,他又说,防秋应该及时收割。同时带兵的人不应该随时变动,那是兵家大忌。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抵御夏人入侵,保护秋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不久,卢庸改任定海节度使。当时,山东战事告急,按察司以其不能及时救援弹勃他。经过调查,审理官弄清了实际情况,分清了责任,卢庸得免。经过此事的打击,他心灰意冷,以年老多病需要医治为由,致仕归乡。
兴定三年(1219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