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湘的个人简介
刘梅湘,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1963年3月出生,现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刑事诉讼法学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在《法学研究》(国家一类期刊)、《现代法学》、《中国刑事法杂志》、《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人民检察》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学习经历
1980年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刑事侦查专业,1984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
2008年获湘潭大学诉讼法学博士学位。
科研项目
主持科研项目1、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侦查中的网络监控法制化研究》,项目编号:09BFX077,经费:10万元,2009年―2012年。
2、主持湖南省社科规划基金资助项目,《刑事审判前程序理论与改革研究》,项目编号:05YB48,经费:0.8万,2005年―2007年。
3、主持湖南省教育厅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程序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9K030,经费:2万元,2009年―2011年。
4、主持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项目,《职务犯罪特殊侦查措施研究》,项目编号:GJ2009D03,2009年―2010年。
5、主持湖南省教育厅划块项目,《刑事侦查程序研究》,项目编号:01C111,经费:0.5万,2001年―2003年。
6、主持湘潭大学科研处项目,论有组织犯罪的特点及侦查对策,项目编号:943206030,经费:0.1万,1994年―1995年。
参与科研项目1、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 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与立法变革,项目编号:07SFB2026,经费:5万元,2007年―2009年,排名第一。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刑事诉讼法制的完善》,项目编号:02BFX003,经费:2万,2002年―2003年 ,排名第三。
3、湖南省社科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权力与权利之冲突与整合―刑事诉讼法制本土化研究》,项目编号:05ZC43,经费:0.8万,2005年―2008年,排名第三。
4、湖南省教育厅划块项目,《刑事诉讼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研究》,项目编号:05C120,经费:0.5万,2005年―2007年,排名第四。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证据运用问题研究》,项目编号:99BFX014,1999年―2001年。
学术观点
1、我国侦查行为规则体系应当重新构建,秘密侦查行为及盘问留置措施应纳入刑事诉讼法中予以规范;现行强制措施体系改造为逮捕、羁押、保释三种;将侦查行为区分为强制侦查行为和任意侦查行为;强制侦查行为应得到中立的司法机关的授权方能实施。
2、对犯罪嫌疑人的确认不能随意化,只有当具备某些证据条件并达到一定的证明标准,并按法定诉讼程序才能认定某人为犯罪嫌疑人。
3、犯罪嫌疑人的知悉权属于基本人权的范畴,应赋予犯罪嫌疑人知悉指控的罪名、性质、羁押理由等权利;侦查机关负有告知义务,对犯罪嫌疑人享有的重要诉讼权利不予告知的,所进行的程序归于无效,所获得的证据材料亦不得作为证据采用。
4、重构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有罪裁决应达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排除了合理怀疑”;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应高于非死刑案件,达到“确定无疑”的程度。被告人负举证责任时只需达到“优势证明”即可。
5、欺骗、威胁、引诱的讯问方法不应当一律被禁止,只有当这些方法超越了公众所能接受的道德界限或有可能导致不实口供时,才应予以禁止和排除。
6、死刑正当程序的要求应当高于非死刑案件。
7、被害人的知情权是诉讼民主的体现,是实现其他诉讼权利的逻辑前提,亦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立法上应当明确规定被害人享有知悉权,公安司法机关对案件的侦查进展情况、侦查终结时的案件处理结果、犯罪嫌疑人的诉讼处境、服刑人的刑罚执行情况等负有告知义务;对于不履行告知义务的,对责任人给予纪律、行政和经济制裁,在程序上则导致“期间停止不计”之后果。
8、侦查行为应当具有可诉性;其理论依据在于司法最终裁决原则、程序正义理论和人权保障原则;我国立法应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强制侦查行为提起诉讼的权利,并对提起、受理及审理程序作出规定。
9、我国搜查制度的构建应以多元价值目标为导向;搜查程序启动的实质条件为存在“相当理由”;完善无证搜查的规定;搜查证记载的内容应符合特定性的要求;秘密搜查和欺骗搜查可以在严格条件下采用。
10、犯罪嫌疑人的辩护权在行使的空间、时间、环境等方面与被告人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应设立不同于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机制。
成果获奖
《犯罪嫌疑人的确认》获全国第六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死刑程序的正当化》获重庆市第六届期刊好作品评比二等奖。
著作与教材
1、《侦查程序理论与改革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独著。
2、《刑事侦查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主编。
3、《刑事诉讼法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副主编。
代表性论文
1、《犯罪嫌疑人的确认》,《法学研究》(国家一级刊物),2003年第2期,独著。
2、《刑事被害人知情权探析》,《现代法学》,2006年第4期,独著。
3、《对刑诉法第43条的反思》,《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3期,独著。
4、《犯罪嫌疑人知悉权初探》,《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独著。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4年第11期全文转载。
5、《论讯问策略与非法讯问方法的界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独著。
6、《死刑案件证明标准检讨》,《人民检察》2006年第7期,独著。
7、《死刑程序的正当化》,《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一作者。
8、《我国搜查制度之重构》,《河北法学》,2006年第7期。
9、《刑事诉讼中的告知规则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独著。
10、《犯罪嫌疑人的辩护权及其保障》,《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独著。
11、《论鉴定结论的证据审查》,《河北法学》1999年第2期,独著。
12、《上诉不加刑原则的价值新探》,《浙江法学》2005年第4期,第一作者。
13、《论侦查与司法公正》,《诉讼法理论与实践》,1998年卷,独著。
14、《从权力制约的角度比较两大诉讼模式在侦查程序上的差异――兼谈我国侦查程序之改造》,《诉讼法理论与实践》,1999年卷,独著。
15、《黑白之间――论讯问策略与非法讯问方法》,《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3年卷,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