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赫维茨卡娅

时间:2023-12-24 17:51:39编辑:雅博君

洛赫维茨卡娅的个人简介

玛丽娅·亚历山德罗夫娜·洛赫维茨卡娅(1869 - 1905),俄罗斯19世纪末“白银时代”著名女诗人。她于1869年生于彼得堡,曾获得家庭教育,后就读于莫斯科亚历山大学院。1892年出嫁后随夫姓日贝尔,丈夫是俄罗斯化的法国人,是一名不错的建筑师。她在写作诗歌时使用笔名“米拉·洛赫维茨卡娅”,爱情是她的创作主题,尚在生前即获得“俄罗斯萨福”之美誉,她的诗句“这幸福就是甜蜜的情欲”被认为是女诗人的座右铭。

诗人简介

玛丽娅·亚历山德罗夫娜·洛赫维茨卡娅(1869 - 1905),俄罗斯19世纪末“白银时代”著名女诗人。她于1869年生于彼得堡,曾获得家庭教育,后就读于莫斯科亚历山大学院。1892年出嫁后随夫姓日贝尔,丈夫是俄罗斯化的法国人,是一名不错的建筑师。她在写作诗歌时使用笔名“米拉·洛赫维茨卡娅”,爱情是她的创作主题,尚在生前即获得“俄罗斯萨福”之美誉,她的诗句“这幸福就是甜蜜的情欲”被认为是女诗人的座右铭。

在早期诗歌中,她所描写的爱情是一种轻快明丽的感觉,它们来自于家庭的幸福与母爱的愉悦;后来,多情善感的女诗人的生活因放荡欲望的闯入而变得复杂起来,并使她的心灵纷乱不堪。这些心境的宽广领域给诗歌以帮助,从而使同一主题的诗歌出现不同的变体,看起来不致一模一样,也为爱情诗赋予了故事情节。洛赫维茨卡娅的所有诗集都以“诗集”为书名,只能从标注的日期加以驱分;在她的诗中产生了自己风格的浪漫爱情。

在为诗人巴尔蒙特所吸引后,洛赫维茨卡娅的知名度涂抹上些许绯闻色彩:二人公开地诗书往来与相互献诗赠答,都与洛赫维茨卡娅素有的“酒神女祭司”(借指浮荡的女人)的光环相符。不过,非常了解诗人并给予她极高评价的布宁指出,这些传闻与现实女诗人的性格不符:“……身为几个孩子的母亲,不爱抛头露面,东方人一样的懒散……”

表面看,洛赫维茨卡娅的抒情诗充满感性、肉欲和对生活的热爱,讴歌的是放荡的欲望,暗含的却是灵魂的纯净与朴实忠厚,深深的宗教情感;当她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将至时,对神秘主义的崇拜清晰的显现于她后期的诗歌中。

洛赫维茨卡娅诗歌的主要优点之一是轻盈明快与富于韵律。她的第一本诗集《1889-1895年诗选》于1896年出版,在1898年获得了俄国科学院普希金奖,第五本(最后一本,在她死后出版)诗集《1902-1904年诗选》被俄罗斯科学院追授普希金奖。但是,对于后来诗歌界的晚辈来说,她的抒情诗内涵显得过于深邃、形式过于传统。对于诗歌的现代化进程,洛赫维茨卡娅好像没产生什么影响。伊戈尔·谢维里亚宁也许是她惟一的狂热崇拜者,他把她塑造为与众不同的女诗人的偶像;也多亏了他的推崇,才使洛赫维茨卡娅的名字作为先驱者进入自我未来主义的名单。

她的诗歌还曾得到迈科夫、勃留索夫、伊万诺夫、巴尔蒙特等著名诗人的赞誉。她的近百首诗歌被塔涅耶夫、利亚普诺夫、格利艾尔等作曲家谱曲。

父亲亚历山大·洛赫维茨基是犯罪侦查学家与律师。妹妹娜杰日达·苔菲是著名讽刺作家。

诗人于1905年9月9日因肺结核去世,享年36岁,身后留下5个孩子。

2005年,是女诗人去世一百周年,特选译她的部分诗作以示纪念。

作品一组

《我希望在年轻时死去》

我希望在年轻时死去,

不是为了什么爱情,也不为什么而忧郁;

如同金色的星辰勋落,

如同不败的鲜花凋萎。

我希望,在我的墓碑之上

因长久仇怨而疲惫的人们

能找到双倍的幸福和快乐……

我希望在年轻时死去!

请把我安葬在那样的地方

它远离厌烦而嘈杂的大道,

在那里,柳树俯身于波光,

从未收割过的染料木一片金黄。

最好有梦幻般的罂粟花盛开,

最好微风在我的上空

呼吸着远方泥土的芬芳……

我希望在年轻时死去!

我不去看走过的道路,

不去管虚掷时光的狂妄;

如果最后的哀乐为我响起,

我可以毫无顾虑地睡去。

就让火焰永不暗淡

就让那份记忆保全,

为了生命唤醒心灵……

我希望在年轻时死去!

1904年

《我爱你,如同大海爱着初升的朝阳》

我爱你,如同大海爱着初升的朝阳,

如同水仙,倾心于水波,――梦境之水的光辉与清凉。

我爱你,如同星辰爱着金色的月亮,

如同诗人,爱着自己的作品,倾注全部理想。

我爱你,如同生命短促的螟蛾爱着火焰,

为爱情而疲惫,因思念而痛苦。

我爱你,如同歌唱的微风爱着芦苇,

我全身心地爱着你,用我灵魂的全部心弦。

我爱你,如同人们爱着难以破解的梦境:

多些阳光,多些幸福,多些生机与春天。

1899.3.7

《我的灵魂,如同纯洁的荷花》

我的灵魂,如同纯洁的荷花

禁闭于寂静的水面,

在月光柔和的圣礼下

绽开银色的花冠。

你的爱情,恰似昏暗的光线,

散发着不露声色的魔力。

我芬芳的花朵

为这奇异的忧伤着迷,

被它的冷漠无情刺痛。

1897年 《安睡的天鹅》

我尘世的生命――是芦苇

那妙不可言的簌簌声。

它低唱着哄天鹅安睡,

天鹅就是我不安的心灵。

远方,贪婪寻求中的渔船,

急切地时隐时现。

在那海湾安静的树丛中,

是忧郁气喘吁吁,如同压迫的大地。

但是声音,那因为战栗发出的声音,

滑过沙沙作响的芦苇丛――

让惊醒的天鹅,我这永生的灵魂,

全身不由一阵颤动。

它将向着自由的世界飞翔,

在那里应和浪涛般暴风雨的叹息,

在那里,永远晴朗的天空

倒映于变幻莫测的水里。

上一篇:刘泮峒

下一篇:木下春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