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炳(教授)

时间:2023-12-24 08:26:32编辑:雅博君

刘文炳(教授)的个人简介

刘文炳,男,1937年11月出生于龙岩西桥,汉族,福建龙岩人,研究员、教授,杂交水稻育种专家。研究方向为杂交水稻育种和创意农业。他是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所长、福建省海峡品牌经济发展研究院荣誉院长兼首席研究员、福建省东南科技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稻米》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客座教授、尤溪县老科协顾问。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先后还获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星火企业家、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农业科学家等荣誉称号。2012年,被聘为第25届世客会“城市魅力”形象大使。

人物生平

刘文炳出生于龙岩西桥,一个贫寒的家庭。他1954年考入龙岩农校,1957年9月毕业后分配到三明市尤溪县从农已经50余年,基本在该县的管前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他有一句格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小站可以大作为。”40多年来,他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重大与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0多项,取得多项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

改革开放后,科技人员备受重视,1980底,刘文炳被提拔为管前公社党委副书记兼管前农技站站长。不料,当党委副书记要抓各项中心工作,刘文炳没时间下田了。他立马打报告辞去乡党委副书记的职务,回到站里,扎到田里。刘文炳做出成绩后,1989年被提拔为县科委副主任,但他说:“还是当高级农艺师好,科技含量高。”于是,他又辞去了副主任一职。

2007年12月,年已古稀的他,办了退休手续,回到龙岩老家,但他心系国家粮食安全,过不久,又回到尤溪县担任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名誉所长、首席研究员,继续在“稻路”上闯荡。

从1976年至2008年30多年来,刘文炳几乎每年10月至新一年的4月都要在海南三亚从事杂交水稻制种育种工作。2008年4月初他从三亚带回刚收获的98个育种材料共3公斤稻谷,立即拿到闽侯县甘蔗镇长江村青岐进行加代繁殖与品比试验。

创世界新高

杂交稻制种产量低是杂交稻大面积推广的最大瓶颈。1976年,全国杂交稻制种平均亩产只有29.5公斤,且多年徘徊于几十公斤。能突破吗?怎么突破?

刘文炳反复试验,产量都没上去。一天,他带病下田察看,眼前一亮:“哎,这里的母本结实率为何不一般?竟会如此粒多饱满?”他欣喜若狂地跑到村里一户人家,急切地问:“大叔,你那块承包田的稻穗最大,谷粒又多,有什么诀窍啊?”原来,这位大叔把父本插到第二期,没把盖着的塑料布及时揭开,基本闷死了,只好把死马当成活马医,进行了追肥,又补种一期父本。刘文炳对此反复琢磨,悟出其中隐含的重大科学秘密。1978年,他指导农民改二期父本为三期父本、四期父本播插,进行对比试验,发现“三期父本”制种产量高,其技术又容易掌握,就在管前先推广。接着,在他所承担的省科委与三明地区科委的205亩制种试验田里,平均亩产达105.5公斤,为全国制种单产之冠。这个制种法很快走向全国,并一直沿用,被认为是三系杂交水稻制种最科学、最经典的模式。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刘文炳主持发明了“杂交水稻不割叶不剥苞高产制种技术”,解决了杂交水稻制种割叶剥苞、花时落后、青秕谷多的三大难题,做到省工省时,减轻劳动强度。这个技术成果被列为“八五”、“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推广计划后,制种产量大大提高,平均亩产300公斤,最高达451.46公斤,创世界杂交稻制种新高。

刘文炳与袁隆平一起出席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杂交水稻研讨会,他被国外专家学者誉为“东方水稻制种魔术师”。刘文炳主持选育的II优6号、II优28、II优4886杂交稻,于2004、2005、2006年连续三年在云南涛源水稻超高产科技示范场经现场验收,分别创下1219.9公斤、1229.97公斤、1279.7公斤的世界水稻单产新纪录。因此,他于2007年2月10日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与“连续最多年培育高产水稻的人”证书,并于2008年获“第十届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项目奖”,成了我国水稻育种界唯一享此殊荣的育种专家。

打造优质米

一天,刘文炳到福州开会,中午在一家饭馆吃饭。听见邻桌两个外地人在说:“这饭怎么这么难吃,干巴巴的。”“福建的米就是难吃。还是人家泰国米好,吃在嘴里香软。”这餐饭,刘文炳只吃了一半。他想,以前搞水稻,光顾高产,却没想到要兼顾优质。良种,本来的属性就是要优质、高产和抗逆,何况是市场经济,人们对吃越来越讲究,注重营养与口感,米质差就会卖粮难,农民增产不增收哪行?

回来后,刘文炳暗暗发誓:一定要让福建米超过泰国米!刘文炳耗了10多年的工夫,从育种入手,先后选育引进并通过审定新株型、超高产、米质优的超级稻、高优杂交稻以及光身杂交稻新组合20个。其中可与泰国米媲美的“光身不育系光香A和光香7A”两个品种,是刘文炳运用美国光身稻搭桥,采取综合手段,于2003年和2007年率先在我国培育成功的,被确认为“居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成就

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重大与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0多项,取得多项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

上一篇:潘宝疆

下一篇:卢卡·塞拉尔